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政府危机管理中参与机制的建设【开题报告】

论政府危机管理中参与机制的建设【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行政管理论政府危机管理中参与机制的建设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国外研究:20世纪60年代前,西方国家对危机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灾害和军事领域。

20世纪60年代后,哈佛大学艾理森(G. Allison)写出了《决策的本质》一书。

20世纪60-80年代初,美国学者首次提出“危机管理”这一概念,主要代表人物包括R·吉尔、S·亨廷顿、C·蒂利等。

此后西方学者不断丰富危机管理理论,但研究还仅限于国际政治与外交领域。

20世纪80年代后,危机管理研究领域从国际政治和外交领域开始拓展逐渐发展为“企业危机管理”和“社会公共危机管理”两个分支,前者以劳伦斯·巴顿(Barton)(著《组织危机管理》)、罗伯特·希斯(Robert Heath)《危机管理》)等为代表;后者以罗森塔尔(Rosenthal)(著《危机管理:应对灾害、暴乱与恐怖主义》)、皮内伯格(Pinenburg)等为代表。

20世纪90年代后,危机管理研究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学者们从更为广阔的角度关注危机研究,危机管理更多的融入了行政学、经济学、公共关系和传播学理论的成果,使危机管理更趋多元化。

21世纪以来,国际范围内的危机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危机管理的研究对象也随着各类事件的发生而不断调整改变。

美国“9"11”事件后,国际上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注意力很快转移到恐怖主义的国家安全领域。

SARS危机以来,公共卫生危机又迅速成为新的研究焦点。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金融危机则成为新的研究对象。

由此,危机管理的研究进入一个复杂的转型期。

从各个国家发展历程来看,各国的公共安全理念都建立在不同的国情之上。

比如,日本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的影响,其城市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侧重于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和预防;欧美一些国家,由于存在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更注重市民人身安全和城市治安稳定。

而从近几年最新研究动态来看,由于受美国“9·11”事件,2005年伦敦地铁连环爆炸事件,“卡特里娜飓风以及SARS、禽流感、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影响,新型公共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此外,国外的危机管理体系研究强调实效治理。

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问题的研究已开始受到重视,西方发达国家如美、英等国在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就比较重视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合作,实现了分权、分层次、分目标的多元化系统管理。

其研究更加偏重实务、应用研究。

国内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有关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晚,最初研究领域也始于国际政治方面。

早期潘光主编的《当代国际危机研究》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危机的学术专著;胡平的《国际冲突分析与危机管理研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危机的有关理论;1988年,国内学者许文惠与张成福的《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是国内第一本比较系统的研究公共危机管理的著作。

20世纪以来,尤其是SARAS危机之后突发事件使公众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速了我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对公共危机的关注和研究,展开了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保障公共安全的探讨。

国内学者薛澜,张强,钟开斌主编的《危机管理一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朱德武主编的《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李经中主编的《政府危机管理》、张成福的《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王乐夫的《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体制:以非典型肺炎事件为例》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思了我国当前的公共危机应急机制以及与此相关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对加强和改进我国政府现阶段的公共危机管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在我国危机管理研究初期,学界普遍认为危机管理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主张政府承担危机管理的主导协调职能,没有意识到政府主导作用的局限性。

SARS危机之后,多元参与的思路开始形成。

国内关于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存在的问题、主体的构成、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等内容。

虽表述各异,但观点基本一致,普遍主张构建政府主导、多种主体参与、权责明确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

王乐夫主张“建立某种社会支持系统,吸收公民和社区的参与”。

郭济提出“应急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互助”。

蔡志强提出“危机治理过程实际上是政府、社区、民间组织、企业和媒体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

薛克勋指出在城市应急服务中心的治理结构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全市现有的各应急中心或政府部门或公共组织乃至私人组织,以‘物理分离、逻辑集中’的方式进行光纤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构建紧急事件响应‘权威、统一’的治理平台”。

选题依据:政府危机管理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优化社会结构的同时,势必导致各种权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各种灾难事故、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也会频繁发生。

尤其在近几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例如,“SARS”事件,南方雪灾,胶济惨案,西藏“4·13事件”,汶川地震,新疆“7·15事件”等等。

