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西医治疗过敏性鼻炎方法小结【编者按】笔者与过敏性鼻炎抗争的历史长达30多年,这期间用药无数,治疗无数,各种痛不欲生的感受一一体验过。
2013年也曾做过手术,但只缓解了不到两年。
总体看,这30来年间,有过症状较轻的阶段;近十来年,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症状逐步加重且持续。
可谓是一场病,一场悟,病如人生,各种痛苦的经历体验过后,最近两年开始反思并进行小结,包括医学知识方面以及人生感悟方面。
现就过敏性鼻炎所涉及的医学小知识简要汇总一下,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和应对鼻炎,期待持续坚持努力后的涅槃重生。
中医篇一、概述过敏性鼻炎,是西医的叫法(也称为变应性鼻炎,即变态反应性鼻炎),中医病名则为鼻鼽(qiu音同求),鼻渊,则是中医对另一种鼻炎的称呼,一般多针对流浓鼻涕。
热证较多。
百度百科对于鼻鼽的定义是:指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发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部疾病。
本病为临床上较常见或多发的疾病,可常年发病,也可呈季节性发作。
中医认为,本病其标在鼻,其本主要在肺、脾、肾三脏(当然,也包括肝等脏器),病机多为肺脾肾虚,兼风寒之邪侵袭而致,另外,肺经伏热也是过敏性鼻炎常见的发病原因(即通常所说的,两大类原因,外邪和内伤,经常是外实内虚)。
所以,在治疗的时候,应该根据患者的素质、症状,仔细的辩证,随证分型,依法立方,据方选药。
并且,在诊治的过程中,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及相应的阶段,进行动态的辩证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这也是诸如干祖望、张重华(上海)等国家级耳鼻喉名医多年行医的珍贵结论。
(附带小知识:六经辩证: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古今就存在着两大医学体系,一个是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经方医学理论体系,另一个就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医学理论体系。
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
两者体系不同,争论不断,不过老百姓没有必要了解那么多。
目前来看,还是医经,即黄帝内经的体系占多数)二、分型下面针对鼻鼽,中医提出主要的四种分型:1、肺气虚寒——肺主皮毛,皮肤和毛发需要肺的精气滋养,而皮毛的散气与汗孔的开合也与肺之宣发功能密切相关。
要想皮肤好,就得好好养护我们的肺。
如果肺气不足,卫表不固,那么风寒之邪就容易趁虚而入。
所谓肺气失宣,则鼻窍不利。
临床表现: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早晚易发,遇风寒即作,怕冷,易感冒,面色淡白,气短,咳嗽痰稀,鼻黏膜苍白水肿,舌质淡,苔白,脉细。
2、肺脾气虚——根据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当脾气虚损时,就会导致肺气的不足。
于是人体的整个气血运化功能就不畅,进而导致鼻病。
临床表现: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鼻酸胀较重,面色萎黄无华,消瘦,四肢乏力,头昏头重,饮食不香,大便偏稀,鼻黏膜肿胀明显,苍白或灰暗,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或腻,脉细或弱。
3、肾阳亏虚——肾主水,主纳气,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
若肾气不足,肺就失去温养,阳气易于耗散,从而得鼻病。
