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耶克的知识论限制权力思想的新进路

哈耶克的知识论限制权力思想的新进路

哈耶克的知识论:限制权力思想的新进路作者简介:杨日鹏,法学博士,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讲师。

此文为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20世纪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项目号05JZD2009)阶段性成果。

□ 杨日鹏 摘要:哈耶克的思想体系纷繁复杂,涉及政治哲学、法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等众多社会科学领域。

尽管如此,知识论却始终是其思想大厦的基石。

本文首先分析了哈耶克的知识论,确切来说就是,知识具有的主观性、时空性和分散性;接着描述了人类利用知识的两种途径,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即赋予个人自由才是利用知识更为可取的方式。

在此基础上,文章又推论出:只有限制政府权力,利用法治,通过稳定而抽象的规则,才能保证个人知识充分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哈耶克;知识;限制权力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2)03-0049-08 在近代西方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中,限制权力算得上是一个老话题,从基督教的凯撒与上帝之分,到斯宾诺莎和洛克,再到孟德斯鸠和卢梭,不断有思想家对其进行论述,此后又有联邦党人和阿克顿等等。

他们对这一论题的表述都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其一是自然法的天赋人权,认为个人权利(包括生命、自由、财产等)神圣不可侵犯;其二则是人性论,即人性在本质上是恶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滥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因此,无论是谁执掌权力,都应加以限制。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两种假设在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自由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但是,从上述两种路径来论证政治哲学中的“限制权力”的命题,在经验主义思想盛行和古典政治哲学衰败的今天,终归无法让人彻底信服。

例如社会主义者就一再声称,只要共产主义实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新新人类”就会出现,到那时,在国家消亡或国家权力退化为仅仅具有“管理功能”的情况下,人类自由获取和共同利用知识的能力将得到无限提升。

显然,在与社会主义者的争论中,如果单纯依靠上述两种论据,似乎很容易陷入僵局。

哈耶克的知识论打破了这一尴尬局面。

他将限制权力的理据,成功建立在人类的“无知”这一经验事实之上。

纵观哈耶克的学术生涯,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思想经历了两次重大转折。

但是,有一个问题,却是哈耶克终生关注的焦点,那就是知识的分工和利用。

米塞斯挑起的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论战,使哈耶克从一个温和的社会主义者,变成一个坚定的反社会主义者。

在此过程中,哈耶克的最大的成就是将一种独特的知识论确立为经济学的基础。

随着在社会主义经济核算论战中被边缘化,以及在与凯恩斯的交锋中折戟沉沙,痛定思痛之余,哈耶克逆学科专业化的趋势而动,转而研究心理学、哲学、政治学和法学等其他社会学科,成了一名社会思想家。

他在经济学领域中批判计划经济的知识论问题,即何为知识、知识的性质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取和利用知识等等,也随之成为他观察世界的利器,成为他整个社会思想体系的基石。

通过了解哈耶克的知识论,更确切的说是“无知论”,我们不仅能够理解他对自发秩序的深刻洞察力,明白他对建构理性的厌恶,体会他对自由的珍视,而且能够看到,在人类思考限制权力的漫长历史中,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一份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

一、知识的性质哈耶克关于知识的论述,最早见于《经济学与知识》(1937)以及《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1945)这两篇文章。

正是由此出发,哈耶克为经济学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在这些作品当中,哈耶克对经济学中的知识做了区分,其一是所谓的客观知识,即对于作为观察者的经济学家而言客观存在的各种事实。

经济学家们一般都假定,这种客观知识是任何人都可以知晓的,对任何人而言都是相同的,“即使该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没有被假设为绝对的无所不知,也至少应当被认为是自然而然地知道所有与他们的决策相关的事情。

”①下面我们将会看到,计划经济的鼓吹者所犯的错误,从根本上说正是来自于对这种“客观知识”的误解。

另一种则是主观知识,其主体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个体,他们同时也是各种经济行为的主体,这类知识形态各异,任何人都无法事先确定。

这个主观知识的概念,显然是针对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论战而提出。

知识的利用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而社会主义计划委员会根本无法将各种主观知识加以汇总,然后做出周密的计划,因此其计划必然是任意的,盲目的。

《经济学与知识》一文发表五十年后,谈起当年的灵感,哈耶克仍然激动不已:“这确实是我用新的眼光观察事物的起点。

假如你问我,我会说,直到那一刻之前,我说的话都是老生常谈……我怀着一种豁然开朗、一种顿悟的感觉,兴奋地写出了那篇讲稿。

我意识到,我正在以一种新的形式去处理人们已经相当熟悉的事情。

当我看到它引出来时,那大概是我一生中最激动的时刻。

”②在《感觉的秩序》(1952)一书中,哈耶克又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人类知识的发生学过程。

他认为:“一个有机体所拥有的所有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就是刺激不断地唤起的行动模式,或者具体到人的心智而言,我们称之为知识的东西主要就是由标明刺激之相同、差异或者种种结合的规则予以协助和修正的行动规则的某种体系”③。

