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云青瓷文化园导游词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国青瓷小镇――上垟。
2009年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工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世界陶瓷史的唯一。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这是中国考古界先驱、“中国古陶瓷研究之父”陈万里先生对龙泉青瓷的高度评价。
那么来到龙泉就一定要了解下龙泉青瓷。
而现在要了解青瓷,有两个地方,一是大窑,那是古代龙泉青瓷中心,现在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那里以前窑场的地面建筑已不复存在,现在留下的是一个个的窑址;而另一个地方就是上垟。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在周恩来总理发出指示:“一定要恢复历史五大名窑,特别是龙泉窑和汝窑”后,当时浙江省轻工业厅厅长翟翕武的亲自带领,在上垟成立了龙泉国营瓷厂,由此新中国龙泉青瓷的恢复拉开了序幕。
上垟也因此而成为了现代龙泉青瓷的发祥地。
披云青瓷文化园是中国青瓷小镇的核心景区。
2009年,披云公司购得国营龙泉瓷厂青瓷研究所旧址,以此为基础,历时5年,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投入6000多万元打造完成,这也是国内唯一的青瓷文化主题旅游景区。
文化园核心面积200余亩,辐射周边2.8平方公里。
根据功能分为游览区、体验区、休闲购物区及国际交流中心。
游览区游览区以“青瓷寻踪”大剧场为核心,通过“瓷之国、瓷之史、瓷之旅、经典影院、百年龙泉”五个篇章,反映龙泉千年青瓷文化历史。
同时结合龙泉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历史人物事件等书写了一部龙泉的发展史。
体验区体验区包括手工作坊、创意基地、龙泉青瓷传统技艺传承中心、鉴真青瓷研究院等。
体验区是青瓷研发、制作中心。
休闲区休闲区包括国际交流中心、购物街、国际陶艺村等,为游客提供餐饮、娱乐、住宿等服务。
(进入景区,过大桥,来到披云青瓷文化园标识牌前)这个披云青瓷文化园招牌景观,由中国美院教授设计,由六个小块组成,分别代表着龙泉青瓷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末民国、近现代。
景观上,分别镶嵌着各个时期的代表性青瓷器型。
当中四件为1998年10月13日发行的中国陶瓷——龙泉窑青瓷邮票一套(四枚)(待完善):北宋五管瓶:高395厘米、口径8.2厘米、底径10厘米。
瓶直口、深腹、肩装五管、腹盖饰重莲瓣、施淡青色釉。
南宋凤耳瓶:高26.5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10厘米。
盘口、长颈、两侧凤耳、斜肩筒腹、施粉青厚釉。
元葫芦瓶:高30厘米、口径4.4厘米、底径7.5厘米。
直口园唇、呈束腰葫芦状、施梅子青色厚釉。
明刻花三果执壶:高33厘米、口径8.3厘米、束腰垂腹、长流曲柄、施青绿色釉。
(进入青瓷公园,经过临水栈道,至青瓷寻踪剧场)这是一个以龙泉青瓷文化为主题的公园,以龙泉青瓷各种原材料、元素为要素,进行内容布置。
公园中,各种制瓷器物,窑具、原材料加工设备、各种瓷土矿、釉色片、青瓷器型等依次陈列,尽显主题特色。
在临水栈道两旁,有青瓷书吧、咖啡屋、青瓷酒吧、茶座、特色商品店等,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服务。
(重点介绍青瓷酒吧)披云青瓷酒吧,是在国营龙泉瓷厂办公大楼样品室原址上改造而成的,对外开放,提供国内外各种酒服务。
酒吧融入青瓷文化、青瓷历史、龙泉习俗等为装修特色,是娱乐、休闲的好场所。
延着河边走,我们将正式进入国营瓷厂的中心,大家请看在你面前的这些房子全是当时国营瓷厂的老厂房;国营瓷厂总厂有六百多人,加上分厂总共有二千多人,是当时丽水地区最大的国营厂,厂长相当于当时的地委书记的级别;大家请看这周边的全是当时的厂房,河对面山上的是当时的职工宿舍,现为村民的民居;当时还有一部分研究所人员居住的宿舍,这些宿舍则在披云山庄内也就是当时的青瓷研究所里旧址里。
当时的这些研究所工作人员如今天已成长为国家级大师级的人物,他们当初住过的宿舍现改造为了宾馆,我们称为专家宿舍楼。
