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社区
13.1复习笔记
一、社区概述
1.社区概念的含义
(1)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与社会的联系
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是社会的具体化,是一个特定的地域聚落。
(3)社区与社会的区别
①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尽管纷繁复杂,都并不强调“共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等。
②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
社会空间通常是指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以及活动在其中的社
会组织;社区空间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两者的结合,既为社区中人群的活动提供了组织空间网,也提供地理的活动区域。
③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
“共生”程度的差异是社区联系较社会更紧密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从社会结构上看,社区总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中观体系,社会中的人总是生活在一种甚至几种相互交织的社区内。
2.社区的类型
(1)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
纵向角度考察的标准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兼重时间因素,含有进化论的观点。
可归纳出三种类型:
①传统社区。
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的社区的残余形态。
②发展中社区。
它是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中的社区形式,既保留了前者的一些特点,又吸收了后者的许多内容。
③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
表现为现代城乡融为一体,人们的日常活动穿梭往返于城乡之间,乡村生活十分方便,水平甚至高于城市。
(2)空间性社区、非空间性社区
横向划分注重的是空间的特征。
空间的取向可分为空间性的与非空间性的两种。
①空间性的社区,是指社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空间特征。
其中包括三类:
a.法定的社区,即通常讲的地方行政区。
它们的界限可以明确地标示在地图上并加以法律形式的规定。
b.自然的社区,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
c.专能的社区,是指人们从事某些专门活动而形成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聚集区。
②非空间性社区,是指精神社区。
即空间特征不甚明显的社区,它的共同成员建立在价值、起源或信仰等精神纽带之上。
从空间特征上看,人们没有明显的共居地,但却有共同的成员感和归属感,有着某些共同的信仰和亚文化。
(3)城乡社区连续体
以空间特征划分的城市—乡村社区连续体是社区研究的主要分析单位。
①城市社区,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
其主要特点是:
a.人口集中,异质性强;
b.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
c.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d.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
e.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较松散;
f.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
②农村社区,指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
它有别于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是:
a.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较少流动;
b.经济活动简单;
c.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
d.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远不如城市复杂;
e.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
③小城镇(集镇)社区,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的存在,这种社会实
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
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都既具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
小城镇是城乡连续体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具有纽带和桥梁的功能。
④城乡联合社区,是城市与乡村社区的结合。
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市带县的法定社区。
3.社区研究的方法
社区研究的方法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实地调查方法;另一类是分析方法。
社区实地调查是社区分析的基础,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社区研究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分析理论。
(1)人类生态学[人文区位学)的方法
主要着眼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其研究方法的核心是:对城乡环境合理布局与利用,更好地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人类学的方法
该方法重在对文化和社会形态的考察。
社会/文化人类学家们注重从文化比较的角度研究社区,因为不同社区的文化特质和生活方式是有不少差异的,进行比较,尤其是不同民族间的跨文化比较,有助于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3)社会体系(系统)的方法
它首先把社区看做一个互动系统,然后分三方面进行研究:
①研究系统本身的结构与功能;
②研究互动关系,特别是社区冲突的研究,是互动研究的重要内容;
③研究社会场域(空间),这种研究方法主要从人们活动的社会范围(组织网等)来考察人们的社区互动。
二、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是指社区这个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与整体的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要素自身的发展,它是系统在常规状态下的一种动态平衡。
社区的构成主要包括五个因素,即地域环境、人的因素、文化、社会活动和时间的分配。
1.地域环境与社区发展
(1)社区地域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社区的位置、地状、大小、气候等)、资源环境(水资源、能源、土地、矿物等)、人工环境(交通通讯网、建筑群、各种城乡设施等)三部分。
①地理环境优越,资源、能源丰富的社区发展较快。
德国人文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曾分别对城市的定位提出过中心场理论和中转站理论。
中转站理论认为,人口和财富有汇集于交通中转地点的趋势,交通中转地往往也是商业中转地。
中心场理论认为,城市可以成为服务于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中心场城市位居其服务领地中央,其规模大小与其服务功能成正比。
②资源环境对社区兴衰有重要影响。
③人工环境对社区的作用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其问题是导致城市郊区化及逆城市化的原因之一。
因此,社区自身协调发展的内容之一就是要针对环境问题做相应的调适。
(2)社区地域环境的建设主要是协调好两方面的关系
①社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关系;
②地域环境与社区其他构成要素的关系。
建设人工环境应当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来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使自然和人工环境从科学和美学的角度融为一体。
(3)古典生态学的理论中有三种主要的城市区位学说
①中心区(或同心圈)理论,它所描述的城市的中心是商业区,外围是住宅区,是一种
典型的生活和商业城市模型;
②扇形理论,布局特点是住宅区和其他活动区都从商业中心辐射出来,既减少了不同居住区和活动区的相互干扰,也为各住宅区到商业中心购物提供了方便;
③多核心理论,它通常是在工商业大城市中表现出来,依工商业的分布形成了多个中心。
2.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
(1)社区中人的因素包括人口、社会群体和个人体系。
人口对社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人口数量的影响;②人口结构的影响;③人口素质的影响;④人口密度分布不均的影响;⑤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影响。
(2)社区群体与人口相比是一种具有组织和制度化的人的构成,不同的构成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社区网。
个人体系对社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格、心理和态度取向上。
(3)社区人的因素的合理发展可以从人口、社会群体和个人体系三方面来考察。
社区人口的合理发展主要是协调好以下几个关系:
①人口数量增长与社区发展的协调;
②人口素质与社区发展的协调;
③人口流动与社区开发建设相协调。
(4)社区居民依血缘和业缘等关系结合为各种群体和组织,是人们社区生活的载体。
对这些“载体”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改革,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3.文化与社区发展
(1)社区文化包括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两方面:
①物质生活方式主要是指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工作和娱乐的方式;
②精神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人们的价值结构、信仰结构和规范结构诸方面。
(2)社区文化的协调发展包括四方面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