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黄鹤楼》

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知道并能说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

学习重难点:知道并能说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

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引导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思乡”的诗词。

如: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2、简介与黄鹤楼有关的知识: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之一,有“天下绝景”、“全国旅游胜地
四十佳之一”的美誉。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及所思。

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三、学习古诗
(一)初读古诗。

要求:自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然后指名朗读。

(二)再读古诗。

要求:画出朗读节奏和韵脚,读出节奏、读出美感。

指名朗读,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再朗读,齐读。

(三)三读古诗,读懂内容。

要求:逐联读,用自己的话说出各联的意思,写的什么内容。

首联写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颔联分析: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颈联写登楼所见:登楼隔江相望,汉阳镇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尾联写所思: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四)四读:研读,读出感情。

1、研读背景,知人论世。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崔颢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

但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他曾经游历湖北武昌,登上黄鹤楼,有感而发,遂作《黄鹤楼》一诗。

2、研读文本,把握情感。

分组逐一讨论以下问题,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

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

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黄鹤楼前实景: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
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

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

”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

这句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名句。


(3)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之感以及孤寂的思乡之情。

尾联点题,借景抒情。


(五)回顾学习目标,课堂小结: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苍茫的感慨。

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六)巩固练习
1.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
()的情感。

2.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的诗句是
()。

触发了他的()之情。

3.诗的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这是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4.“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和作用有何不同?
(七)练习背诵:根据图示背诵,自由背诵,指名背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