河对面的那个教堂是当时的电影院;这个青瓷酒吧就是由当时的办公大楼改造的,当夜晚降临时,你可以在这里听着轻声音,和朋友互诉忠肠;对面的青瓷餐厅则是由当时的五金仓库改造而成,现在主要经营龙泉的特色土菜。
青瓷寻踪是由当时的大会堂改造而成,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中国陶瓷历史,龙泉青瓷的兴衰史,青瓷的制作工艺,还可以参与体验做青瓷。
现在大家请随我进入我们景区的第一个中心区域“青瓷寻踪”。
入口:步入青瓷寻踪首先看到的是厚厚玻璃下陈列的青瓷瓷片,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盛于宋元,以“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的哥、弟窑瓷器享誉海内外,其中“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宋代五大名窑。
大家请看正面陈列的这些器形,当中这件就是龙泉青瓷中的弟窑;旁边两个布满裂纹的大瓶则是南宋时名列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之一的哥窑。
1走进“瓷之国”1.1“龙泉一日,青瓷千年”,龙泉青瓷的历史可不至一千年,龙泉窑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到现在有1700多年,而它连续烧制时间长达1500多年,是中国陶瓷史上连续烧制时间最长的一个窑系。
1.2 现在我们要进入的第一个厅是“瓷之国”。
抬头望去这些大大小小112盏黄色的球灯,这些灯代表了中国到现在为止发现的112个古窑口。
中国制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而集中用窑来烧陶则出现在六七千年前,后来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代,出现一种比陶更坚硬,表面更光亮的器具,这就是原始瓷,也叫原始青瓷;但它还不能叫做瓷器,真正的瓷器是东汉末年浙江上虞烧制出来的。
从此中国有了瓷器,这比欧美各国早了一千多年。
陶是世界性的,而瓷是从中国起源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全世界的瓷器都是起源于中国,所以中国被称为了瓷之国。
我们头上的这些灯共有112盏,代表了从6000多年前到现今发现的各个大大小小的陶和瓷的窑口。
2.陶与瓷的区别我们经常说到的陶瓷,其实指的是陶和瓷的总称,那么到底陶和瓷有什么区别呢?大家都知道的龙泉青瓷,青花瓷,唐三彩,这些东西到底是陶还是瓷呢?(1)原料不同:陶用的是普通的粘土,而瓷用的是含高岭土(含石英和绢云母);(2)烧成的温度不同:陶800-1000度左右,瓷在1200度以上;(3)硬度不同:由于烧成的温度不同决定了陶的胎质比瓷器疏松,用坚硬物可以在陶上划出划痕,而在瓷器上则不可以;陶由于胎质疏松,可以吸水,而瓷器不可以吸水;(4)挂釉不同:陶的釉是在烧成后在局部上一层薄釉,在900-1050而成。
瓷器在上釉后是高温1200-1400度烧制而成。
(5)光亮度不同3.瓷之史认识完陶和瓷,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陶瓷的发展历史吧。
3.1 商代出现了从陶到瓷的过渡器具--原始青瓷,到东汉末年在浙江上虞出现了瓷器之后,中国的陶瓷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并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3.2 东汉过后,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的时期,北方战乱连连,南方则相对安定,以浙江上虞越窑为中心成幅射状发展,浙江出现了大量窑场。
龙泉也在这一时期开始了青瓷的烧制。
同时在这一时期南方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制瓷的工匠。
北方的制瓷业因为战乱整整比南方迟了一百多年,也正是因为战乱,人民四处迁徒,才得以使南方的制瓷技艺传入北方。
北方人在掌握了青瓷制作工艺后在北朝末期开始生产出白瓷。
到隋开始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3.3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战乱后,隋朝统一了中国,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了下来,中国经济在隋唐时期得到长足发展。
