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
细胞及淋巴细胞下降。
2.病毒抗原பைடு நூலகம்基因检测:取呼吸道标本,采用免
疫银光或酶联免疫法测病毒核蛋白抗原及H亚型 抗原。PT-PCR检测相应核酸。
3.病毒分离 4.血清学检查 5.影像学检查:肺内斑片状、弥漫性、多灶浸润,
但无特异性。
诊断及鉴别诊断
禽流感流行时,发病前一周到过疫点,有 明确病毒接触史,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 检查、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抗体检测。
病程4-7天,咳嗽和乏力可持续数周。
二、轻型流感
急性起病,轻或中度发热,病程2~3 天自愈。类似普通感冒而易被忽视。 呼吸道症状并不显著。
三、肺炎型流感
容易发生于有潜在的肺部及心脏疾病患者、 孕妇、婴幼儿及老年人、或免疫缺陷者。
病初类似典型流感症状,1天后病情迅速加重, 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及发绀,可伴有心、 肝、肾衰竭。
用于易感人群可能感染而未发病者,金刚烷 胺100mg/口服,2次/日,10-14天;仅对甲型 流感有一定预防作用,对乙型流感无效。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禽类亚型中 的一些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H5N1可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原学
属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其中H2和H7 亚型能引起严重禽类疾病。目前感染人类 的主要为:H5N1、H9N2、H7N7。
鉴别诊断
临 发热 头痛 全身 乏力 鼻塞 胸部 并发症
床
疼痛 虚弱 喷嚏 不适
表
咽痛 咳嗽
现
普 少见 少见 轻微 轻微 常见 轻度 少见
通
中度
感
冒
流 高热 显著 常见 显著 偶见 常见 气管炎
感 39-
40℃持 续3-4 天
且严 持续 重 2-3周
可能 肺炎可 严重 威胁生
命
治疗
无特效治疗,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
(二) 切断传播途径 1. 流行期间,避免集会或集体娱乐活动,老
幼病残易感者少去公共场所,注意通风,必要 时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2. 医护人员戴口罩、洗手、防交叉感染 3. 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
(三) 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接种是预防的基本措施,我国目前使 用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亚单位疫苗。
(四) 药物预防
鉴别诊断
与流感、普通感冒、细菌性肺炎、SARS、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 衣原体及支原体肺炎等疾病鉴别。
治疗及预防
治疗 1.隔离 2.一般治疗 3.抗病毒治疗 4.重症患者的治疗 预防 1.监测及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尚无人用H5N1疫苗,密切接触者
可用抗病毒药物或中医治疗。
限为7天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2009国产甲型H1N1流感灭活疫苗有效、安
全,目前,无公认能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药物。
双肺遍及干、湿啰音,但无肺实变体征。 痰细菌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 5-10天内发生呼吸循环衰竭,预后差。
其他类型流感
•
脑膜脑炎型:以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 管系统损害为特征。表现为高热、 谵妄、惊厥、脑膜刺激征等。
胃肠炎型:少见,以腹泻、腹痛、呕 吐为主要临床表现。
心肌炎型、心包炎型、肌炎型等。
甲型流感:常引起爆发流行,甚至是世界大 流行,约2~3年发生小流行1次,根据世界上已 发生的几次大流行情况分析,一般10~50年发 生一次大流行。
乙型流感 :局部流行,相隔5~6年发生一次; 丙型:已散发为主。
2)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季为 主。南方在夏秋季也可见到流感流行
发病机制
流感病毒经呼吸道吸入后,侵犯纤毛柱状 上皮细胞的特殊受体结合而进入细胞,并 在此复制,引起上呼吸道症状,并在上皮 细胞变性坏死后排除较多量的病毒,随呼 吸道分泌物排出引起传播流行。
甲型(A型):最常见,可广泛流行及人畜共 患,病毒因不定时的基因突变而衍生新品种。
乙型(B型):也会流行,症状较A型轻,无再 分亚型。
丙型(C型):主要以散发病例出现;无再分 亚型。
病原学
流感病毒的变异
流感病毒不断引起流感流行,主要是其HA 和NA的抗原性容易发生变异所致,抗原变异幅 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流感流行的规模。
甲型H1N1流感
(人感染猪流感)
病原学
来源于猪、禽类、人类的病毒基因片段, 是上述三种病毒通过感染猪后发生基因重 组而形成的混合体。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五症状感染者也有传染性。
目前尚无动物传染人类的证据。 • 播途途径
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或间接 接触传播,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有待进一步 确证。 • 易感人群
2、传播途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为主,其次是 通过病毒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 同型病毒免疫力,但时间短。各型及亚型之间 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
4、流行特征:
1)流行特点:突然发生,迅速蔓延,2~3 周达高峰,发病率高,流行期短,大约6~8周, 常沿交通线传播。
核糖包膜 : 核糖蛋白 (NP) -RNA (7 or 8 片断) 基质蛋白 (M) 脂质双分子层 血凝素 (HA) 神经氨酸酶 (NA)
80 to 120 nm
内抗原 表面抗原
病原学
流行性感冒 - 流感ABC
根据流感病毒感染对象分人、猪、马及禽流感病 毒等,人流感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M1抗原 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种: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给与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 食或半流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症治疗 退热: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儿
童避免用阿司匹林,易诱发瑞氏综合征
抗病毒治疗 金刚烷胺(amantadine)
奥司他韦(oseltamivir)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
并发症
1、呼吸系统:细菌性气管炎、细菌性支气管炎、 肺炎 。
2、 Reye综合征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的肝、神经系 统并发症,发病年龄为12~16岁,退热后出现 恶心、呕吐、继之嗜睡、昏迷、惊厥等神经系 统症状,肝大,无黄疸,脑脊液检查正常。可 能与服用阿斯匹林有关。
3、其它: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
禽,其他禽类、野猪也有可能成为传染源,患者 是否为传染源尚待进一步确定。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 分泌物、排泄物、病毒污染的水等,人与人传播 缺乏确切证据。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
发病机制与流行性感冒 基本一致。
病理特征
流感病毒感染将导致肺充血,粘膜下层局 部炎性反应,细胞间质水肿,周围巨噬细 胞浸润,肺泡细胞出血、脱落,重者可见 支气管粘膜坏死、肺水肿以及毛细血管血 栓形成。
临床表现
一、典型流感
潜伏期1~3天 ,最短仅数小时
最常见,以发热、全身中毒症状为主。高热39 ~40℃,持续4-7d;伴畏寒或寒战、头痛、关节 痛、肌痛、全身不适及纳差等。中毒症状的严重 程度与体温高低有关。患者面颊潮红、眼结膜轻 度充血、咽部充血,肺部听诊可闻及干啰音。
甲型最易——HA和NA的变异
抗原漂移 (antigenic drift)
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
甲型抗原变异频繁、传染性强,常引起流感大流行, 乙型、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非常稳定。
流行病学
1、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 源。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猪、牛、马等动 物可能传播流感。
• 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 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常引起流
感的流行 。
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正粘液病 毒科,呈形性,直径80~ 120nm,核酸为单股RNA
其病毒颗粒结构由外 向内分为三层 外层:两种表面抗原 中层:基质蛋白(M) 内层:核衣壳,由病 毒基因组和核糖蛋白 (NP)组成
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中性粒细 胞显著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若合并细菌 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上升。 2、病毒分离:3天内可从鼻咽部、气管分泌物 中直接分离流感病毒。 3、血清抗体检测:患者早期(发病头3天内) 和恢复期(2~4周后)双份血清检查,抗体效 价呈四倍增高为阳性。 4、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原:3天内取患者鼻黏膜 压片染色找包涵体,免疫荧光检测抗原为阳性。
人群普遍易感。
发病机制与流感基本一致
临床表现
潜伏期1-7天,多为1-3天。 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急性发病,多种热型 及感冒症状,一般持续3天。轻型常呈现 自 限性过程,重型可发生呼吸系统及多脏器 功能不全或衰竭。
好发人群与普通流感一致外,肥胖和妊娠 也是引起本病加重重要因素。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淋 巴细胞百分数和绝对值降低,中性粒正常, 重者百分数及绝对值降低。部分患者血小 板降低。
20世纪流行性感冒的三次世界性大流行
• 1918-1919年:由H1N1亚型流感病毒引起, 死亡人数约5000万
• 1957-1958年:由H2N2亚型流感病毒引起, 死亡人数约100万人
• 1968-1969年: 由H3N2亚型流感病毒引起, 死亡人数约75万
流行性感冒 - 定义
•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 性呼吸系统传染病,以冬春季多见,潜伏期短、 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临床以高热、乏力、 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卡 它症状较轻为特征。
2.病原学检查 PT-PCR测呼吸道标本,结果可 呈阳性。
3.抗原检测 快速抗原检测及直接免疫荧光方 法检测
4.血清抗体检查
诊断
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时,发病前7天内到 过疫点,与患者接触史,结合实验室检查 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