在哈耶克看来,人类的知识来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先天的遗传基因,另一部分则是后天的人生体悟,但无论是遗传基因,还是人生体悟,由于“刺激之相同、差异或者种种结合的规则”的缘故,不同的个体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我们所认识到的仅仅是事物的某些属性,而且这种属性是人类运用自己的心智赋予的,而不是认识对象本身内在的属性。

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我们所形成的知识,是对客观现实进行抽象之后的一种解释。

1.知识的主观性:从哈耶克对知识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记忆库,由此又引申出以下两点:首先,能够对个人的感官产生刺激的现象是主观的,也就是说,同一种现象,在有些个体的大脑中会产生刺激信号,而其他人则往往会视而不见。

同样是苹果落地,也许在牛顿之前,没有人会去想一想为什么,甚至如果有人对此产生疑问,都有可能被同时代人视为迂腐。

其次,即使同一种现象已经对不同的个体产生了刺激信号,但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甚至文化氛围,他们对同一现象的反映也是主观的、各不相同的。

一场疾风骤雨,对于身处高温酷暑之地的人们来说,是一种神清气爽的享受;对于久旱之地而言,可谓之甘霖;而对于已经山洪成灾的地区,则很可能是一场灾难。

熟悉奥地利学派传统的人都会知道,实际上,主观主义是奥地利学派最为典型的方法论之一。

在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门格尔那里,就已经奠定了主观主义的基调。

当代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奥克勒(A.①②③(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68页。

NobelPrizeWinningEconomist,editedbyArmenAlchian,1983,pp.425-26.(美)拉齐恩·萨丽等:《哈耶克与古典自由主义》,秋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9页。

Oakley)曾经说过,“虽然主观价值论在门格尔的经济理论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但就主观主义对经济学的宽广意义来说,它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就所有经济现象作为个人决策、选择和行动的产物来说,它所具有的主观性质和起源则是门格尔主要著作的焦点”①。

可以说,哈耶克的主观知识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承袭了门格尔开创的主观主义方法论。

哈耶克对门格尔本人也极为尊崇,不仅亲自为其英文版撰写导言,而且毫不掩饰地指出:“如果说奥地利学派成员的文章、著作较之于其他人和一个现代经济学流派作品在强调主观因素方面更完整和更令人信服的话,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门格尔在这本书中所做出的杰出的辩护”②。

2.知识的时空性:哈耶克说,每当人们提及“知识”这个概念时,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所谓的“科学知识”(scientificknowledge),也就是经过观察、分析、总结、论证而获得的知识,这种知识来源于专家学者或者某些权威机构,而且公众对此种知识充满了期望和信心,以至于在他们的头脑中,唯一存在的知识就是这种科学知识。

甚至“在今天,谁要是宣称科学知识不是全部知识的总括,那他就肯定会被认为是在宣扬类似于异端邪说的东西。

”③这种科学知识确实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大影响。

人们对科学的迷信,或哈耶克所批判的“唯科学主义”,便多是因它而发生;同时它这也是现代专制政治———从路易十四一直到希特勒政权———总想与“科学”结盟的重要原因。

但是,在政治能够直接利用的科学知识之外,“现实生活中无疑还存在着一种极其重要但却未经系统组织的知识,亦即有关特定时空环境的知识(theknowledgeoftheparticularcircumstanceoftimeandplace)———他们不可能被称为科学知识。

”④这种关于特定时空环境的知识,形成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承袭的文化传统和氛围,是一种无法脱离其形成背景的知识,也是无法通过数据统计、无法明确表达的知识,其特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举例来说,在斯诺克比赛中,丁俊晖打出的每一杆球,虽然没有运用复杂的数学公式去计算最优球路,却能够通过眼睛的观察使球沿着“公式”指定的路线前进。

其实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这种在特定时空环境中获得的知识也随处可见,如技术工人对机器操作的熟练程度,摄影家对感人画面的捕捉能力,以及伯乐识千里马的鉴别能力。

或许更为国人所熟悉的,乃是据说已经超过一亿的股民对资本市场的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特定时空环境的知识并非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会逐渐发生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所经历的世界会发生变化,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感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知识的变化。

三国时期吕蒙所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包含了这样一种意思。

从对变化的强调当中,我们可以窥见,时间的概念在哈耶克的知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几乎所有的这类知识都处在时间过程之中,而无法成为亘古不变的真理。

3.知识的分散性:从知识的主观性和时空性这种特点,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知识的另一个特点,即它的分散性,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运用的有关各种环境的知识,从来就不是以一种集中的且整合的形式存在的,而仅仅是作为所有彼此独立的个人所掌握的不完全的而且还常常是相互矛盾的分散知识而存在的”。

⑤事实上,分散性对于哈耶克知识论的意义最为重大。

一旦确认知识具有分散性,而且知识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的优势就在于这种分散性,那么整个社会制度的关键就不再是集中利用知识,而在于如何协调这些分散知识,为其在自愿合作中发挥作用提供必要条件。

哈耶克认为,任何知识,都是个人所拥有和掌握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社会知识”或“知识总体”。

也就是说,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不可能通过汇总或其他手段,集中到某个人或者少数人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