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笔记及真题详解 (社会研究发展史)【圣才出品】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笔记及真题详解 (社会研究发展史)【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研究发展史
2.1 复习笔记
一、社会研究方法论的演进
1.实证精神的引入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创立始于孔德。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真正确立始于实证精神的引入。

实证精神是社会研究的精髓所在。

它使社会学独立为一门科学,同时也为其研究手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前提。

(1)孔德(为社会学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原则)
19世纪,孔德提出“实证主义”的命题,形成社会科学史上的分水岭。

思辨的社会哲学在科学的、实证的研究思潮的冲击下分化。

孔德的“实证”范畴在当时有其特定含义:①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②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③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④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⑤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孔德由此提出了他确认的社会研究方法:观察是社会学的主要方法;其次是实验;再次是比较法,即基于世界各种文化的比较,以及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比较。

此外,孔德还提出了历史法——即不同历史阶段和过程比较,这也可归入比较法的一种。

(2)马克思(为科学的社会研究提供了范例)
马克思主张通过直接考察现实的“市民社会”来建立社会理论,这种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以唯物辩证法为分析手段,在具体的社会过程和社会联系中探求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体现在包括《资本论》在内的一系列研究中,它们对社会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迪尔凯姆(对社会研究方法论作出深入探讨)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一书中首先制定了社会研究方法论的细则。

其中,“首要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规则是:把社会事实作为事物来看待”。

他认为,信仰体系、社会习俗等社会现象也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解释。

迪尔凯姆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他的方法论原则成为20世纪占主流的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2.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观点
该方法论认为,人有意识、有差异性,人类社会有着不同于自然界的特殊性,因此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不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

(1)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论
①德国社会学家狄尔泰(1833—1911)
狄尔泰利用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向实证主义发起攻击。

他认为,由于人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人的行为是无规律,且无法预测的。

此外,社会历史事件都是独特的,偶然的,不存在普遍的历史规律。

因此,对人和社会就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而只能以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个人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

②20世纪的社会学现象学派
社会学现象学派否定了实证主义的许多假设。

他们主张,社会学研究不应只从外部去观察人的行为,也不能给人的行为强加一种外部逻辑,而应当通过对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的实地考察,深入到行为者的意义与动机的领域,揭示出指导人们行动的内部逻辑。

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而微地描述实际的社会生活,“还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探寻并不存在的社会规律。

这种观点根本否认社会规律和社会事实的存在,完全反对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
现象,在批判实证主义的缺陷的同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就这一点来说,它是不足取的。

(2)介于实证主义与主观主义两个极端之间的观点
①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Weber 1864—1920)
与实证主义不同,他认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本质的不同。

社会现象含有社会成员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主观理解,即“社会事实最终归结为可理解的事实”。

社会学研究必须首先“观察行动者的‘主观思想状态’”,并依靠研究者的直觉或“理解”对行为的意义做出判断。

与人文学派不同,韦伯指出,由于人的社会行为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因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对这种规律性的行为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但是,社会研究对人的行为的因果解释不是仅仅通过外部表现和外部影响,而且还必须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解。

韦伯认为,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社会规律是不存在的,但是通过对理性行为的理解,就可以找出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可以对人的行为作出预测。

他定义社会学为:“其目的是对社会行为进行解释性理解,以便说明行为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的科学。


②21世纪的历史社会学派
历史学派主张在社会研究中发挥历史和哲学的想象力,运用思辨、比较等方法。

强调社会学与历史的密切联系。

如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指出,任何社会科学都要以历史事实和历史构想的存在为前提,任何一门名副其实的社会学都是历史社会学。

他还指出,模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通常带有统计学的性质,并且只限于静态研究而忽略事物的历史联系,这种抽象的、只重形式的实证主义对于认识人类和社会没有多少用处。

(3)评价
反实证主义学派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动摇了孔德的实证体系,但未能改变社会学的实证传
统。

