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_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第四章_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种植的准备
二、种植与饲养方法的运用
• 应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种植与饲养 • 应结合学前儿童的认识活动进行种植与饲
养 • 应鼓励学前儿童的自主探究 • 应培养学前儿童爱护动植物、关爱生命的
者关系。
四
观察个别物体的 存在与周围世界
的关系。
比较性观察
内涵:是指学前儿童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并进行比较,以找出物体间的 异同点。
在比较观察中发
现自然物和科技
产品的相似处与
一
不同处
比较观察
要求儿童学会以
两种物体的相应
二 部分和整体性进
行比较观察
要求儿童以一种认
4.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的方法 (1)顺序观察法
• 就是根据观察对象外部结构的特点,有顺序地 进行观察,如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自左而右 或自右而左、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 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从外到内等有顺序 有层次地细心观察,使学前儿童对观察对象有 整体的、较全面的认识。
什么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是指教师和儿童在科 学探索活动中,为完成教育目标所采用的具体方 式和手段。
• 掌握并采用正确的方法,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 一个重要环节。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 指教师在组织儿童科学活动时,指导儿童学科学 的方法(怎么教);另一种是指儿童在科学活动 中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怎么学)。
• 再着重观察它的主要方面乃至某些次要的、但是值得 注意的细节;
• 最后还要注意观察各个部分和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 使学前儿童对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 认识。
• 上面、下面、正面、侧面、远距离、近距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哪些方法?
5
测量
1
观察
2
小实验
6
文学艺术
3
种植与饲养
7
信息交流
4
分类
8
科学小制作
9
科技玩具与科学游戏
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
确定某种方
法作为科学 活动的主要 方法应考虑 的因素
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
幼儿园的客观环境条件
4. 观察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5. 观察能激发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观察的类型
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观察,是指借助于感官对物体进 行直接观察的方式。
一种是间接观察,是通过仪器间接的对物体 进行观察。
第二节 小实验
一、小实验方法概述
(一)什么是小实验
是指在人工控制现象发生的条件下, 对现象进行感知和测量的方法,它是科学 实践的重要形式,是获取信息和检验理论 的基本手段。
(二)实验方法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
(1)能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儿童探 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师在组织儿童观察活动时的指导要点
1. 尽可能进行现场的观察
• 提供实物、实景是保证学前儿童观察活动成功 的前提,可以使学前儿童的观察得到最真实的 效果。
• 学前儿童年龄小,通过用图片或模型供学前儿 童观察,会使学前儿童的感性经验不真实、模 糊甚至出现错误。
(3)儿童在亲自操作过程中,既学习了简单的 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发展了观察分 析能力;
(4)儿童在操作过程中,易于发现问题,进一 步探索和设法解决问题,弥补了在自然条件下 观察的不足、有益于儿童的思考,发展细致的 观察力、思维力和培养科学兴趣。
(三)学前儿童科学实验的特点
第四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L/O/G/O
关于方法
• 什么是方法? • 什么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哪些方法? • 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
什么是方法?
