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的特点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个有特色的分支,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山水画的技法包括“勾”、“皴”、“染”、“点”四个步骤,先用墨线勾出山石的轮廓,再用各种皴法画出山石明暗向背,然后用淡墨渲染,进一步加强山石的立体感,最后用浓墨或鲜明的颜色点出石上青苔或远山的树木。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是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日本古代虽然也是学习中国画的技法,但日本的风景画始终没有人或动物出现,显示的是宁静的气氛;欧洲则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作为人物背景的风景,到了17世纪才开始有纯粹的风景画。
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
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发明的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画家访问中国时,认为水墨山水不写实,当时苏联反对西方现代的抽象派绘画,后来被邀请游览黄山云海后,才感叹地发现中国的水墨山水非常逼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的风景。
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画家不再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许多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大师,但山水画的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造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尤其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
现代又出现许多表现新的题材的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的风景。
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一、山水画的审美特征山水画的审美特征,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1、构图形式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要求做到宾主、呼应、虚实、藏露、繁简、疏密、参差等艺术规律的恰当运用。
平面构图中的纵深关系处理是采取独特的“三远法”。
北宋郭熙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这种三远法类似西画中的仰视(高远),俯视(深远),平视(平远),是一个独特的空间处理方法,山水画中的以大观小的俯视法和散点透视法(有人认为应称作无点透视法)结合运用,可使层山叠岭、千里江河、深宅广院俱现于一幅画之内,不但庞大的画而得以铺陈布设,而且这样构图可以极为自由地充分表现内容和山水的气势。
山水画的构图从外观形式上看,有中堂、条幅、条屏、横幅、长卷、册页、扇面等等。
画面构图形式有:s形、V形、c形、三叠两段,开合、对称、平衡等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构图形式,为山水画增添了美的色彩,同一个美好的景观,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笔墨语言山水画的造型技巧是笔墨,而笔墨造型的技巧核心又是线描造型。
中国画用的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非常适合笔墨技巧的发挥,经过千百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方法,构成山水画独特的造型特点。
北宋韩拙认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
”山水画中所说的笔,主要是指线条、点、面、皴擦,而线是主要的。
笔着重在勾划轮廓,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
墨,主要指的黑墨,有时也略含色彩之意。
特别是水墨画,墨法是表现物象的光影、色调,以及住视觉中造成的浓淡,虚实感觉的重要手段。
住造型过程中,画家的感情一直和笔力交融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处无论是K线或短线,还是点或块,都是感情活动的痕迹。
山水画造型的成败,意境有无,关键在于用笔。
用线造型,要使用线塑造的艺术形象集中、有生命力,画家必须存运笔中渗透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情。
因此,山水画中很讲究笔法表现情感,这是鉴别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方面。
画家用线的技巧与功力和用笔技巧是完全一致的。
俗话说“力透纸背”就是指用线的功力、用笔的速度和恰当地用力所产生的效果。
人们对线的感觉只有在线表现集中对象时才能显示出来,如老辣、粗犷、高雅、流畅、凝重等;人们从线中感觉到气质,既体现对象的气质,又蕴涵着画家个人的气质。
线的形象也能体现出美感。
画家的笔法和笔力要把线勾得好往往全仗艺术功力和对线的体会与修养。
由十画家的气质素质不同,所表现的对象不同,也就创造出程式各样的关的线条。
如:“春蚕吐丝”比喻柔美而不断,“如锥划砂”比喻笔力浑厚着力;“力透纸背”说明用笔之沉着有力;“绵里缠针”说明有内功和骨法;“屋漏痕”指的足用笔凝重,留得住;“金锉刀”是形容用笔具有金石刀斧味等等。
传统山水画要求“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千里”,要求用线造型严谨不苟。
所以,在对山水画的成就品评上素有“笔画见高低”之说。
明代沈颢说:“笔与墨最难相遭,具境而皴之,清蚀在笔,有皴而势之,隐现在墨。
”中国画的墨法和笔法是不能分的,墨是以笔来表现的,墨法之妙,全在笔出。
如果没有墨,笔法就无从体现。
山水画以墨色为基本色,墨法包括用墨浓淡的程度和墨色黑白深浅的变化。
