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不同层次的问题
4 2012-3-31
1. 知识 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痛苦未必是知 识缺乏所造成。许多心理咨询来访者的 识缺乏所造成 知识层次较高,查阅过的有关文献或信 息数量也多,智力水平还很高,但越是 利用知识克服痛苦,痛苦越大;相反, 许多愚钝的人不用宣传和介绍生活方法, 自己却能活得平静而幸福。
5 2012-3-31
31 2012-3-31
五、心理咨询中的干预模式
1.
主要属于治疗的干预模式 主要属于教育与指导的干预模式
2.
32 2012-3-31
1. 主要属于治疗的干预模式 认知模式 人本模式 心理动力模式 森田模式 催眠暗示模式 激励模式, 激励模式,等
33 2012-3-31
例:认知治疗模式
自动性假设 → 认知偏差 → 自我挫败
10 2012-3-31
思考题:
常人做事往往是“持之以恒”还是“顺势 而为”?是 “做应该做的”还是“做喜欢 做的”? 常人往往是通过“应该(理性、理智)” 还是通过“喜欢(感性、感受)”作出选 择? 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大多数是由于“无知”、 “不可理喻”、“缺乏气度”、“缺乏理 11 2012-3-31 性”等认识方面的问题吗?
心理咨询中不同层次的问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 姜乾金
1 2012-3-31
从现象学来看,心理咨询是通过两 人之间的意识 意识活动、传递信息,改变来访 意识 者的某些心理和行为,促进其适应。 这样,对心理咨询本身,就容易陷 入认识误区,有不少人以为心理咨询就是 教育、就是思想工作、就是日常生活中的 认识交流。
14 2012-3-31
缺乏“功能性”知识:
例如儿童成长与教养;老年适应;家 例如 庭(婚姻)适应;人际交往与人际适应; 情绪与情绪调节;应激与应对;心身疾病 病因和防治方法;心身相关规律;健康生 活方式与行为的建立等方面的正确知识。
15 2012-3-31
2. 认知层面的问题
受认知规律的影响 受心理特点的影响
2 2012-3-31
本讲座分以下五部分: 引子:心理咨询中的某些误区 一、心理咨询中不同层面问题的表现 二、深层面问题的理论依据 三、不同层面问题的“诊断”和干预 四、咨询干预模式
3 2012-3-31
引子:心理咨询中的某些认识误区
1. 知识 2. 逻辑 3. 是非 4. 思想品质 5. 理性与感性
18 2012-3-31
3. 未知层面(深层面)的问题
与某些未知规律有关
(见下面各种理论)
与生物因素有关
(用药)
19 2012-3-31
三、深层面心理问题的理论依据
1.
心理动力理论证据 行为学习理论证据 人本主义理论证据 认知理论证据
20 2012-3-31
2.
3.
4.
1. 心理动力理论证据
(强调潜意识) 幼年创伤 → 转换 → 心理障碍 →精神分析 式的咨询(治疗)模式
21 2012-3-31
2. 行为学习理论证据 (强调“习惯”性) S → R → S (心理障碍)→ 行为治疗式的 → 咨询模式
22 2012-3-31
3. 人本主义理论证据 (强调个体受社会规范的制约)
23 2012-3-31
4. 认知理论证据 (注意此“认知”与彼“认知”)
自动性思维(原因是求全)—— 认知歪曲 (表现为认识问题)——各种方法(而不 是教育)改变认知歪曲
2. 逻辑 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痛苦未必能用常 规逻辑来解释。例如两个懒惰的男女,结 规逻辑来解释 婚后生活却滋润和幸福(0+0=1);相反 两个勤劳、认真、愿意奉献的人结合在一 起却痛苦(1+1=0);许多心理咨询来访 者的问题不能用常理得到解释和解决。长 期形成的严密逻辑习惯已经深入人心,咨 询者自己可能受此影响。
30 2012-3-31
3. 深层面心理障碍与治疗模式
这是心理咨询工作中如何采用独特的心理治疗 技术的问题。需要具备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 技术,以及实际操作经验。 A 对来访者心理问题进行评估。 B 发现来访者存在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常见的 认知心理障碍有偏执、强迫等;常见的认知病 理精神症状有幻觉、妄想等。 C 对心理障碍者以治疗干预模式(例如认知模式、 人本模式、心理动力模式、森田模式、催眠暗 示模式、激励模式)干预(见下) D 注意是否推荐使用药物;是否转诊。
一、咨询中不同层面心理问题的表现
1.
知识层面的问题——缺乏知识或知识错 误
2.
认知层面的问题——认知规律的问题和 心理特点的问题
3.