• 方法是一种行为方式,泛指为达到某种目 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
情感和行为
第四节 分类
分类
概述
运用
一、概述
(一)含义
• 分类是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的过 程,即抽取同类事物中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和概 括。
• 学前儿童的分类是指学前儿童把具有某一个或几 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以学习科学的一 种方法。
• 分类是观察过程的延伸和应用。
(二)分类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
分类的运用
就内容而言
就方法而言
挑选分类
根据特定标准分类
根据自己确定 的标准分类
外部特征
用途
材料
事物之间的联系
基本特征
(三)分类的类型 1.挑选分类
是指从许多物体中将具有某一种(或几种)共同 特征的物体挑选出来,成为一类。 2.二元分类 又称,是与否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选择中具 备某一属性的物品,排除其他物品。 3.多元分类 是指将物品按一些共同的标准分成两类或几类。
不同年龄儿童的 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
第一节 观察
观察
观察方法概述
指导要点
内涵
特点和作用
类型
(一)什么是观察
1.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
• 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从一定的目的和任 务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 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2. 调动学前儿童的各种感官参与观察
• 启发儿童的各个感官都参与观察活动 • 客观实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它们有着颜色、
气味、味道、大小、形状、冷热、声音、手感 等多方面的差异。
3.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地观察事物与现象
• 一般可先对现象有一个整体、大致的认识,使学前儿 童先能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个别物体的观察 一
观察的类型
三 长期系统性观察
二 比较性观察
个别物体的观察
内涵:是指学前儿童通过对单个的物体(或一类物体)或现象的观察。
一
观察物体的形状、 颜色、大小。
三 观察个别物体相 对的静止状态和
运动状态。
个别物体的观察
二
观察个别物体的外 部结构和功能及两
二、指导要点
• 指导儿童在充分感知物体的基础上进行分 类
• 儿童亲自参与实验,符合儿童好奇心强、好动的年龄 特点,操作实验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引起兴趣,激发 学科学的内部动机,使儿童得到愉快情绪体验。
(2)有利于儿童理解科学现象
• 在实验中,儿童亲身经历了探索科学的全过程,学习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从各个角度接触材料,在个体与 物体的相互作用中,观察发现实验中科学现象的产生 与变化,获取第一手感性材料,从而有利于理解科学 现象。
(四)学前儿童小实验的种类
一般有儿童操作实验、教师演示实验两种
1.儿童操作实验
▪ 儿童亲自动手操作,全过程参与 ▪实验性质比较简单 ▪ 常常带有游戏性
• 选用的设备材料要齐全、 够用,时间要充裕,并 具有安全性
2.教师演示实验
主要用于难度大,较为复杂 的实验;操作的动作要正确、 熟练,速度要慢,结合简洁、 明了的语言说明,实验结束 时,对过程进行小结
(二)教师演示实验的注意事项 1.要做预备性实验。 2.要使每个学前儿童看清演示过程。 3.演示与讲解、提问紧密结合。
(三)小实验内容指引
1.物理实验 2.化学实验 3.植物实验 4.动物实验
第三节 种植和饲养
• 观察的方法 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 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 事物和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 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你看到了什么?
(二)学前儿童观察的特点
• 从无意性到有意性 • 从零碎的、片段的到完整的 • 从模糊的到精确的
识过的物体与新的
观察对象进行比较
三
观察
对两种新的自然
物或科技产品进
四
行比较观察
长期系统性观察
• 内涵:是指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 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
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 整的认识。
• 一般在引导儿童观察、探索事物的生长、 变化过程时运用。
2.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法
•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首先必须通过感知觉,感知觉是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结果,它是认识世界 的开端
• 人们通过感知活动,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通 过分析、综合,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在认 识新事物时,把新事物同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3. 观察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
种植和饲养
概述
运用
含义
类型
一、种植与饲养方法概述
(一)含义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种植方法是指学前 儿童在园地、自然角种植花卉、蔬菜和农 作物等的活动。
• 饲养方法是指学前儿童在饲养角里喂养和 照管习性温顺动物的活动。
(二)类型
1.常见植物的栽培管理 • 水养植物 • 盆栽植物 • 无土栽培 • 温室技术 2.常见动物的饲养管理 • 家禽 • 家畜 •鸟 • 昆虫 • 水生动物
(2)比较观察法
• 是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对相似事 物中的不同因素,对不同事物中的相同因素进 行对照和辨别的一种方法。
引导儿童在观察中比较不同事物的特征
(3)典型特征观察法
• 是从物体的明显的特征入手开始观察,然 后再引导学前儿童对事物的全部进行观察 的一种方法。
(二)学前儿童观察的作用
1. 帮助发展感知能力;
2. 观察活动为儿童提供了直接与周围世界接触的 机会,使儿童获得最直接、最具体地反映客观 事物的经验,把儿童带入学科学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