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了战时第二次首脑会议。

会议总共讨论了四个问题: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出兵对日作战问题,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会议达成的协议和通过的宣言统称为雅尔塔体系。

以美、苏为中心形成的两极对立格局是该体系的特点。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局势剧变,两个德国统一,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宣告瓦解。

该体系虽表现出了大国强权政治的倾向,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2.纽伦堡审判(Nuremberg trials)1945年11月20日至1946年10月1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首要战争罪犯和犯罪组织进行了审判。

法庭对22人作了宣判。

美国军事法庭在纽伦堡城还进行了后续审判。

纽伦堡审判为以后对破坏和平罪的审判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国际法的重大发展。

3.东京审判(Tokyo trials)又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

1946年5月3日-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首要战犯进行了审判。

东条英机等七人被判处绞刑。

4.五国和约(1947.2)1947年2月10日在巴黎,盟国对德、日盟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签订了五国和约。

条约的主要框架包括领土条款、政治条款、军事条款、赔偿条款。

五国和约是战后初期盟国合作延续的产物。

5.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乔治·凯南(Kennan,George Frost),曾为美国驻苏代办。

1947年7月,他以X署名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提出了“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

文章分析了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理论根据、政策目标,提出必须把苏联看成政治上的敌手而不是伙伴,并提出了美国应实施的遏制对策。

其理论对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6.杜鲁门主义(Truman Doctrine)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扩张计划的总纲。

1947年3月,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

杜鲁门提出,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

他要求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

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7.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欧洲复兴计划(方案)》的通称。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G.C.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

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

1947年7~9月,英、法、意等16国在巴黎开会,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援助和贷款总报告。

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

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

马歇尔计划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

8.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简称北约组织。

西方国家根据《北大西洋公约》建立的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

1949年4月4日在华盛顿,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葡萄牙、丹麦、挪威和冰岛于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

稍后,希、土、联邦德国加入。

北约组织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长期以来,西欧国家依靠美国积极建立针对苏联的集体防务。

美国则把北约组织作为加强自身的实力地位、控制西欧、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工具。

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二战后欧洲一些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建立的交流情报和经验的组织。

1947年9月日,苏、南、波、罗、保、匈、捷、法、意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一小城成立该组织。

据决议规定,成立情报局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各党之间的联系,组织经验交流,必要时,在相互协议的基础上,使各党配合行动。

实际上,情报局成为了苏联从政治上控制东欧的工具。

1956年该组织中止存在。

10.莫洛托夫计划(Molotov Plan)马歇尔计划出台以后,苏联为了抵制该计划并限制东欧国家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往来,在1947年7-12月间分别与保加利亚等六个东欧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这些协定被西方称作“莫洛托夫计划”。

通过这些协定,东欧与西方经济联系开始中断,以苏联为中心的经济贸易圈初步形成,这为成立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奠定了基础。

11.经济互助委员会(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Council for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

简称经互会。

1949 年4月,苏、保、匈、波、罗、捷等6 国正式宣布成立。

经互会是苏联推行其对外政策的重要的步骤,由此形成了苏联东欧经济集团。

12.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 )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建立的、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军事政治组织。

简称华约。

1955年5月14日,苏、阿、保、民德、波、罗、捷、匈等8 国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

华约总部在莫斯科。

主要机构有政治协商委员会、国防部长委员会、外交部长委员会、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

华约各国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统一战略方针,经常举行军事演习。

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两大阵营形成的重要标志。

13.赫鲁晓夫与“三和”路线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苏联进入赫鲁晓夫时代。

赫鲁晓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3~1964),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1964)。

1956年2月,在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在他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并将两个社会经济体系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作为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认为世界大战并非绝对不可避免。

其对外政策目标可概括为:缓和、联手、控制、渗透。

14.《奥地利国家条约》(Austrian State Treaty)1955年5月15日,由苏、美、英、法4国与奥地利的外交部长在维也纳签订的和平条约。

全称《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

内容包括:①恢复领土主权;②禁止德奥合并;③成立民主政府;④解散法西斯组织;⑤不得拥有原子武器等32条款。

条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其分割占领的状态,奥地利成为一个独立的并受大国保证的中立国家。