未知层面(深层面)的问题——
12 2012-3-31
1. 知识层面的问题
缺乏“结构性”知识 缺乏“功能性”知识
13 2012-3-31
缺乏“结构性”知识:
例如对病毒与疾病、睡眠和梦、性和 例如 性功能等的误解导致痛苦;下代人对上代 人的不了解导致不理解而痛苦。
6 2012-3-31
3. 是非 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痛苦未必就包含 是与非” 对与错” 着“是与非”、“对与错”。例如许多来 访者本身是个完美主义者,但却事情越办 越复杂,心情越来越糟;相反,许多马大 哈的人,事情却顺利得很,心境也不错。 但长期形成的是非观念却已经深入人心, 咨询者自己可能受此影响。 下面的思考题可帮助理解。
第三层面是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从业者要掌握
几种重要的理论知识和利用这些知识去认识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方式是“治疗模式”。
36 2012-3-31
完
37 2012-3-31
a. 价值观、世界观 价值观、世界观(如“错题-认知-痛 苦”的背后信念是“读书就是要争取最好 成绩”,也可以是“读书就要比别人好”; 又如“跳槽-认知-痛苦”中的认知判断可以 分别是“卖主求荣”与“应变能力”,或 “缺乏诚信”与“法制意识”) b.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如个性敏感、拘谨和内 个性特征 向,易产生认知上的先占而致心理痛苦)
7 2012-3-31
思考题:
“下山猴子”(小学课文,猴子丢掉玉 米摘桃子,丢掉桃子枪西瓜,又丢西瓜去 追兔子)是教育上的“非”的问题(即做 事不要三心二意),但在少数有强迫倾向 的人身上,这也可以被认为是“是”的问 题,即也许猴子是在“讲究经济效益” (在一次教育研讨会上遭到批判的说法)。
8 2012-3-31
2012-3-31
例一 …个性倾向性中的价值观念因素 个性倾向性中的价值观念因素使人产生的 个性倾向性中的价值观念因素 痛苦,会因价值观念的不同对其的认知指导 也需要有细微的不同。例如前述“读书成绩 就要是最好的”来访者,认知指导应是“你 就是最好的”;而“读书就要比别人好”的 来访者,认知指导应是“有许多人比你 差”…
4.思想品质 4.思想品质 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痛苦未必就包含着 思想品质问题。例如高风格、高奉献、普度 思想品质问题 众生的人,心里未必舒畅;稍显自私、有点 小心眼的人却也心情舒畅。但长期形成的思 想道德水平决定个人行为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咨询者自己可能受此影响。
9 2012-3-31
5.理性与感性 5.理性与感性 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痛苦未必是缺乏 理性”的问题。2003年高考作文题“智子 “理性”的问题 疑邻”反映的是95%的人们经常会犯的“错 误”,因此是教育的命题。而人群中5%的人 很可能正好相反,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 的问题,因此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命题。 下面的思考题有助于理解
16 2012-3-31
受认知规律的影响 a. 认知的多维性: 认知的多维性: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 认知的相对性 “乐极生悲”、“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c. 认知的联想性 “情人眼里出西施”。 d. 认知的先占性 “先入为主”、 “第一印象”
17 2012-3-31
受心理特点的影响
29 2012-3-31
例三 …认知的相对性 认知的相对性特点会使人对问题的看法相反, 认知的相对性 从而产生相反的情感反应。如有人因为曾经对母 亲生前照顾不周(其实往往是深爱其母,因求全 而反而客观上伤害母亲)而自责,后自己遇到生 活的挫折而越来越加深了这种内疚和痛苦。这时 候的认识指导可以是:“你的自责说明你实际上 深爱你母,母亲当然也爱着你。但母亲如果有知, 一定会因为你长期自责、痛苦而使她感到痛苦, 相反会因为你现在幸福而使让她感到幸福。”
完美、求全、 完美 、 求全 、 标 准化 ( 总是从“ 预防 总是从 “ 不利” 的方面 , 不利 ” 的方面, 以 “ 假如” 求得 假如 ” 完美答案) 完美答案) 意任推断 选择性概括 过度引申 夸大或缩小 “全”或“无” 思维 痛苦 焦虑 抑郁 失眠
34 2012-3-31
2. 主要属于教育与指导的干预模式 应激干预模式 情绪调节模式 应对指导模式 人际交往与人际适应指导模式 家庭(婚姻) 家庭(婚姻)适应指导模式 儿童成长指导模式 老年适应指导模式,等 老年适应指导模式,
24 2012-3-31
四、不同层面心理问题的诊断和干预
1.
知识层面的心理问题与教育模式 认知层面的心理问题与认知指导模式 非认识层面的心理障碍与治疗干预模式
2.
3.
25 2012-3-31
1. 知识层面的心理问题与教育模式
这是心理咨询与教育、思想工作、医疗等工作 相重叠的部分。需要丰富的多方面知识和工作 生活积累。 A 对来访者心理问题进行评估。 B 发现来访者存在“结构”或“功能”方面的知 识缺陷,以及“经验”上的某些不足。例如认 为婴儿的养育核心是营养;认为“性“的发泄 会损害身体;或认为睡眠与学习能力成正比等。 C 以讲解、说明、举例等传授知识和解答疑问的 方式,促其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消除心理困 惑和痛苦
26 2012-3-31
2. 认知层面心理问题与指导模式
这是心理咨询工作中与教育、思想和医疗工作 有很大区别的部分。需要采用符合心理行为规 律的语言指导技术和实际工作经验。 A 对来访者心理问题进行评估。 B 从上述影响认知的因素入手,发现来访者存在 认知“策略”上的“问题”。例如其心理问题 的形成可能与个性方面的特点或违反认知规律、 适应规律等方面的因素有联系。找出其中影响 因素。 C 以宣讲、解释、举例、反证等认知指导方式, 促其改变原有的认知过程。(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