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
植烷系列
芳香烃馏 分
低碳数化合物增加, Pr/Ph略有增 加,Pr/nC17,Ph/nC18变化较小
Pr/nC17,Ph/nC18增 加,Pr/Ph增加
高相对分子质量芳香甾萜类略有下降, 高相对分子…略有增加, 低环数常规多环芳香烃丰度增加 低环数…丰度下降
引自 《油气地球化学》
包裹体压力分析法 实例分析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 实例分析
哈得 4 油田油藏油气水界面演化剖面图
北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 实例分析
北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 实例分析
北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 实例分析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
优点是:简便、 直观, 尤其是将油气水界面的变 迁与圈闭发育史相结合, 避免了脱离地质背景和 圈闭形成条件而单纯依据某些地球化学指标分析 成藏期的片面性。 缺点是: (1)不适用于现今非水平油气水界面的油气藏, 比如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等; (2)只适用于单一充注期次的成藏期的确定,对 于多期充注的油气藏需借助其他方法; (3)该方法仍不是直接测定, 而是通过其他地 质过程参数间接确定油气成藏期。
利用储层自生伊利石年代学分析研究烃类 进入储集层的时间
原理:储层自生伊利石是在流动的富钾水介质环境 下形成的,当油气进入储集层的孔隙空间后,改变 了孔隙空间的流体环境,伊利石的生长便会受到抑 制或中止。早期形成的伊利石多为片状,而晚期的 伊利石多为丝发状。最细粒伊利石分离物应为最 后生成的,其K-Ar年龄就是伊利石停止形成的时间, 代表油气最早进入储层的时间。一般来说油气藏 形成时间略滞后于伊利石同位素年龄或基本同步。 此外,伊利石年代随深度的变化特征还可以揭示油 气的充注特征(突变式,阶段式,缓慢渐进式)。
油气成藏期的研究方法
油气成藏期的研究方法
Contents
1 2
油藏饱和压力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 储层自生伊利石年代学分析 油气地球化学法
3
4 5 6
包裹体压力分析法
包裹体成分及荧光特征分析
油藏饱和压力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
方法原理 在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中,天然气是呈溶解状态饱含 在石油中的。饱和天然气的原油沿储层运移遇到适宜 圈闭条件,便可聚集成藏,这时油气藏的地层压力与饱 和压力相等。因此,与饱和压力相当的地层埋藏深度, 其对应的地质年代,即为该油藏的形成时间。
油气地球化学法
包裹体是目前计算油气藏成藏时间较精确、 直观 的方法之一, 其具体方法就是测出该地区油气包 裹体的均一温度, 再结合该地区古地表温度、 古地温梯度和沉积埋藏史来研究油气藏的成藏期, 它克服了以往确定油气藏成藏时间中的许多不确 定和假设因素。 物标志化合物(biomarker)是指沉积有机质、 原油、油页岩、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 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没有或较少 发生变化,基本保存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架, 记载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 化合物。因此,它们具有特殊的“标志作用”。
包裹体分析法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解决办法 对于成藏期次的确定,首先要根据热史模拟确定 热异常的盈余,同时对于埋藏史的模拟,也应尽 量避免不合理因素并结合具体情况,使其更趋于 自然化。将热效应的盈余补偿再结合均一温度, 这种方法对于确定成藏期次的分析应该会比较合 理。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
方法原理
在油气藏的最初形成时, 伴生出现油气水水平界面, 后因构造变动, 油气水界面发生变迁,当再次变为 水平面时, 即是油气藏的再形成期, 因此, 通过对油 气藏油气水界面演变史分析, 即可研究油气藏形成 期。具体做法是,首先编制大比例尺圈闭发育史剖 面图( 或平面图) , 然后计算现今油气藏的油气水界 面在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埋深, 并标于相应时期的 剖面图( 或平面图) 上, 则现今油气水界面埋深最早 形成水平直线或水平界面的时间, 即是油气藏的形 成时间。
有机包裹体成分及荧光特征分析实例
有机包裹体成分及荧光特征分析实例
包裹体分析法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存在问题 目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广泛应用于古地温和油气 成藏时间研究。由于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代表流体的 最低捕获温度,原则上应对均一温度进行压力校正 才得到流体的捕获温度,即古地温。均一温度+埋 藏史+热史的方法忽略了地层热效应(热异常)的 作用。 压力分析存在同样的问题,求取的压力必须经 过校正才能用来求取古埋深。因为,可能存在 压力异常!
