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单+论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单+论述

①、人民群众 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 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②、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 决定作用 表 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 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 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 量。
1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 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透。
13 、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 用。
( 1) 生产方式 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 料的谋得方式,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 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 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 2) 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①是 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 动物的根本标志;②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
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
富; ②、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③、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 ④、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⑤、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⑦、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①、 “物质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 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 反映。 ”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 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 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 重大意义 。
理论联系实际 (群众路线的意义 ) 部分自由 发挥。
17、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两者含义: 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 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 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 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 和。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在这对 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 用;上层建筑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的地 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 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 筑的性质; ⅱ.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 化; ③、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 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 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 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 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时候,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和社会的进步。 18、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①、 生产力 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 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②、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 四类要素 :ⅰ .独立的实体 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ⅱ .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 测决策等; ⅲ.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ⅳ . 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1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 盾?
二、论述题: 32、试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 1 )物质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为意识 所反映的一切 客观实在 ;意识 则是人脑的机能和属 性,是对物质世界的 主观反映 。( 2 )物质决定意 识,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3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 )改革开发以来,我们 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 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证明,是 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3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 明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 要意义。
一、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
义与侠义之分:
①、从狭义上讲: 马克思主义 是指由马克思和 思格斯所创立的 基本理论、基本观点 和学说的体 系。
②、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 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 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 断 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 对立统一规律 即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 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 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 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 动事物发展。
( 2)它是唯物辩证法的 核心和实质 ,因为: ①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
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 题;
①、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 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②、这两对矛盾制约 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 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 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30、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 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 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 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③、个人消费品实行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制 度;
④、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 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①、 群众观点 包括四个基本观点: 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 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 点。 ②、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 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 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 法。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 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它是旧事物向新 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只有经过 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 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的;
④、 辩证否定的实质 是 “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 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 极因素。 9、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②、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 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 “钥匙 ”;
③、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④、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 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
10、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①、 规律是 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
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具有两个 特点 :第一: 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运行着的事物本身 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 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 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第二, 普遍性。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 事物和现象是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 作用。 1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 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 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 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坚持唯 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就是用联系的、 发展的、 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 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 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 成功。 3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产生了 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 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1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是人们
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包括感
觉、 知觉、 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
和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
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
识, 包括概念、 判断、 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
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①、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
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
识论上的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
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
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
定律 与 生物进化论 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对马克
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
自然科学前提。 ②、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
影响的,是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 和 19 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它们代表了 19 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 是马克思主义 的 直接理论来源 。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 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 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 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 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 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 论来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