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潮应急监测

赤潮应急监测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赤潮应急工作程序
三级应急工作程序

三级应急启动条件: 在我国管辖海域发生的赤潮灾
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程序 发生1000平方公里以上(含)、3000平方公里以下的 无毒赤潮或500平方公里以上(含)、1000平方公里以 下的有毒赤潮 因食用受赤潮污染的海产品或接触到赤潮灾害海水, 出现身体严重不适的病例报告50个以下或死亡人数5人 以下 三级应急处置: 在24小时之内通报海区和省两级海洋 行政主管部门。通报频率不小于1次/3日


鱼样的采集、固定与保存


样品的现场处理和保存:
活鱼样品:应放入聚乙稀袋中并充氧,高 温季节要将聚乙稀袋放入含有碎冰的容器 内 死鱼样品:应冷冻、低温或加固定液保存 因检验项目不同,处理方法不同

鱼样的采集、固定与保存


用于化学分析的鱼样:
用于农药和有机物测定的鱼样,要用干 净清水清洗数次,然后用铝箔将鱼卷包 起来,尽快冷冻。用于有机氯农药和石 油烃测定的样品,在采集和预处理过程 中应避免采用塑料器皿和含有卤代烃或 石油烃的试剂。对于挥发性强的样品应 放在隔绝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并尽快冷冻


一般情况调查 鱼的形为、形态及环境特征调查 污染物及污染源调查 实验室检验分析
一般情况调查



死鱼事件当事人及报告人的姓名、单位、 职业 死鱼发生地点 死鱼的范围及面积 死鱼品种、数量及个体大小 死鱼的水体类型及特征 死鱼前各种异常情况 死鱼之前投饵和摄食情况
鱼的行为、形态及环境特征调查
技术规定
赤潮减灾防灾措施



选择合适的赤潮灾害消除方法,如化学消 除法、高岭土沉降法、围隔栅法、气幕法 和回吸法等物理、化学或生物法消除赤潮 采取切实可行的减灾和防灾措施减轻赤潮 危害,如指导养殖户采取迁移、沉放养殖 网箱,采用清洁饲养或臭氧处理快速清除 经济贝类体内赤潮毒素等 海上应急人员应配备必要的海上救生设备、 防水服、防水手套、口罩等,尽量避免皮 肤与赤潮水体直接接触

死鱼发生的时间 鱼类死亡速率及死亡持续情况 浮游动物品种、数量变化 浮游植物品种、数量变化 死鱼发生季节及水温 死鱼个体大小的选择性 死鱼品种的选择性 鱼的行为反应 鱼的形态特征
鱼的行为、形态及环境特征调查

其它水生植物、动物受害状况 鱼体附着物检查 病原体检查 死鱼发生形式 水体溶解氧状况 水体pH值 水体味道 水体颜色、浊度、漂浮物、泡沫等 急性致死试验
赤潮对渔业资源的危害



破坏渔场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赤潮生物的异常繁殖,可引起鱼、 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 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 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 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 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 类等生物
分析预测



赤潮灾害发生地点、面积、海区气象、 海况等,评估赤潮灾害的可能规模,初 步预测赤潮灾害的发展趋向 赤潮灾害是否对生态敏感区如浴场等造 成影响 赤潮灾害是否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 赤潮灾害是否对养殖区环境状况和海产 品质量构成威胁
技术规定
赤潮减灾防灾措施



及时对赤潮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危害做出通报 说明 在渔场、养殖区发生赤潮灾害,根据赤潮毒素 情况,由沿海地方人民政府采取禁捕、封闭等 措施 赤潮灾害发生地人民政府开展鱼贝类食物中毒 防治等与赤潮灾害有关的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 育,加强食用海产品的卫生监督管理,做好中 毒病人的应急医疗救治;有毒赤潮灾害发生后, 通过媒体及时对公众进行宣传,避免食用污染 的水产品
我国赤潮灾害
1999年7月13日, 渤海 6300平方公里, 7亿 2000年5月,东海 一万多平方公里

厦门杏林湾赤潮
2007年5月 太湖蓝藻暴发
2007年6月 滇池蓝藻暴发
赤潮应急监测预计划

测站布设原则 监测内容和项目 监测方法:《赤潮监测技术规程》 HY/T069-2005 监测程序:根据监测内容和项目及监测手段确定 监测结果
越冬场、洄游通道和鱼虾贝藻类及其他水生动 植物的增养殖场

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指由于单位和个人将某
种物质和能量引入渔业水域,损坏渔业水体使 用功能,影响渔业水域内的生物繁殖、生长或 造成该生物死亡、数量减少,以及造成该生物 有毒有害物质积累、质量下降等,对渔业资源 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害的事实
调查内容

污染物及污染源调查


死鱼水体及其周围地区固废情况调查 农药、化肥使用及流失情况调查 污水库、污水管泄漏、溢流情况调查 水上化学物运输情况调查 水下工程(如疏浚河道)情况调查 化学物容器清洗情况调查 化学物加工情况调查
污染物及污染源调查