临床表现有阵发性鼻痒,喷嚏频作,连连不已,鼻流清涕,量多如注,病久而不愈,面色苍白,形寒怕冷,腰酸腿软,小便清长,夜尿频,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4、肺经郁热(肺经伏热)——郁热证多见于中青年患者,除了肺经伏热,还有肝胆郁热,膀胱郁热等证。
音肺经伏热,则邪热循经上凌鼻窍,肃降失职,不能通调水道。
导致鼻痒,喷嚏连连,流涕不止。
临床表现有:口干烦热,咽痒,喜冷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
鼻黏膜色红,鼻甲肿胀。
很多时候,过敏性鼻炎患者属于多种原因,既有本虚,又有虚火或外感风热,或日久兼有气血瘀滞。
肺开窍于鼻,鼻子的毛病不能单纯怪鼻子,首先我们想到了肺,但症状表现在肺,根本却在于脾肾的亏虚,所以扶正固本才是治疗本病的大法。
温肾健脾,补益肺气,提高免疫功能,才能达到消除本病的目的。
三、辨证论治规律(一)首辨寒热,次辨脏腑1、辨寒热: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总体证候分为两大类,即虚寒证和郁热证,因此,临床上应首辨寒热。
虚寒证居多,约占2/3强。
凡见有口苦咽干,或小便黄,或伴黄涕,或舌质偏红胖,或见苔黄,或见脉洪缓有力、小数者,皆属郁热之证,以舌脉之辨为主,不必悉俱。
郁热所在之脏腑,以肺、胃(阳明)、膀胱、肝胆为主。
但纯热证少,兼热证多,尤以肺气虚而兼郁热者为多;肝胆郁热多属变症,较为少见。
郁热证治当先清郁热,再拟益气;或益气为主,兼佐清热之法。
2、辨脏腑:变态反应性鼻炎以肺、脾、肾阳气不足为主,故脏腑辨证,首重肺、脾、肾虚之辨证。
一般而言,肺虚是基本证候,以鼻属肺之窍,肺气虚,卫表不固,导致本病的发生。
但小儿多脾虚或肺脾两虚,以小儿常有后天不足之虑;中老年人多肾虚或肺肾两虚,以其多伤于劳损,耗精费神。
脾主运化水水谷,乃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升清降浊,以供肺气之需;肾藏先天之精,温脾暖肺。
故脾、肾虚者,皆使肺气不足。
本病诸证,当以肾虚为重,脾虚次之,肺虚为轻。
脏腑虚寒辨证之要,首辨肾虚,次辨脾虚,无肾虚、脾虚,则属肺虚之证。
凡见腰膝酸软、肢凉不温、背寒如掌大,小便清长或尿频等症,以及脉沉弱者,皆属肾虚之证;凡倦怠乏力,纳差便溏,食后腹胀,舌质淡胖或有齿痕,皆属脾虚不足;而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基本症候,如阵发鼻痒、喷嚏、清涕,易感冒,早晚易发者,则可概从肺虚认识。
临床上,若患者伴有喘息、咳嗽吐白痰稀薄等证,其标证多属肺经寒实,其本证多属肾不纳气,治当先温化寒饮以除标,再拟温阳益气以固本。
(二)辨主证与辨兼证、辨合病与辨变症1、辨主证:主证指主要证候、基本证候。
变态反应性鼻炎主要有六大主证(见辨证论治),但以肺气虚、脾气虚、肾阳虚、郁热证等四个证候为多。
四类证候中,一般以轻年患者肺气虚证居多,小儿患者脾气虚证居多,中老年患者肾阳虚证居多,郁热证多见于中轻年患者,有肺经郁热(肺经伏热)、阳明郁热、膀胱郁热、肝胆郁热(肝胆湿热)等见证。
肺经寒实证多见于伴有哮喘病者,而寒热错杂证较少。
2、辨合病与变症:合病是指与变态反应性鼻炎同时存在的相关疾病,如非化脓性中耳炎、咽喉炎、慢性鼻炎、鼻窦炎,等;但临床上这些病变往往也因变态反应性鼻炎引起而随即发生,故也属变症范畴。
从标本角度看合病与变症属标证,可以标本同治,或先治标再治本。
3、辨兼证:兼证是指某一主证所同时伴随的其他证候或其他次要证候。
临床上,几个主证可能同时存在,如肺脾气虚证、肺(气)肾(阳)两虚证、肺脾肾虚证,以及气虚郁热证,为主者属主证,为次属兼证。
除了这几个常见的证型相兼以外,事实上,临床上绝大多数患存在更多、更广泛的兼证类型需要应对辨治,这些广泛的兼证可以引起不同的病状,如月经不调、睡眠差、咳嗽、气喘、心慌心跳、胸闷心烦、腹痛,头痛、头晕、荨麻疹、咽喉疼痛、声音嘶哑、长期交替性或持续性鼻塞、浊涕、嗅觉障碍、耳内胀闷、耳鸣耳聋、脸浮足肿、等等,需要同时对症辨治,才能起得更好的疗效。
四、辨证论治随机应变规律(一)辨证论治适法度1、治本与治标: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本质是脏腑阳气不足,这是病之本证;而其临床表现的症状如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症皆属于标证。