包裹体压力分析法 实例分析2
有机包裹体成分及荧光特征分析
方法原理 有机包裹体的荧光特征可反映包裹体中有机质的成 分及其热演化程度。 有机包裹体中有机质芳烃含量 高,其荧光光谱主峰向长波方向偏移,即“ 红移” ,相 应的λmax值较大; 有机包裹体形成温度越高,其中石 油的热演化程度也越高,石油裂解导致芳烃含量减少, 低分子量成分含量增加,因而其荧光光谱主峰向短波 方向偏移,即“ 蓝移” ,相应的λmax值较小。有机包 裹体红外光谱谱图所获得的CH2a/ CH3a、 Xinc和 Xstd等参数分别代表了亚甲基与甲基峰强比、 有机 质烷基链碳原子数和正烷烃直链碳原子数,它们的值 越小, 表明包裹体中有机质的成熟度越高。
伊利石K-Ar测年方法 实例分析
焉耆盆地油气成藏研究
伊利石K-Ar测年方法 实例分析
焉耆盆地油气成藏研究
伊利石K-Ar测年方法 实例分析
焉耆盆地油气成藏研究
早期 为晚白垩世(晚白 垩世的起始年龄为 95~65 Ma)的晚燕 山期成藏期。
晚期 为始新世以后(始 新世的起始年龄为 54.9~38 Ma)的喜 山期成藏期。
伊利石K-Ar测年方法 实例分析
焉耆盆地油气成藏研究
伊利石K-Ar测年方法 实例分析
焉耆盆地油气成藏研究
在的问题,如原生碎屑伊 利石、 测试矿物制备的 纯度等都会对结果产生影 响, 应用时必须对各种影 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 不 能盲目使用测试数据。只 能测定油气藏形成的最早 时间, 因此在结果分析上 存在不确定因素。
油藏饱和压力 实例分析
长堤地区位于沾化凹陷与桩东凹陷之间,该区 整体向北东方向倾没于桩东凹陷,向西以断层 与五号桩洼陷相连,已发现中生界、沙河街组、 东营组和馆陶组4套含油层系。
油藏饱和压力 实例分析
局限性
但一般情况下,油气藏形成后,不可能不受到 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构造升降运动、 气体的散 失、 油气的多期运移和聚集等都可能改变油气 藏中的饱和压力,使由饱和压力确定的油气藏形 成时间失真。 所以, 在应用该方法时应对盆地 的构造演化特征有充分的认识, 以确保油气藏 在形成后其气油比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否则该方 法确定的成藏期会严重偏离地质实际。
实例分析
测温方法主要有: 均化法、 爆裂法、 计算法和图解法
准 噶 尔 盆 地 石 西 油 田 油 气 藏 地 球 化 学 研 究
实例分析
实例分析
实例分析
参数 族组成 正烷烃
运移过程 (沿运移方向) 总烃馏分增加,饱/芳值增加,非烃 沥青含量下降 低碳数丰度增加,主峰碳前移
充注过程 (沿充注方向) 总烃馏分下降,非烃、 沥青质含量增加 高碳数丰度增加,主峰 碳靠后
包裹体压力分析法 实例分析2利用流体包裹Fra bibliotek分析东营凹陷古压力
包裹体压力分析法 实例分析2
流体包裹体的形成压力(P ) 可以用下面的公式得到:
一般来说,利用上 述方法得到的压 力是包裹体的均 一压力, 即古压力 的下限值, 由此求 得的包裹体形成 压力需要进行压 力校正。
a1,a2,a3,a4是常数
琼东南盆地崖 21- 1 构造实例剖析 研究将根据崖21- 1含 气构造储层包裹体的 CLSM 激光显微观测 与图象分析软件测定 的气/液比及其共生盐 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盐度的测定结果, 利用 PVTsim 模拟计算包裹 体的最小捕获和实际 捕获压力。
包裹体压力分析法 实例分析
崖 21- 1 构造渐新统陵水组井深 4637. 5 m 储层砂岩样品, , 校正后该期包裹体的捕获压力 为56. 65 MPa,根据包裹体的捕获温度和古地温 梯度计算其形成深度大约为3430 m, 换算压力系 数为1. 65。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崖21- 1 构造渐新统储层砂岩古压力的演化, 利用 CO2 包裹体的资料进行 PV Tsim 模拟, 校正后该期 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 74. 5MPa,同期盐水包裹体 形成深度为3750 m,换算压力系数约为1.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