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矛盾观教案1
优秀学生辅导教案1
题目:矛盾观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矛盾同一性与争论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大矛盾与小矛盾、大矛盾与小矛盾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运用同一性与矛盾斗争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运用相关原理分析复杂事物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运用学到的原理,说明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和区别事物的基础,是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解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
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形成矛盾统一的观点,努力理解和把握事物
一个观点、一个规律、一种方法、两个属性、三种情况、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和同一性)之间的矛盾、对立矛盾和同一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三种具有特殊性的情况。
主次矛盾的关系,主次矛盾的关系,理解矛盾的能力是一切现存事物运动自身的原因,双方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
发展。
(2)使学生初步具备理解和解决基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则的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形成分析和解决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复杂事物中把握主要矛盾,坚持两点理论和关键理论的统一,并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坚持两点理论和重点理论的统一
教学难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坚持两点理论和重点理论的统一
教学过程:整体归纳:
[重点突破]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1。
矛盾2的含义和属性。
矛盾的认同与争鸣[知识扩展]
1。
同一性的相互联系和矛盾的争论
任何矛盾都有同一性和争论如果只有身份而没有斗争,或者只有斗争而没有身份,那就没有矛盾。
认同与竞争的相互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其中有斗争,认同离不开竞争。
同一性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统一的同一性。
没有竞争,就没有身份。
这就是所谓的“互补”的“对立面”因此,身份与竞争是分不开的。
没有冲突各方之间的相互差异、对立和斗争,冲突各方之间就不会有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
其次,斗争中有身份,斗争离不开身份。
斗争也不是随机的。
斗争只存在于统一之中,没有身份就没有斗争。
竞争的存在受到身份的限制。
斗争的形式、规模和强度都受到身份的限制。
2。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是理解的最基本方法
(4)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3.明白两个“不相等”
①哲学上讲矛盾≠生活上讲矛盾
哲学上讲矛盾是一切具体矛盾和斗争的普遍性的概括和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只是对立矛盾的一种具体形式。
两者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辩证矛盾≠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矛盾,它的公式是“事物既是这个又是那个”;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同一判断的自相矛盾的现象,其公式是“事物不是这个而是这个”
4。
准确把握两种方法
(1)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种转变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不利的。
我们应该促进有利的转变,防止不利的转变
(2)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我们应该把握对立统一
和对立统一。
[重点突破]两个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普遍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个性是指一个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
任何事物都有共性和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
(2)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和无条件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
矛盾的普遍性在于特殊性,而特殊性又受到普遍性的制约。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特别提醒] ①表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应(2)矛盾越少越好:矛盾是客观的人民
既不能制造矛盾,也不能消除矛盾。
矛盾不受人类意志的支配。
因此,矛盾的数量是客观的。
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会出现。
因此,就事物的发展而言,矛盾的数量不能作为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
只有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才能判断事物的好坏。
矛盾越少越好。
③不能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理解为“多数与少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共性与个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然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能理解为“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不能理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反映了不同事物之间的属性问题。
整体和部分反映同一事物的内部构成。
各种特殊性和个体性是截然不同的,丰富多彩,具体生动,而普遍性和共性则是抛开自己的特殊事物和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体性和特殊性,而是去总结和抽象它们的共同本质。
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括特殊性”或“特殊性在于普遍性”
④特殊性是普遍性的前提,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颠倒。
⑤普遍性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
普遍性不能被视为特殊性的总和[关键突破] 3。
坚持两点理论和重点理论的统一。
大矛盾和小矛盾[特别提醒]
走出大矛盾和小矛盾的误区
(1)矛盾先解决不一定是大矛盾区分主次矛盾只能根据性质、
的地位和作用来判断,而不能根据解决的顺序来确定。
在特定的情况和条件下,只有先解决小矛盾,大矛盾才能解决。
因此,要解决的第一个矛盾不一定是主要矛盾。
(2)认为解决不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自然就解决了在复杂的问题上,主要矛盾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
解决矛盾,要着眼于解决重大矛盾,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
只有这样,其他矛盾才能得到成功解决。
大矛盾和小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解决大矛盾的同时,不能忽视小矛盾的解决。
小矛盾的解决好坏,也会影响大矛盾的解决。
人们不仅要集中精力抓大矛盾,解决大矛盾,而且要妥善处理小矛盾,以便统筹规划,妥善安排,学会“弹钢琴”
③不能认为主要矛盾是唯一需要解决的。
一切矛盾都要解决,包括
次要矛盾。
④把握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以下几个字:“轮廓与引导”、“轮廓与抬眼”、“牵牛花需要牵牛花鼻子”“全盘考虑”、“百花齐放”、“一篱笆三桩、一英雄三帮”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而不忽视次要矛盾的需要。
“舍本逐末”、“刮靴”、“提汤止沸”、“丢西瓜拣芝麻”、“十指压跳蚤”等等,都说明事情抓不住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