这也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重要阶段,产品种类增加,成为社会普及的生活用品。
陶瓷器的着色上从单色釉转向多色釉,唐三彩就是最好的写照。
另外唐代以胖为美,所以它的器皿多大度、圆润,杨贵妃就是这种审美观的最好的佐证。
同时青花在人们观念中一直认为是宋后出现,其实在唐已有青花产出,只是质量远不如后世产品而已。
唐代的陶瓷已有大量出口,主要是浙江的越窑和长沙铜官窑的产品。
当时朝鲜,日本等都有遣唐使长期在唐学习,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瓷器制作最先开始传入日本和朝鲜。
唐代的瓷器在今朝鲜、日本、印度和东南亚、西亚、非洲都有大量发现。
3.4 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越窑产品被称为秘色瓷。
龙泉青瓷在这一时期已初具规模,形成自己的特色。
3.5到了宋代经济发展,带动了陶瓷生产的市场竞争,促进了制瓷工艺的创新,涌现了一批名瓷,瓷器空前兴盛,名窑林业,出现了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并存于世的盛景。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其中官窑和哥窑就产自浙江。
3.5.1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专烧宫廷用瓷,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
烧造的瓷器多仿古式样,釉色以粉青为上品,釉质莹润晶亮,有玉质感,釉面开大裂纹片,胎骨为深灰或紫色,薄釉裹足支烧,器底有支钉痕。
到了后期,官窑流行薄胎厚釉,先在器物内部施釉,待釉干燥后将外面的胎体削薄,然后再多次素烧,多次施釉,最后完成烧造,釉的厚度为胎厚的一至三倍,如同堆脂,釉面上显露横竖交织的蟹爪纹片或层层叠错的冰裂纹片,奥妙无究。
同时,由于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器物的口缘釉薄处露出紫色,称为“紫口”;器足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称为“铁足”;“紫口铁足”是官窑瓷器的重要特征。
官窑作品不尚华饰,仅以简单弦纹布置疏朗明快,透过温润釉色隐见起伏变化,但平淡之中不失典雅,宛如不经意却孕无穷内涵,这恐怕是真正的大气吧。
洗的型、釉融为一体,锦上添花。
3.5.2 定窑以生产白瓷而驰名,其构图工整严谨的印花器,被其邻近的瓷窑所效仿,形成了定窑瓷系;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
宋代白釉颜色偏黄,唐代定窑白釉呈色偏青,在造型曲线转折变化的积釉处,常呈现较明显的青白色。
这是区别唐宋定窑白瓷的重要依据。
宋代定窑白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所谓的"泪痕"。
这是上釉过程中,釉浆流淌的痕迹,"泪痕" 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
无论是正烧,还是覆烧,"泪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
这是鉴定定窑瓷器尤其要仔细观察的重要特征。
3.5.3 汝窑位于河南临汝,因烧制宫廷瓷器,又称汝官窑。
汝窑的烧造时间很短,从宋哲宗到宋徽宗仅烧了20年(1086~1106年),其产品工艺要求高,产量不多,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之叹,流传至今的不足百件件,可谓弥足珍贵;3.5.4哥窑产于龙泉(1)釉面满布大小各异、自然美观的纹片,俗称“大小片”或“文武片”,因大纹片纹理呈黑色,小纹片纹理呈黄褐色,历来有“金丝铁线”之誉。
(2)釉质凝厚,釉中有密集的大小气泡,因而被形容为“聚沫攒珠”。
(3)有的哥窑瓷器口沿处瓷釉较薄,略显露紫色的胎骨,加上无釉的深紫灰色底足,与官窑器相仿,所以也有“紫口铁足”的美名。
3.5.5钧窑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影响了临汝、宝丰、磁县等南北诸多窑场,形成钧窑系;窑址在河南禹县(古属钧州),窑场较多,其中钧台八卦洞窑在北宋后期专烧宫廷用品,工精质高,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