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县急救体系建设方案

某县急救体系建设方案

产业部的入网许可证; (2)性能稳定、接口丰富,可提供多种中继方式,包括E/M中继、
环路中继、ISDN PRI(30B+D)、中国一号信令和七号信令等; (3)提供完善的ACD自动呼叫排队处理功能;
(4)同时提供数字用户和模拟用户; 2、模拟录音卡; 3、受理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 4、GPS车载终端; 5、数据库服务器; 6、录音服务器。 (二)安全保障平台 1、安全供电:使用双变换在线式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有足够的冗余,智能间隙式充电管理和实时监测,电池自诊 断测试。 2、安全接地:交流工作接地、安全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和防 雷接地等四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 定,并符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和 《建筑防雷设计规范》(BG50057-94)要求。 3、消防安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要求,为120指挥中 心配备必要的自动化消防设施。,耐火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层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45—8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 2001修订版)及《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9361— 88)的规定。 二、 软件功能标准 (一)指挥调度软件功能 1、120呼入显示(三字段)来电后,摘机弹单进入受理界面,调度 员填写派诊三要素后进行派车。受理事件、急救车辆、录音均应关联; 受理时间与派车无关联,有效受理未派提示功能; 2、能同时运行于多个受理台上,接收处理多路120呼救;保留最后 一个或两个受理台非下线功能; 3、支持急救车辆管理(可查询站内待命、任务中、暂调中、未上班 数量); 4、可一次指派一个,多个或全部急救站的一台,多台或全部救护 车同时出动; 5、支持三方通话、电话转接; 6、当有电话排队时,受理界面有提示; 7、重大事故的关联(统计)功能; 8、院前急救电子病历; 9、支持一机两屏结构; 10、手动操作“驶向现场、到达现场、离开现场、返院(转 院)”四种常用车辆状态后,自动生成相应时间;
(四)经费保障、组织管理不到位。我县120急救中心挂靠在县人 民医院运行,未列入财政预算,组织管理上也存在着缺陷。
四、120急救体系建设
(一)120急救网络建设。120医疗急救网络由县120急救中心和各
级急救站、急救网络点组成,即以县120急救中心为枢纽,2家网络医
院、4个急救站、15个急救点为网点,组建覆盖全县城乡、功能完善、
正常运作,并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重大人员伤亡等及时向上级报告。 (7)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不负责任,延误急救时机或救护不
力、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8)制定各类医疗急救预案,与110、119等紧急救援组织保持联
动,应对全县及周边地区重大突发事件。 (9)完成卫生行政部门的指令性医疗急救和医疗保障任务。 2、急救站的职责任务: (1)在挂靠医院的领导下,接受县医疗急救中心业务指导,承担一
流。 (5)完成卫生行政部门的指令性医疗急救和医疗保障任务。 3、医疗急救点和网络医院职责任务
(1)在急救站的管理下,负责辖区内院前救护和突发事件的医疗救 治工作,业务上接受辖区内医疗急救站的业务指导。
(2)建立良好的通信网络系统,根据转运车辆通报的病人情况,作 好接诊准备。
(3)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医疗急救点和网络单位对超出救治能力的 伤病者,在做好必要的应急处理的同时及时与医疗急救指挥中心联系, 并及时转送到上级医院。
体系,以适应特殊情况下救护和多元化急救服务需求。
三、我县急救体系基本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
(一)120急救中心装备落后。我县的120急救中心挂靠在县人民 医院,120急救电话设在县人民医院急诊室,没有专门的调度室和接线 员,由急诊室护士接听急救电话。急救中心现有4辆简易救护车,3名驾 驶员,3名随车救护员。现有救护车尚缺乏呼吸机等必要设备,也未装 备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二)基本配置要求 1、建筑用房要求:急救中心建筑要求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互不干 扰,保证必要的业务用房和救护车辆停放车位。每个急救站点需保障必 要的急救室。 2、人员编制要求:急救中心管理及通讯调度人员根据配置要求,急 救人员编制根据应配救护车数量设置。 3、救护车辆要求:全县按人口总数每2万人配置1辆救护车,但急救 中心单独拥有的救护车不少于6辆(一辆抢救监护型),急救中心每天 在岗的值班救护车至少为3辆。每辆值班救护车至少配备1名驾驶员、1 名医师、1名护士,均应按照监护型救护车的要求配置车载单元急救设 备和药品。救护车辆一般使用8—10年后淘汰更新。 4、通讯调度要求:①急救中心必须开通“120”有线专用电话,配备语 音录音系统,对急救电话的受理调度全过程进行录音、录时。急救站至 少应当有1条专用呼入电话,保证“120”调度畅通无阻。②急救中心应 利用城镇已有的集群公网或移动电话建立急救调度专网,每辆救护车应 配备无线电台或者手机,保持通讯联系畅通。③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必 须电脑化,以后有条件可与急救站、网络医院急诊科、卫生行政部门和 城市其它应急系统(如110、119、122)广泛电脑联网,构成现代化的 急救通讯指挥系统,快速指挥调度全县的急救医疗资源,实现信息资源 共享。
生工作方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宗旨,坚
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以加强医疗
救治机构能力建设为目标,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运行机制相结合,
加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通过县、乡两级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
力,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实现建设任务。
