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会用“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抽签卡纸、盒子、彩色球、铅笔。
生:棋子。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活经验
(一)游戏1:猜猜硬币在哪只手里。
1.教师将枚硬币握在手中,并在背后交换位置,让学生猜一猜硬币在哪只手里。
说一说你能确定吗?
2.教师打开没有硬币的手,再让学生猜一猜硬币在哪只手里。
说一说你能确定吗?为什么?
(二)游戏2:猜猜抛出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1.教师将这枚硬币抛出,让学生说出可能是哪个面朝上,要求说出所有可能。
2.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个面朝上。
3.教师揭示结果。
(三)揭示课题。
在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互动新授
1.引入:下周班会,老师想组织大家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演。
但节目形式不能重复,每个类型只能有一个节目,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每一个同学演什么节目呢?
组织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会想到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
2.活动:出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
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
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3.抽签指生抽一张。
(以抽到跳舞为例)
师引导:如果再找一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
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
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
指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剩的两张签里没有跳舞。
找生抽一张,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
(以学生抽到的是朗诵为例)
4.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吗?
生可能会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卡片了。
5.师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
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当然,不同情况下,它们有时也会发生变化。
(板书:可能不可能一定)
三、巩固拓展
1.巩固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列事件是否可能。
(一定的打√,不可能的打×,可能的打○)
(1)三天后下雨。
()
(2)爸爸的年龄比儿子的年龄大。
()
(3)小明跑完100米只用了2秒。
()
(4)地球绕着太阳转。
()
2.以学生说一说的形式完成教材第47页第1、2题。
(二)综合练习
1.以学生独立完成的形式完成教材第47页第3题,学生交流答案,并说说为什么
2.以学生独立完成的形式完成教材下题,学生展示不同答案。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学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希望大家今后能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可能性,我们还将进行深入探究。
教学反思
《可能性》原来是小学数学四年级的内容,现在改版放在了五年级上册中。
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事物中,一定发生、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是必然现象,只是确定性现象不多,而不确定现象很(即随机现象)普遍,这些现象发生的规律如何呢?这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概率论研究的问题。
本课就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
下面针对我在备课、授课中的体会做些反思。
(一)、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生活经验,我在教学中重组教材,选择与学生现实中已有的经验相结合的信息材料,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
我从大家感兴趣的“猜谜”游戏引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
整堂课由各种联系生活、生动有趣又层次分明的活动贯穿其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
(二)、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在感知“可能”、“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性大小”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抽签”,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
第二次“摸球”,让学生在摸球的过程中反思为什么摸到的都是黄球?引出、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第三次“摸球”,先让学生试着猜想“怎样做才能在盒子中摸到白球?”再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验证。
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在知识联系生活,运用生活的过程中,又设计了“说一说”、“连一连”、“涂一涂”、“幸运大转盘”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只有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整节课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我觉得当前的数学课堂应该朝着“玩中学数学”的目标不断前进,作为教者的我们要不断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历数学,感悟数学,获取知识和能力。
本节课尚需改进的方面:初次体验“抽签”和再次体验中“摸球”这两环节因为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活动时间过长,从而使整节课在时间的把握
上有点头重脚轻,因时间限制,在最后的“幸运大转盘”环节草草收场,学生很遗憾。
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不是教学重难点,时间安排上可以紧凑些、把时间多放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这两个环节更为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