墨分五色,即指:焦、浓、重、淡、清五种浓淡不同的色度。
其实运用的时候,实在不止五色。
墨色也具有色之变化的趣味,须有干有湿,有浓有淡。
墨法也就是山水画的一种用色法,山水画用色时强调要“色不碍墨”。
唐代王维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南西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南此可见,笔墨是山水画的重要表征,山水画通过笔墨既立形也表情达意。
3、意境品味李可染说过“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
”中国山水画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都是独特的。
山水画在表现时间与空间形象方面是用运动的、变化的观察方法。
这种观察形象的方法不是以写生为宗,而以目识心记的方法来创造艺术形象。
郭熙说:“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山水画要剪取山水中的精华,而决非象图经一样罗列山水村镇。
又如唐代的朱景玄说“伏闻古人云,画者,圣也,益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挥纤亳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无形凶之以生”。
无形因之以生,即“写心”,而不为客观世界的对象所拘束。
强调绘画万类由心,补天地、日月之不至。
不致仅仅成为自然的模仿,而表现出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唐代张躁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思想历来被视为我国绘画的优良传统。
又如清代石涛所说:“夫面者,从于心者也。
”在山水画中,精神的渗透才是最为关键的。
陈传席指出:“山水画创作不仅需要传统功力,需要师法自然,还需要美的冲动,有了美的冲动,才是激起强烈的创造欲,美的冲动来源于对山水美的观照,在山水美的观照中,发现山水自身的艺术性,把握山水的物质和精神,然后,在美的欣赏得到满足后,便‘欲夺其造化’,而进行创作。
”面对丰富的大自然景象,如何营造Ⅲ一个有变化,有统一或有主次之分的山水意境呢?郭熙提出要“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
”这是把自然界中山水搬到画面上必须把握的规律,在“大象”和“大意”的统帅下,建市有主次,有虚实的完美意境。
所以,山水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画家竭力追求对自然的全面感受的表达,充分描绘自己对自然的理想情趣,以达到“可望、可居、可游”的境地。
“遗貌取神”,追求意境,是山水画的生命。
4、题款和印章题款和印章不仅说明作品创造的时间、地点,还可以表现作品的主要内容,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们对作品有个全面的了解。
诗、书、画、印相结合,是中国画又一独特之处。
诗书画的结合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可以抒发情感,阐述和发挥画意,诚如方薰所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其二,可以增强山水画的形式美感,它将诗文美妙的内容,用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到画面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
画因诗而生趣,诗因画而更加形象化,诗画互相衬托,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并使章法丰富多姿,出神入化。
题款的表现形式有单款、双款、题意款、诗款、长题款、夹画款,落花款和穷款等数种。
在一幅画面上,以各种点画结构,形成各种书体美与画面点、线、面构成的形体美融会贯通,交相呼应,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使画面增彩添辉,耳目一新。
各种不同的款书形式和内容,都会给画而效果带来不同程度的美感,故有“书画本同源”、“善画者必善书”之说。
在山水画上除书法题款之外,还有印章。
印章通过分朱布白来取得形式美的魅力,在画面上起着构图的作用,为画面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用得好,可以使面面顿起精神,达到构图美的效果。
在传统的文人画中,特别是一些山水画中,一些隐寓其中的画家情意,就画面形缘很难表达清楚,往往借助于题诗、题款、书法、印章来作面面补充,烘托,阐发和说明,这就构成了一幅以画为主的诗、书、画、印相结合的造型形式。
欣赏者看画又吟诗,还可欣赏书法印章之美,得到多方面的艺术享受。
二、认识山水画审美特征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要有必要的审美修养。
由于欣赏者的眼光和角度不同,立场观点和艺术修养不同,志趣爱好和口味不同,因而,对同一画家的同一作品品评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2、要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
这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往往随着他的实践而提高。
故凡是精于审美的人,平时总是留心翰墨丹青,究搜博究,反复品味,精心操玩。
这样,H积月累,对画之妙境,自能谙熟于胸襟,纵横博览,融会于一心,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在学习创作过程中的甘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作品。
3、山水画的艺术美,有一定的审美特征,但就其风格而言,并没有同定的模式。
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可谓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从古至今,历史上一些有名的画家,也不足十全十美的,一般只是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独树一帜;或是在某一方面的所成就,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