化学物投放情况调查(如灭螺、杀蚊等) 人为投毒情况调查 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及排污情况调查特 别是非正常排污和事故排污情况调查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海洋局 2005.11)

总则 赤潮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赤潮应急工作程序 赤潮信息发布 技术规定 奖励与责任 附则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赤潮应急工作程序
一级应急工作程序

一级应急启动条件: 在我国管辖海域发生的赤潮灾
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程序 无毒赤潮面积8000平方公里以上(含),或有毒赤潮灾 害面积5000平方公里以上(含) 因食用受赤潮污染的海产品或接触到赤潮海水,出现死 亡病例10人以上 一级应急处置: 当赤潮达到一级应急响应条件时,获 知现场确认信息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在3小时之内以 传真形式通报国家、海区和省三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海区分局和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每日将赤潮监测预 测信息和采取措施情况通报国家海洋局领导小组
测站布设原则

以获取该海区反映总体环境质量状况的代表
性样品为目的进行布设。一般可根据赤潮发
生的范围、漂动状态,在赤潮发生区的中心 及周边设站采样

在赤潮发生区外设部分对照测站。测站数应 视赤潮发生区范围的大小而定
监测内容和项目

赤潮现场观测:准确地点、周围环境、赤潮带形
状、面积、色泽(包括录像、摄影及现场描述等)

跟踪赤潮带:赤潮带的宽度和长度变化、漂移方
向、表面流等

监测项目:色、嗅、漂浮物、气压、风向、风速、
气温、透明度、水色、水温、pH值、DO、COD、 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铵-氮、浮 游生物、赤潮生物、叶绿素a、底泥孢囊以及赤潮毒 素等
监测结果

赤潮监测通报:在赤潮发生期间随时向上级部门、 地方政府及有关方面通报的包括赤潮发生的范围、 种类、生物量、水文气象和理化要素监测数据、危 害程度等内容的动态性信息 监测报告:整个监测结束后的总报告、包括原始资 料、公文资料、现场图片、录像、发生区海图、监 测数据汇编、现场描述笔录以及对该次赤潮发生进 行判断和评价的文字报告等

鱼样的采集、固定与保存样品大小取决于所分析的项目
无机物分析样品:每一取样点,每一品种至少 三个样,而每一个样要大于100 g(可以是几条 鱼重量之和) 有机物分析样品:每一取样点,每一品种至少 三个样,而每个样要大于250 g(可以是几条鱼 重量之和) 挥发性分析样品:每一取样点,每一品种至少 三个样,而每一个样大于100 g
技术规定
赤潮应急终止条件

无毒赤潮完全消失时 有毒赤潮完全消失,且赤潮毒素含量低 于人体安全食用标准时
技术规定
赤潮灾害评估


直接经济损失包括渔业资源损失、水产 养殖业损失、旅游业收入减少或人体健 康损失等 间接经济损失包括水产品质量的下降、 水产品加工业产量及质量的下降及对海 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赤潮应急工作程序
二级应急工作程序

二级应急启动条件: 在我国管辖海域发生的赤潮灾害,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程序 发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含)、8000平方公里以下 的无毒赤潮或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含)、5000平方 公里以下的有毒赤潮 因食用受赤潮污染的海产品或接触到赤潮海水,出现身 体严重不适的病例报告50个以上或死亡5~10人 二级应急处置: 在6小时之内以传真形式通报国家、海 区和省三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通报频率不小于1次/2日
采样布点原则



样品采集应在事件发生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 死鱼现场、参考点、污水排放口,渔业用水进口 都应设采样点 参考点应放在死鱼区的水流上游没有发生污染死 鱼的水体,大水面参考点应放在远离死鱼区的水 体,池塘参考点可设在条件相当,相邻的没有发 生死鱼的池塘 布点应考虑样品的代表性。较宽水体可在一个断 面两个近岸水体及中间设三个采样点,较窄水体 可在每个断面中间设一个采样点,大面积死鱼可 设2~3断面。并考虑沿水深上、中、下三层取样 但根据受损鱼的生活习性,取样深度应有所侧重
鱼样的采集、固定与保存


取样:在死鱼现场所取鱼样必须是具有代表
性的合格样品 一级样品:较长时间在浅水区游动,即使受到 惊吓也不立即游去;较长时间在水面上飘浮, 受到惊吓也不立即下潜或者下潜后又马上浮出 水面;游泳行为异常,形态发生变化的鱼 二级样品:刚刚死亡不久,没有出现腐败现象 的鱼 所取鱼样应包括受影响的不同品种和不同个体 大小的鱼
实验室检验分析

死鱼现场、参考点及排污口水样分析 死鱼现场、参考点及排污口底泥样分析 死鱼现场及参考点鱼体残毒分析 死鱼现场及参考点鱼体生化指标分析 毒性再现试验 鱼体组织解剖检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