因为社会学要想成为科学,就必须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实际上,对实证主义持怀疑和反对态度的社会学家,大多数只是反对照搬自然科学方法或滥用数量分析方法,而并不反对以经验事实为依据来建立和检验理论这一实证原则。

3.科学方法论的发展
(1)孔德的实证主义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孔德的实证思想和马克思的研究实践把社会研究引入了现代科学阶段。

孔德的实证体系有其自身的弱点,社会学家不能像自然科学家对待原子或分子那样对待人,他不仅要研究人的行为的外部逻辑,而且还要考察其行为的内部逻辑。

在反实证主义思想的冲击下,社会研究方法论有了进一步发展。

M.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指出,对人性的理解是每一位社会学家的必备素质之一。

(2)波普尔
波普尔提出,仅有经验观察是不够的,研究者还应在发挥自由想象的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他所提倡的科学研究的“试错法”在社会研究领域得到发挥。

凡是社会科学理论都应实证,而某种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又要求理论本身具有可证伪性(testable),以便能通过经验调查来检验。

这样社会理论与社会调查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有时甚至理论的突破有赖于调查方法的发展。

单纯凭主观想象而提出一套理论的时代已经过去。

(3)库恩的“范式”理论
库恩指出,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所以,不仅要对研究发现——即理论——进行逻辑检验,而且还要考察影响研究模式的社会历史因素,这与社会学现象学派注重实际的社会环境与个人境遇是一致的。

库恩的观点使社会学家认识到,社会学是一门多范式的学科,社会研究方法论是不断发
展的;不存在任何凌驾于科学实践之上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导思想或方法论原则。

二、社会研究手段的发展
社会研究方法是在自然科学思想影响下多学科的产物。

它是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共同研究手段,同时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也与这些学科息息相关。

图2-1刻画了几种主要社会研究手段与各学科的关系。

图2-1 社会研究方法与各学科的关系
1.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的发展使社会研究得以定量化、科学化。

(1)阿道夫·凯特勒(Adolphe Quetelet,1796—1874)是数理统计学派的创始人,也被称为“经验社会学之父”。

①凯特勒是将概率论思想引入社会研究的第一人,在实际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平均人”(average man)概念。

按凯特勒的理解,“平均人”是一个民族主要生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客观指标,是一个社会的典型,是描绘社会稳定状况的统计指标的中轴。

②凯特勒在他的犯罪研究中提出概念的操作化,这为现代社会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2)费舍尔(R.A.Fisher,数学家兼经济学家)在1928年提出的抽样理论为社会研究的代表性、科学性提供了数理基础。

2.心理学方法
社会研究手段从心理学领域借鉴了许多,如问卷设计中态度量表的拟定即来源于心理学。

社会研究中的实验法完全借用实验心理学的模式。

(1)社会学家以及社会心理学家直接以人为实验对象。

如梅奥等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作的“霍桑实验”被认为是组织管理理论的转折点。

该实验中,研究者发现工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其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2)实验法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发展得最为迅速。

“场论心理学派”的代表人勒温认为,实验心理学可以系统地用于分析群体水平。

(3)D.坎培尔与J.斯坦利于1963年出版的《实验及准实验研究设计》一书中概括了十六种实验方式,从经常使用的一次性个案研究到成熟的控制实验。

实验法的设计原则对社会学研究设计的改进有重大影响,社会学目前常用的相关分析、控制变量及趋势研究的设计都来源于实验法的思想。

3.人类学方法
(1)人类学中的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常常为社会学家所运用。

(2)人类学对社会调查研究的最大帮助是它看问题的角度。

人类学的观点对社会学的实地研究法影响最大。

社会调查史上许多优秀的实地调查都是人类学影响的结果。

人类学看问题角度的独特之处在于,在研究某个个案时尽可能将所有变量及其相互作用统统考虑进去。

(3)人类学的另一种主要研究手段——文化比较研究——曾解决过许多学术疑难问题。

4.社会学以及社会研究的传统
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以及社会研究历来存在着两种传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