这些突发事件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各类灾害造成经济损失达2524亿元”,而根据去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08年全国各类灾害造成经济损失达11752亿元。

”从政府职能角度来看,履行危机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从政府所处的地位和所具备的能力来看,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危机管理中政府是唯一力量。

随着危机事件范围的不断扩大,政府一方力量已无法解决危机事件所带来的种种危害,而是需要各种非政府主体、第三部门和公众的参与协作。

在实际工作中,多元主体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选题意义:随着中国社会进一步转型,导致矛盾激化、危机丛生。

政府对危机管理事件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其地位和形象。

因此,政府无论是从维护社会稳定还是增强管理合法性,都必须重视和防范危机事件,努力完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

首先,政府危机管理参与机制研究有利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的精简。

庞大臃肿的政府机构往往会对周围环境变化反应迟钝。

对危机事件的迅速正确处理是对政府现有管理体制和各项管理水平的全面考验。

其次,政府危机管理参与机制研究是提高政府抵御和承担风险能力的需要。

现代危机爆发形式、特点和原因呈现多样性,因此政府针对这些随时可以出现的危机事件,必须整合完善现有的危机管理机制,形成开放、合理、协同运作的危机管理机制,以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和承担能力。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内容:1.政府危机管理相关理论2.政府危机管理中参与机制主体的构成,职能及相互关系3.政府危机管理中参与机制存在的现状.4.完善政府危机管理参与机制的对策拟解决主要问题:1.政府危机管理中多元主体参与的可行性、必要性分析2.政府危机管理中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3.健全政府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的对策分析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一)研究步骤本研究论文初步计划从2010年10月开始至2011年5月初结束,历时7个月时间。

1.准备阶段 (2010.10—2010.10.13): 召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等,明确研究的方向、对象和方法。

2.启动阶段(2010.10.13―2010.11.20):选题及收集相关资料并撰写开题报告;撰写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拟订论文研究提纲和研究方案。

3.实践研究阶段(2010.12.1―2011.5):⑴2010年12月——2011年1月:进行实证研究,搜集论文资料,依据论文大纲撰写论文,完成论文初稿写作,并交老师指导。

⑵2011年1月——2011年5月15日:进行论文修改并定稿。

4.答辩阶段(2011.5—2011.6.10): 准备并参加论文答辩,提交毕业论文和完整资料(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法、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三)研究措施以网络资源、图书馆电子图书、各种相关著作以及相关期刊论文作为研究的主要来源,采用观察、经验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以确定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四、参考文献[1]Rosenthal Uriel,Charles Michael T.,ed. Coping with Crisi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Riots and Terrorism.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 [M].1989,122[2]别玉满.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参与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27-28,30-31[3]曹现强,赵宁.危机管理中多元参与主体的权责机制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85- 89[4]蔡定剑.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5]郭锐.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与合作问题[J].长江论坛,2007(4),50-53[6]林冲,赵林度.提升非政府组织在城市危机管理中作用的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8,23-26[7]李岩.危机传播中媒体与政府的互动关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29.[8]林龙.政府、公众、媒体关系与新时期政府危机管理[J].政治学研究,2003,107-109[9]李广群.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9,39-40[10]劳伦斯·巴顿.危机管理:一套无可取代的简易危机管理方案.[M].东方出版社.2009[11]王云.反思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角色定位.[J].法制与社会,2009,246-247[12]王国华.武国江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12-13[13]王乐夫.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体制:以非典型肺炎事件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3, 23-27[14]薛澜.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5]肖健.对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现状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4),177-178[16]张成福,唐钧,谢一帆.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7]赵成根.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 (4): 13- 17[18]张维平.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机制的社会学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7,86-89[19]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622[20] Herman,Charles F. Behavioral Research [J].International Crisis: Insights Formed. New York: Free Press, 1972:22[21]张康之,李传军.公共行政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三版),361-362[22]林冲,赵林度.提升非政府组织在城市危机管理中作用的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8:23-26[24]刘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4):76[25]陈洪波.澳大利亚应急管理工作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J].中国应急管理,2007(9)[26]林艳.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不足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258-259[27]David King. Reducing hazard vulnerability through local government engagement and action [J].Nat Hazards,2008,47:497-5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