条约消除了苏联与西方缓和中的一个障碍,为四国首脑会议的召开铺平了道路。

15.美英苏法日内瓦会议1955年7月,四国首脑会议在日内瓦举行。

出席会议的有:艾森豪维尔、艾登、富尔、布尔加宁。

这是战后第一次首脑会议。

会议主要围绕着德国和欧洲安全问题、裁军问题展开。

16.苏联与日本恢复邦交恢复邦交的前提:朝鲜战争结束、经济交往的需要。

1954年北京声明。

日方的条件:遣返;领土;捕鱼;加入联合国。

苏方的条件:领土问题并不愿松口。

焦点:领土与恢复外交关系孰先孰后?双方都有让步。

日将领土与复交分开,苏联则答应在签订和约后把齿舞和色丹交还日本。

1956年10月15-19日,签署恢复邦交的协议。

(12月12日协议生效)但北方领土问题仍是苏日关系的瓶颈。

17.戴维营会谈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并在9月27-28日与艾森豪威尔总统进行了戴维营会谈。

(戴维营David,Camp美国总统的休养地。

)会谈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柏林问题;裁军问题。

无果,但美苏关系得到缓和。

这种为缓和关系而做出的相互退让与妥协,被赫鲁晓夫称之为“戴维营精神”。

18.U-2飞机事件指美国U-2飞机侵犯苏联领空的事件。

1960年5月1日,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深入苏联领空1200公里,当飞机飞到斯维尔德洛夫地区上空时,被苏联火箭部队击中。

飞行员鲍尔斯跳伞后被俘。

事件恶化了正在得到缓和的美苏关系,计划召开的巴黎四国首脑会议不欢而散,所谓“戴维营精神”随即宣布破产。

19.第二次柏林危机(Berlin crisesⅡ)1958~1961年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底,苏联照会美、英、法政府,建议取消对柏林的占领制度,使西柏林在六个月内成为一座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并接受联合国的监督。

否则苏联将单独与东德签订和约。

美国当即拒绝。

西柏林问题一直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

1961年6月3日美苏两国首脑在维也纳会晤,赫鲁晓夫重提苏联1958年的建议。

肯尼迪也持强硬态度,扬言要武力“保卫西柏林”。

同年8月13日,在苏联和华约的建议下,民主德国在沿东西柏林分界线修筑“柏林墙”,封锁东、西柏林边界。

18日,美国派遣1500名士兵通过民主德国检查站增援西柏林。

接着,双方互相以核武器试验进行威胁。

当危机达到高峰时,赫鲁晓夫态度软化。

10月28日,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宣称,如果西方国家准备解决德国问题,苏联将不再坚持要在12月31日前缔结和约,撤销了“六个月的期限”,从而结束了这次持续3年多的“柏林危机”。

20.加勒比危机(Caribbean Crisis)1962年10 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两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冲突。

又叫作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

10月中旬,美国根据U-2型飞机的侦察,得知这一情况。

10月22日,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

后美苏领导人进行了私下交易:即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美国则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

随后,苏撤走了导弹和轰炸机,美国解除封锁,危机遂告平息。

21.《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全称《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

1963年8月5日美、苏、英签订。

此后,约有100个国家加入该条约。

1963年10月10日条约生效。

中、法等国没有参加。

条约规定:禁止在大气层和水下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但不禁止地下核试验;禁止将放射性尘埃扩散到试验国领土之外的其他核试验。

条约无限期有效,但缔约国如断定条约危及本国利益时可以退出条约。

条约使美苏关系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得到一定缓和。

22.《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条约》1967年1月27日,美苏等60个国签署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条约条约》,保证月球和其他天体绝对用于和平目的。

这一条约不仅有利于防止军备竞赛向外空扩展,也为美苏进行战略武器谈判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