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我国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

浅谈我国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

浅谈我国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作者:董翔翔漆海峰来源:《大观周刊》2011年第50期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2-0035-02摘要:合理使用是对著作权的最重要的限制制度,已为各国所普遍确认,它对于平衡公众与著作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作品的传播与使用,进而带动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还很不完善,因此,如何科学理性地完善我国的合理使用制度,制定相关的判断规则意义重大。

关键词:合理使用制度完善判断规则一、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含义(一)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含义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有权利就会有限制。

同样,对于著作权而言,其也会收到某些方面的限制。

这是因为在一部作品的创作完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吸收前人的劳动成果,同理,著作权人在享有对作品的某项专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当允许社会公众对作品的正当使用。

如果对著作权的保护过于宽泛则会危急社会的公共利益。

所以,法律一方面在确认著作权人权利的同时,另一方面要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

对于著作权的限制主要有地域限制、时间限制和权能限制;权能限制又分为合理使用、法定许多和和强制许可,这其中,合理使用是对著作权限制的最主要方面。

合理使用,是指行为人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时,既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许可,也不必向其支付报酬的合法行为。

[1]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已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承认,比如,TRIPs协定第十三条规定: “出于某些特殊情况而在国家立法中对著作权所作的限制,不得与对作品的正常使用相冲突,并且不得不合理的损害作者的合法权益。

”《伯尔尼公约》第九条第二款规定:“本联盟成员国法律有权允许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复制上述作品,只要这种复制不致损害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致无故危害作者的合法利益,”同时在第十条规定了通过出版物、无线电广播、摄影等合理使用的方式。

二、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1、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方式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二)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六)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七)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八)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九)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十)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十一)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十二)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前款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

这12种情形被认为是我国《著作权法》确立的合理使用方式。

为了规范使用者的合理使用行为,防止著作权人的权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害,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2002年 9月15日施行)第二十一条补充规定:“ 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己经发表的作品的,不得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

”这两条法律规范分别规定了对著作权的限制和反限制,它们共同构建了我国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制度。

2、《著作权法》与《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关系作为规定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基本法律,《著作权法》起着统率的作用。

《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12种合理使用的方式,它确定了著作权合理使用的范围。

也就是说,凡是使用作品的行为不属于这12种情形的范畴之内,它就要被排除在合理使用之外。

但是,如果使用者使用作品的行为属于这12种情形的范围之内,他是否就是合理使用呢?比如,按照《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九款,如果演出团体甲免费表演了已发表的作品A,该演出未向公众收取费用,甲也没用收取报酬,那么该行为是否就是合理使用行为呢?显然未必。

因为按照《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二十一条规定“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已经发表的作品的,不得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

”如果甲的表演有损于A作品的形象的话,那么他的行为也构成侵权,并不属于合理使用。

由此可见,使用作品的行为如果属于属于12种情形的范畴之内只是构成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必要条件。

《著作权法》确定了合理使用方式的范围,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则是进一步规制属于这一范围之内的使用行为。

使用者的行为只有既在这12种方式之内,同时又满足《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规定的“不得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这两个要求,才能构成合理使用。

三、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缺陷和完善建议1、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缺陷虽然我国《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均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一些缺陷。

具体表现如下:(1)在立法层面上,《著作权法》是以列举的方式指引使用者的合理使用行为,没有确定兜底条款,难免会存在因时代变化、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导致不能满足现实社会需要的情况出现。

(2)合理使用仅限于已发表作品的缺陷。

比如,甲乙为异国朋友且互通对方国家语言。

有一天甲创作了一部作品尚未发表,他让他的异国朋友乙观看、评阅。

假如乙看后用其母语将该作品翻译了,并将其交给作者甲看翻译的怎么样,试问这侵不侵权?是否属于合理使用?很显然,按照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乙未经甲许可,翻译了其未发表的作品侵犯了甲的著作权,不属于合理使用。

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乙的行为,既没有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也没有不合理地损害甲的合法利益,如果《著作权法》确认合理使用的范围延及未发表的作品,乙的行为完全可以够得上合理使用。

(3)对于合理使用的数量没有做出规定。

比如《著作权法》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可以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但具体可复制多少的量,是两份、三份、还是五份并没有规定,这在实践中造成了标准的混乱。

(4)对何为“执行公务”及何为“合理范围”没有作出具体限定。

《著作权法》二十二条第七款规定,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可以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在这里,法律对于“执行公务”与“合理范围”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倘若国家机关动辄以“执行公务”为名而使用作者作品,很显然,著作权人的权益谈何保护。

2、完善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建议第一、对于著作权合理使用的相关立法必须注入新思想新内涵,要考虑到新形势和新情况,要尽可能的将可以归类合理使用类别的情形纳入其中,比如,现在兴起的互联网数字技术发展所引起的网络版权合理使用问题。

同时,要确定兜底条款,以防出现新情况时而无相关的法律依据。

第二、《著作权法》所规定合理使用的作品不光只包括已发表的作品,还应符合一定条件下地未发表作品。

在国外,相关国家的《著作权法》都有条文规定了对未发表的作品可以进行合理使用。

比如,日本《著作权法》第30条、[2]美国《版权法》第107条、[3]原联邦德国《著作权法》第45条等等。

[4]当然,对于未发表的作品的合理使用标准要高。

第三、要对合理使用的数量做出规定,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多大的量是合理使用。

比如对《著作权法》二十二条第一款“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第六款“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等进行定量,具体做法我们可以参考相关国家的经验。

如此,才能规制使用者的行为,防止著作权人的权利遭受不应有的损害。

[5]第四、通过发布司法解释或者修改《著作权实施条例》对国家机关“执行公务”以及“合理范围”作出具体限定,防止国家机关滥用公权力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四、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由于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对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意义重大。

笔者认为,借鉴国内外经验,在实践中解决是否为合理使用的纷争,可借鉴采用以下规则:[6](一)使用作品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关键要区分以商业目的使用和非商业目的使用。

相对于商业性使用而言,非商业性使用由于主要是出于学习、研究的目的,通常不会损害著作权人的权益而为合理使用。

但对于商业性使用,只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要求,也可以推定为合理使用。

[7](二)被使用作品的性质首先,要区分已发表作品和未发表作品。

目前,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合理使用的作品只限于已发表作品。

因此,在我国,对于未发表作品的使用不属于合理使用。

其次,要注意区分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

前者由于其中许多素材和资料都是大家通用的,因此,对其使用构成的侵权可能性较小。

而后者由于是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构思完成的,其往往与现存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对其使用更容易构成侵权。

(三)使用作品的程度这要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来把握。

所谓“量”,就是指所引用的作品内容的数量。

如果引用的内容占被引用作品的大片篇幅,很显然不属于合理使用;如果引用的内容在所要创作的作品中占大片篇幅,同样也不构成合理使用。

所谓“质”,就是指所引用的部分在原作中所处于的地位。

如果所引用的内容是被引用作品的精髓之所在,在该作品中处于核心地位和具有重要价值,即使数量少也不能算作合理使用。

(四)对被使用作品的影响这一标准是从使用有著作权的作品的客观后果来分析的,在判断合理使用中该标准最为重要,常在司法实践中被运用。

但是,如果使用他人作品只是带来一般的、轻微的损害仍构成合理使用,只有给他人作品的价值或潜在市场带来实质性损害才构成侵权。

五、结语在知识经济日益突飞猛进的当今世界,如何使知识为民众所广泛认知和利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著作权合理使用作为一项对著作权人权利限制的制度,其在保障民众对于知识文化的正当需求,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存在一些缺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