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讲 地球仪与经纬网最新考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考纲解读 1.识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半径。
2.掌握经纬线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
3.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两点的相对位置、距离。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和纬线的特点①经线特点⎩⎪⎨⎪⎧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长约2万千米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②纬线特点⎩⎪⎨⎪⎧纬线是大小不等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每条纬线与每条经线垂直相交(4)经度和纬度经度 纬度图示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 分布规律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经度的度数愈向西愈大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南纬的度数愈向南愈大划分半球20°W ~0°~160°E 为东半球,160°E ~180°~20°W 为西半球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特殊经纬度①本初子午线为东西经分界线。
②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①30°纬线是中、低纬度界线;60°纬线是中、高纬度界线。
②回归线是热带、温带界线,极圈是温带、寒带界线经度和纬度的判断方法(1)东西经的判断:顺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的为东经,数值逐渐减小的为西经。
(2)南北纬的判断:数值自南向北逐渐增加的为北纬;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加的为南纬。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
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
读图,回答1~2题。
1.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A.①B.②C.③D.④2.关于①②③④四地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A.①位于西半球B.②位于低纬度C.③位于南半球 D.④位于北温带3.(2012·福建文综改编)下图中N为北极点,A、M、B位于地球表面,NP为经线,NM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
那么M地的纬度为()A.66°N B.67°N C.23°N D.24°N考点二经纬网的应用1.定“方向”A在B 的西北方向;D在C的正东方向;E在D的正南方向;E在C 的东南方向。
点拨:(1)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按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判定东西方向,取小于180°的劣弧方向。
(2)图2中C、E两点是既不在同一经线,也不在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可以先借助辅助点D确定。
2.定“距离”图1中各点间的距离:AF≈1_110_km;BF≈1_110×cos_30°km。
点拨:(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约是111千米。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2)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约是111×cosφ千米(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
3.定“范围”图3和图4,4个阴影地域中,实地面积最大的是④。
点拨:(1)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2)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4.定“最短航线”甲到乙的最短航线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丁到丙的最短航线是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点拨:球面最短距离是一段弧,该弧线的确定可依据下面两个步骤进行。
(1)确定“大圆”:“大圆”即球面两点所在的过球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
如下图6所示。
①在地球上,三种情况下“大圆”是确定的。
如图7所示。
②非赤道的纬线上两点,所在“大圆”具有以下特征:两地经度差不等于180°,则过两点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是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线不经过两极点,而是向两极方向靠拢(在北半球大圆向北极方向倾斜;在南半球大圆向南极方向倾斜),可分为两种情况:a.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程为: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后向西南(如图8,思考:南半球图该怎么画?);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后向西北。
若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
b .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程为:同在北半球,先向东北,后向东南(如图9,思考:南半球图该怎么画?);同在南半球,先向东南,后向东北。
若位于不同半球,需要讨论。
(2)确定“劣弧”:大圆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具体应该是哪一段弧线,则由“劣弧”来决定,所谓“劣弧”,即两点间的弧度小于180°。
如图5中的两段劣弧。
5.定“对称点位置”(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如A(40°N,20°W)与B(40°S,20°W)。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线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
如A(40°N,20°W)与C(40°N,160°E)。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经线相同,和为180°;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如A(40°N,20°W)与D(40°S,160°E)。
经纬网对称点的类型赤道对称点:经度相同,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纬相反。
地轴对称点:经度互补,东西经相反;纬度相同。
地心对称点(也叫对跖点):经度互补,东西经相反;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纬相反。
题组一 利用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1.(2014·广东文综)下图为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得出的“我国1980~2010年水稻产量重心移动方向图”。
若下列地区的水稻产量均有增加,则对图示水稻产量重心移动趋势贡献最大的地区是( ) A .西南地区B .东北地区C .华南地区D .西北地区题组二 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距离2.(2015·全国文综Ⅰ)甘德国际机场(下图)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
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
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1小时候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 )A .66.5°NB .60°NC .53°ND .40°N3.读“世界某区域地图”,据坐标判断,图中甲山脉的长度约为( )A .300千米B .2000千米C .500千米D .1110千米课后达标检测1.读下面的四幅图,哪一幅图中甲点位置同时符合:①东半球、②北半球、③低纬度、④热带、⑤我国境内五个条件()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可用于定位、导航。
若在甲、乙两地GPS接收机显示的经纬度坐标为甲(69°22′24″N,76°22′40″E),乙(80°25′01″N,77°06′58″E)。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甲、乙两地的直线距离约为( )A.820千米 B.1 020千米 C.1 220千米 D.1 420千米3.甲在乙地的( )A.西北方B.西南方 C.东北方 D.东南方读经纬网图,回答4~5题。
4.设A、B两地和A、D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分别为S1和S2,则( )A.S1=0.5 S2 B.S1=S2 C.S1=1.5 S2 D.S1=2 S25.若一架飞机从B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到达C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 A.一直向东B.先东北再东南 C.一直向西D.先东南再东北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回答6~8题。
6.M和N实际距离约是( )A.4 444千米B.3 333千米 C.2 222千米D.1 823千米7.若一架飞机从M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到达N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 A.一直向东 B.先东北再东南 C.一直向西D.先东南再东北8.与M点关于地心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A.(60°N,80°E) B.(60°S,100°E)C.(30°S,100°E) D.(60°S,80°W)读北半球经纬网图,回答9~10题。
9.若bd经线的经度为150°E,则图中ab、bd、cd、ac四段经纬线的比例尺的大小关系是( ) A.ab>cd>ac=bd B.cd>ab<bd<acC.ac>bd>ab>cd D.bd=ac>ab=cd10.若a点比b点的时间早10小时,则( )①a点在d点的西北方②a点在d点的东北方③bd的经度为90°W④bd的经度为30°W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内流河是指不能注入海洋的河流。
为内流河提供径流的区域,称为内流区。
无流区是指基本上不产生地表径流的地区。
这类区域多出现在干旱少雨的地区。
读“某国家中部某一内流区位置图”,完成11~14题。
11.图示区域应分布在()A.沙特阿拉伯B.澳大利亚C.埃塞俄比亚D.纳米比亚12.图示无流区的地表景观最可能为()A.牧场B.梯田C.盐沼D.沙漠13.图中所示的时令河流程最短时期,有可能出现在()A.2月B.4月C.7月D.10月14.从无流区中心到该区域最南端的最短距离,约为______km()A.500 B.800C.1100 D.1300课后达标检测答案解析:选D。
A图中经度向右数值减小为西经,120°W~100°W处于西半球,纬度向南数值增加为南纬,10°S~30°S为南半球低纬度;依此类推,B图处于东半球、南半球、低纬度、热带;C图处于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热带,但不在我国境内。
只有D符合题干的要求。
解析:第2题,两地点经度相差很小,可模糊定在同一经线上。
两地纬度相差约11度,同一经线上,每个纬度差的水平距离约为111 km。
第3题,甲、乙两地同在北纬度,甲地纬度小,在乙地南方;甲、乙两地同在东经度,甲地度数小,在乙地西方,综合判断甲地在乙地的西南方。
答案:2.C 3.B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知A、B两点同位于60°N纬线上,且两地经度相差180°,位于同一经纬圈上,因此两地最短距离应为经过北极点的大圆,两地相差60个纬度,距离S1为6 660 km;A、D两点同位于135°W经线上,两地跨60个纬度,距离S2应为6 660 km,由此可知S1=S2,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