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基本知识解读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基本知识解读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基本知识解读
1. 医学教育认证的形式与宗旨?
医学教育认证是由指定的专门机构采用既定标准和程序对医学教育机构进行审核与评估的过程。

形式:同行评议;外部质量审核。

宗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同时鼓励超越基本标准的质量发展;尊重院校合理的自主权和学术自由。

2. 什么是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依据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通过学校自评和外部专家考察评审,以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或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同时帮助学校找出弱项或者差距,指出改进医学教育的方向,保证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 医学专业认证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1)更新教育思想,促进真正意义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念的形成,保证受教育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体现;
(2)依据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学校医学教育进行全面客观的诊断,帮助学校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远景,以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
(3)认真查找与国际医学教育的差距,明确学校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为更大力度的改革奠定基础;
(4)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进入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平台,建立起国际认可的、有中国特色的国内认证体系。

4.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原则有哪些?
(1)保证认证过程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2)尊重教育机构的办学自主权和教育模式的多样性;(3)重点考察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目标、办学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实现状况,并确认呈报材料的有效性;
(4)确保认证标准的稳定性和认证程序的严肃性,在广泛收集客观证据和信息的基础上得出认证结论的建议。

5. 医学院校应以何种态度申请临床专业认证?
(1)诚信求实;
(2)为改进而认证;
(3)为发展而认证。

6.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标准是什么?
是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试行)》(教高【2008】9号)。

7.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考察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1)培养目标的实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学校的强项和弱项,教学工作亮点与优势、不足与对策、计划与目标;
(3)硬件建设:学校办学的必备条件;
(4)内涵建设:办学宗旨、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
(5)办学过程中每一项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保证等实际工作;
(6)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经验;
(7)学生进社区或农村医疗卫生实践的做法与成效;
(8)推进课程纵向和横向的整合;
(9)拓展学生的国际交流经历;
(10)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8.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结论有哪几种?
(1)通过认证:教育机构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符合《标准》的要求。

认证有效期限为3-8年,认证有效期自认证报告提交之日算起;
(2)不予认证:教育机构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达不到《标准》的要求。

限期整改,时间不超过2年。

通过整改和自评,教育机构认为已经达到《标准》,可重新申请认证。

9.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本标准以修业五年为基本学制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
为适用对象,只对该专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

10. 本科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或培养目标)是什么?
培养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11. 《标准》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提出了哪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12条;
(2)知识要求10条;
(3)技能要求13条。

12. 《标准》对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提出了哪几方面的基本标准?
《标准》围绕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等10大领域和44个亚领域分别制定了标准要求,具体的十个方面为:(1)宗旨与目标;(2)教育计划;
(3)学生成绩评定;(4)学生;
(5)教师;(6)教育资源;
(7)教育评价;(8)科学研究;
(9)管理和行政;(10)改革与发展。

13. 《标准》中明确了哪几方面人员在课程计划制定方面的重要地位?
《标准》提出了课程计划从制定到管理的具体要求,明确了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的重要地位。

14. 《标准》对课程计划的核心要求主要有哪些?
(1)《标准》详细列举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及医学伦理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等六类课程的基本要求;
(2)强调了预防医学、人文科学以及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课程的教育;
(3)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4)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
(5)要求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和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使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