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发展现状与对策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发展现状与对策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发展现状与对策
1.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状况
黑龙江省大部分区域处于中温带.地处世界3大黑土带之一.拥有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兴凯湖等3大平原和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及绥芬河等4大水系。

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而且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合于机械化耕作全省耕地面积1 170万hm2。

是全国耕地最多的省份。

2006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 216.8亿元,粮食总产达760多亿。

同时粮食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粮食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粮食生产出现了3个增加:一是粮食作物面积增加,全省粮、豆、薯种植面积达1 017.6万hm2.同比增长2.9%.其中优质粮食种植面积933.3万hm2.占粮食种植面积的90%以上。

二是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增加.水稻种植面积208.9万hm2,同比增加23.9万hm2。

玉米种植面积296.1万hm2 ,同比增加23.1万hm2 三是绿色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全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560万hm2和277万hm2.同比分别增长4O%和18%。

2.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最早、基础条件最好的省份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上构建了农业机械化体系:60年代基本构建了具有东北特色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80年代田间作业机械已完全实现了国产化。

农业机械无论从种类、规模、水平和生产能力等方面都已具有相当的实力。

并形成了哈尔滨拖拉机厂、佳木斯联合收割机总厂、佳木斯北方机械厂等一大批农机企业。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多年.黑龙江省的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到2006年底。

黑龙江省农机总动力为2 558.9万kW,农用拖拉机107.4万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2.2万台,配套农具40万台,农业机械化规模、农机装备和发展水平均排在全国前列。

其中。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作为全省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居国内领先.某些方面和环节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全垦区现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20.8万kW.各类型拖拉机约6.4万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约4万台,联合收获机约1.4万台.水稻插秧机近5万台。

农用飞机30架,其中拖拉机最大功率已达367.5 kW(500 hp)、收获机达224.2 kW(305 hp)。

最先进的农机设备还配有GPS卫星定位、卫星导航系统.能进行田间机械作业的变量施肥、变量喷药和收获作业的即时产量测试等.可实现“精准农业”。

近年来。

国家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装备更新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仅2004—2006年。

通过国家实施的中央购机补贴、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项目.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投人资金就达6 140万元。

同时。

黑龙江省政府将涉农资金进行科学整合后向农业机械化投入.2003—2006年.全省各级政府和部门共投人农业机械装备更新资金累计达4.212亿元.
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使得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目前。

黑龙江省机械整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

旱田机械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85%以上。

机械深施肥面积占总面积的85%以上.秸秆和根茬粉碎还田达到80%。

全省农机化率达到81.3%。

黑龙江垦区的农机化率已高达93.3%。

其中旱田95%、水田90%。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黑龙江全省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根本上推动了农村的生产发展。

3.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使用的空间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给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是.其发展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农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机械化总体投人不足。

(2)田间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大豆、水稻等机械化收获水平低
(3)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和青贮玉米收获机械化研究刚起步且比例较小.同时加工业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

(4)全省农业机械化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新机具的研发相对滞后
(5)农业种植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6)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较窄,机制不活,服务功能不强。

4.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1)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的进一步支持。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建议国家进一步出台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人的相关政策.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民的收人增加了.才能快速地发展农业机械化。

同时,完善新技术、新机具的使用,提高购机补贴资金目前,在黑龙江省内.大部分农户对农业机械化的新技术、新机具有明确的认识,但苦于人力、财力有限。

一家一户采用不了新技术或买不起配套机具,如国家、省、市和县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和补贴.给农户一定的支持.可有效提高农户农业机械的拥有量.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全面提高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黑龙江粮食主产区以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4大作物为主,要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促进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目前,黑龙江省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比较成熟.对于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研究的重点应突出解决大豆机收问题;对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应重点解决机械深松联合整地和机械收获,以及青贮玉米联合收获和加工贮藏机械化;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应重点解决机械插秧和机械收获
(3)推广适合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机械化技术。

①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及配套机具。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土壤采用少耕、免耕,尽量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
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国内外多年试验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作物产量.减少水蚀、风蚀,保护生态环境。

在黑龙江全省范围内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探索适应省内自然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开发相应配套免耕播种机具、深松机具、收获机具等,不仅可以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而且可有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②推广节约型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黑龙江省未来农业机械的发展应围绕农机节能降耗、节本增效等方面,逐步更新高能耗的拖拉机、农业机械装备,加强农业机械装备的维修与保养,开发复式作业机械.以减少机具作业次数和能耗.减轻对土壤的压实。

同时,推广高效节水、节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降低作业成本,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③解决作物机械收获等薄弱环节黑龙江省未来农业机械开发的重点应集中解决大豆、水稻的机械化收获,适度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逐步开发马铃薯联合收获、清选分级.解决亚麻全程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等(
(4)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农业种植结构是影响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如有些作物的种植由于其农艺的特殊要求和种植面积的影响无法实现机械化作业或机械化作业水平很低.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黑龙江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对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的确定.在考虑到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机械化发展水平和机械化作业的难易程度。

(5)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通过法律的制定,规范了农业机械市场.保证了农业机械质量.对加快农业机械化产品的开发起到了促进使用。

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为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目前.黑龙江省内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力量薄弱.推广能力不足.远不能满足省内农业生产的需要。

建议增加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的资金投人,加强省内现有农业机械化服务系统人才的培训,同时吸引更多高水平的人才到农业机械化服务系统工作。

稳定和扩大队伍.促进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
5.结论
加速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根据省内农业生产状况,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策.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能加速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而且对于东北经济的振兴和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日,从黑龙江省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重点项目及省内配套推进会上获悉,今后黑龙江省将大力发展农机配套加工产业,打造质量合格、成本低廉、配送顺畅的本省农机配套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聚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进而做大做强该省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

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20家重点农机生产企业与50多家主要农机配套加工企业进行了洽谈协商。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农机配套加工企业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配套加工体系,大多数农机制造企业“龙头在龙江,配套在关内”,严重影响了这个省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和制造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也制约了这个省新型农机装备产业的发展。

今后,黑龙江省将引导一批不适合做主机的农机制造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转向配套加工生产,并鼓励有配套加工条件的各类机械制造企业拿出一部分加工能力,为农机主机企业配套。

各市地将重点扶持那些从事零件加工、总成制造、基本实现或逐步实现本地化生产的农机企业。

最大限度地降低该省农机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尽快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农机工业生产链,使该省农民享受更好更快捷的售后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