在发作期,宜标本同治;症状缓解后,当以治本为主,且疗程宜长,或间歇性服药,使对其阳气亏虚的体质有一个较长的调理阶段,若见效即停药,往往容易复发。
2、治随证变:由于病情好转、医者用药寒温失度、患者自身摄养失调,在连续性或间歇性治疗过程中每位患者均有可能出现寒热虚实与脏腑所属主要证候的转变。
对此,宜适时调整治法与用药。
从顺变的角度而言,肺经寒实证后,当以调治气虚、阳虚之证为主;郁热证改善后,亦多显气虚或阳气不足;但郁热体质难以短期调整,故早期以可纯以清热为治,而中后期酌兼补气、温阳。
在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病程中,肺、脾、肾虚是本,若辨证无误,早期峻补可行,中后期只宜缓图,此时用药剂量宜减小,以免温补太过,反生郁热之变。
(二)分类型应对1、肺气虚弱型:症见鼻孔特别痒、打喷嚏、流大量清涕(或鼻塞);每当遇风遇冷时就容易发作,反复不愈;平时有怕风怕冷倾向,并容易患感冒;另外可见疲倦懒言、气短声微、或有自汗、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治则:温补肺脏、祛散风寒,方用温肺止流丹加减。
方药:党参、黄芪各25克,白术、防风、辛夷花、苍耳子各10克,细辛3克,甘草6克。
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
如病人有出汗怕风、颈部疼痛,加桂枝6克,葛根30克;如果病人喘咳痰稀,加法半夏12克(打碎),炙麻黄6克,北杏仁10克(打烂)。
中成药可服参苓白术丸,成人每次6克,每天2次。
2、肺脾气虚型:症见鼻塞鼻胀较重、鼻涕清稀、淋漓不止、嗅觉迟钝;病人患病时间比较长,反复发作;平时有头重头晕、神疲气短、怕冷、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大便稀烂;舌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印;苔-白、脉濡缓。
治则:健脾益气,升清化湿,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药:黄芪、党参、茯苓各15克,白术、升麻、柴胡各10克,甘草、陈皮各6克,薏苡仁30克,’五味子12克。
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
如病人打喷嚏多,加蝉蜕6克,地龙10克;如果病人清涕流个不停、出汗多,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
中成药可选玉屏风冲剂,成人每次1—2袋,每天3次。
3、肾阳亏虚型:症见长年发作,但症状以秋春季最为严重,鼻孔特别痒,频繁打喷嚏,每次发作的时间很长,鼻涕难止,以早晚较为多;病人平时特别怕风怕冷,甚至连枕后、颈项、肩背也有冷感,以及四肢不温、面色淡白、腰膝酸软;男性有遗精早泄、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脉沉细弱。
治则:温壮肾阳,固肾纳气,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方药:附子10克(先煎15分钟),肉桂3 克,鹿角霜、山药各15克,[U萸肉12克,炙甘草6克。
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
如病人频繁打喷嚏、清涕流个不停,加细辛3克,吴茱萸10克;如果病人咳嗽痰稀、气喘,加蛤蚧、胡桃肉各10克,炙麻黄6克。
中成药可服金匮肾气丸,成人每次服6克,每天2次。
4、肺经伏热型:症状多为初发,或由于过敏体质,多在南方“秋前、秋后、秋老虎”天气还比较炎热时发作。
主要表现为鼻塞鼻胀、酸痒不适、频繁打喷嚏、流清涕;并可见咳嗽、咽痒、口干、烦热;脉弦或弦滑、苔白。
治则:清宣肺气,通利鼻窍,可选用辛夷清肺饮加减。
方药:黄芩、栀子、知母、桑白皮、枇杷叶12克,升麻、百部、麦冬各15克,辛夷花、地龙各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