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小论文题型(开放性试题)训练+答案

历史小论文题型(开放性试题)训练+答案

历史小论文题型(开放性试题)训练1.(2017山西名校联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点: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

史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史料二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善候司。

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

有人责怪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据《汉书》卷六十《杜周传》史料三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据《贞观政要》卷二从三则史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史料,并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论证题中观点。

3.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用,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材料二(在马克思看来)法作为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关联。

在特定的社会阶段,法很可能不能正确反映特定的生产关系,如此,法便成为特定生产关系这个“真实”表面的“面具”,只能歪曲的反映“事实”.——李静《罗马法之歌—马克思与维柯的一场“对话”》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关于罗马法的观点进行探讨。

(12分)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688年光荣革命至19世纪初期,英国地方行政机构始终保持着某种自治的特征。

1835年,《市镇法》颁布,取消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实际上是清除和排挤了教会及地方地主贵族势力,基本上实现了市民的自治。

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又被称为《郡议会法》.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日常工作都是由议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负责处理。

1889年,颁布了《苏格兰地方政府法》,1894年又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把过去教区的一切行政职能均交给民选的议会管理。

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导致地方官员和地方行政开支的大量增长,这需要中央财政支持,增强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依赖性,减少了地方的独立性。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材料二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据以上材料,请结合英国与近代中国的有关史实阐述钱穆观点的合理性。

(12分)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没有冲突,就没有政治;没有妥协,政治就只能以暴力冲突收场。

民主政治不能取缔冲突,但是可以化解冲突,变恶性冲突为良性冲突。

民主政治正是妥协中炼成的,以冲突始,以妥协终。

其实,民主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

民主政治是制造妥协的政体,专制是制造暴力的政体。

民主政治极大增加了不妥协的成本。

对执政者来说,在非民主政治下,妥协的成本很高;在民主政治下,不妥协的成本很高,会受到法律,选民和道德的三重制裁。

妥协的制度安排,包括对少数派的保护,都是民主制度的一部分。

--摘编自刘军宁《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民主是妥协的制度》材料反映出政治斗争的若干因素,请运用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进行探讨。

(12分)(说明:可以就政治斗争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正、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

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

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

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

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

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上述材料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

请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7.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归纳材料主要观点,结合中国或英国史实再拟一具体论题并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历史小论文答案简析1.答:示例一: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3分)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面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很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9 分)示例二: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 3 分)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的腐败。

庸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 9 分)2.答:史料一、史料二。

(4分)论证:史料一表明国家的一切事务都由皇帝作出决定,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具体执行。

可见,自秦朝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时起,君主的权力就是至高无上的。

(4分)史料二充分反映了一个根本事实人主意指”是凌驾一切的,过去一切制度、律令,都必须依据在位君主承认与否,而决定是否继续生效。

(4分)3.答:材料二认为,罗马法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关联,但罗马法不能正确反映特定社会阶段的特定的生产关系。

(2分)罗马法在共和国早期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在帝国时期则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主要调整财产关系和经济纠纷。

(4分)但在奴隶社会这个特定的社会阶段,这些“法”只能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不能反映所有人的状况,由此甚至会带来社会矛盾的激化。

(4分)罗马法即便能反映奴隶社会的剥削实情,也不过是“歪曲”地间接反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不能真正体现。

(4分)4.答:(1)观点:政治制度须根植于本国国情.(2)论证:①英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基于国情,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1688年光荣革命后,继承了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限制王权的传统,于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法在王上的原则,后来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等法律解决政治矛盾.1835年,《市镇法》、1888年,《地方政府法》、1894年《区、教区、乡议会法》既保住了地方自治的传统,同时又用立法的形式不断地调整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有效地解决了,完善了政治制度,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持续繁荣。

②中国自古以来建立的是专制制度,没有民主的传统.1840年后,中国也没有出现如西方那样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专制制度服务的儒家思想仍占据主流地位.宗法制仍是维持当时中国农村稳定的重要制度.19世纪中期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向西方学习,力图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先后出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运动,希望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力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但均以失败而告终.(3)结论:任何国家在学习他国先进政治制度时必须植根于本国国情.5.答:6.答:(示例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

因为:(1)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

(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

(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

(4)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

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

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

(示例2)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

(1)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

(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

(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

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

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7.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