二、建设原则
急救体系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急救体系和医疗急救能力建设,提高我县医疗急 救水平,构建科学、高效的医疗急救体系,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 安全。根据我县急救医疗体系现状,制定磐安县急救体系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卫
定区域内的院前急救和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 (2)规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行为,加强院前急救医疗质量控制,确
保急救医疗水平。负责所承担责任区的急、危、重伤病员的院前急救。 (3)急救车辆接受县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的指挥和调度,负责车辆和
设备的维护保养,保证车辆和设备处于良好状态,确保车辆运行安全。 (4)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培训和急救医学的科研、学术交
(三)职责任务
1、120急救中心工作职责:
(1)在县卫生局的领导下,负责本县“120”呼救的受理,指挥协调
重大意外伤害、突发事件的伤病员救护工作,负责全县院前急救的指挥
和急救车辆调度。
(2)院前急救医疗的指挥和调度工作,要按照病家意愿、就近就 急、专业对应的原则转送病人。以缩小急救辐射半径,提高急救反应能 力为目标,以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系统地救护伤病员为目的,合 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伤病员。
(4)加强与县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县医疗急救站的联系,及时反馈 有关信息。
(5)救护车辆在非常情况下接受县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的指挥与调 度。
(6)完成卫生行政部门的指令性医疗急救和医疗保障任务。 (四)建设规划
按照分步实施、先急后缓的原则,县120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在2012 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详见附件4)
磐安县卫生局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 附件:1、“120”急救指挥中心硬件技术配置和软件功能标准 2、急救中心、急救站基本设置标准 3、磐安县急救系统建设单位责任分解表 4、磐安县120医疗急救体系建设计划表
附件1:“120”急救指挥中心硬件技术配置和软件功能标准
一、硬件技术配置标准 (一)指挥调度功能平台 1、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 (1)交换机性能应具有高可靠性,同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
根据“政府主导、附院建设,财政补贴”的原则建设急救中心及各
级急救站点。急救中心依托县人民医院,“一个班子、两块牌子”,建
立依托医院型的急救中心。急救站点建设依托各级医院,日常业务工作
由县急救中心统一负责。同时发挥民营医院和社会作用,多渠道建设急
救站,纳入县120统一调度。逐步构筑区域-区域之间协作型立体救护
(3)急救中心的人员配置:中心需要配备工作人员共8名。2名为全 额事业单位编制,其中主任1名,网络通讯及办公管理人员1名;6名临 时聘用合同接线人员。
(4)急救中心至少应建立1个直属的院前急救专业组,同时充分利用 现有的医院急诊科作为网点,组建全县的医疗急救服务网络,健全急救 医疗服务体系(EMSS)。
(二)急救站点设施简陋。现有基层急救站点如二院、盘山分 院、新渥卫生院已配备救护车辆,但救护车内的急救设备大多缺乏,而 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尚无急救车辆。现有急救车辆尚未形成统一调度,未 能与县120急救中心形成联动。
(三)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水平不够。我县急诊专业人才数量不 足,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急救能力亟待提高。
救援快捷、指挥统一的医疗急救网络体系。
1、县120中心的设置
(1)“120” 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是独立的院前急救医疗机构,为 独立法人的全额事业单位,隶属县卫生局。根据《急救中心(站)建设 标准》,我县的救中心依托县人民医院,“一个班子、两块牌子”, 建立依托医院型的急救中心。
(2)急救中心的办公场所及职能科室设置。办公场所:指挥中心选 址县人民医院急救综合楼,对五楼进行改建。根据上级有关标准建设业 务用房,总建筑面积不得少于400平方米,其中通讯调度室100平方米、 药械库50平方米、值班室50平方米、机房10平方米、办公用房150平方 米、其他辅助性用40平方米。职能科室至少要有“一科二室”,即:急 救科、通讯调度室、值班室。
11、可查询呼救历史、电话流水,支持按条件查询和复合查询; 12、有正常派车、自出车、中止任务、放空车、择院、转院等管理 功能。 (二)CTI通信服务软件功能标准 1、监控并接收数字程控交换机的交换控制信号及各种状态; 2、监控所有120呼救电话状态,并显示滚动监控信息; 3、接收所有的120呼救电话,监控所有受理台的忙闲状态,将有效 的120电话排队,并根据任务均衡算法将分配至相应的受理台; 4、恶意电话可进行分类锁定; 5、提供计算机拨打电话; 6、监控所有呼入及呼出通话状态; 7、提供欢迎、排队、恶意电话教育三种提示音; (三)录音软件功能标准 1、自动保存主、被叫记录; 2、录音文件可保存3年以上; 3、支持录音文件异地自动备份; 4、系统设有退出保护密码,防止其他人员擅自退出录音系统; 5、多种查找方式,可按录音序列号查找,可按主叫号码查找,可 按受理时间、台号、调度员查找等等; 6、支持MP3、WMA等放音格式,支持远程播放; 7、对录音文件可按条件进行相关统计。 (四)统计查询软件功能标准 1、急救站院前救治信息按疾病类别分类统计,打印报表; 2、急救站出车情况(正常出诊、自出、中止任务、放空车、择 院)进行分类统计; 3、急救站晚出珍情况可以按设定时间值进行统计; 4、急救站任务流水统计; 5、呼救原因统计; 6、调度员在岗时间统计(上班时长,离度时长,实际时长); 7、调度员受理事件类型统计(正常派车,正常完成,增援派车, 正常挂起,中止任务,放空车等次数); 8、所有统计数据必须有导出表格的功能。所有统计页面要有最小化 功能; 9、调度员受理时间+派车时间大于2分钟统计(受理时间和派车时间 分开); 10、任意设定统计时间功能(时间段、日、月、年); 11、统计软件需单独运行,B/S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