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文献综述
• 吴言生的《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 《文学遗产》1999年3期) • 认为以善写情、深情绵邈见长的李商隐, 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他 丧妻后,与佛教的缘分更深,提出了“诗 佛王维,情禅义山”的观点,指出义山诗 具有比较明显的佛学意趣,从对无常幻灭 感的深切体验、超越痛苦的禅学观照、耽 著色相的执著歌吟等方面,比较深刻地论 述了义山诗歌具有超越痛苦、溶解痛苦的 悲怆、超逸之美,并由此新视角对《锦瑟 》作了全新的佛学意旨的阐释。
张振佩《李义山评传》(1933年) 试图用唯物史观来研究李诗歌。与 杜甫作比较。
黄侃《李义山诗评偶》 汪辟疆《玉谿生诗笺举例》 论文:缪钺的《论李义山诗》(作 于1943年5月,收入著者《诗词散 论》)。
第二个高潮:1978至今形成“李 商隐”热标志
1.形成了全面推进的态势。 2.对李研究中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比 较深入的探讨。 3.出现了一批又较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提出 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或新的考证结论。 4.1992年成立了全国性的专门研究组织---中 国李商隐研究会。
采用新方法进行研究:
1.董乃斌《李商隐诗的语象———符号系统 分析》《文学遗产》1989(1) 著者通过对带有李商隐个性特色的“梦 蝶”“化蝶”两个语象---符号系统的示例分 析,力图用客观的分析、比较、归纳手段将 略可意会、难以言诠,且意会亦因人而异的 象征涵义揭示出来。
2.张伯伟、曹虹《李义山诗的心态》( 载 《李商隐研究论集》(1949—1997)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 分别从取景的角度、空间的隔断、时间的迟 暮、对自然的描写、自比的古人、词汇的 色彩、句法结构以及“无端”二字来透视 李商隐的心态,得出“义山是一个由理想主 义经过幻想主义而最终归于悲观主义的人” 的结论。
• 刘学锴《义山七绝三题》(《文学遗产》 2000年2期)
• 以唐代绝句发展史为参照系,发掘了李商隐绝句 的突出贡献和艺术特征。指出义山七绝在内容上 “运重入轻”,艺术手段上“化重为轻”,整体 特征上“推进一层”的总体风貌,在诗歌史上作 出了独特的创辟。
牛李党争与李生平遭遇及创作 的关系
• 傅璇琮的《李商隐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文学评论》1982年第3期)
李商隐诗学的渊源、影响及接受
• 吴调公、董乃斌的专著均有专章或专 节论述,论述了义山所受于屈原、六 朝诗人、杜甫、李贺的影响及其对西 昆、王安石、黄庭坚及元、明、清诗 家的影响。
• 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安徽大学 出版社,2008年) • 《李商隐与宋玉——兼论中国文学史上的 感伤主义传统》(《文学遗产》,1987年 第一期) • 《李义山诗与唐宋婉约词》(《安徽师范 大学,1988年第3期》) • 余恕诚《诗歌:从韩愈到李商隐——兼谈 文学演进中的穿透和移位现象》(《文学 遗产》1999年4期)
李商隐与佛教道教关系
• 是李商隐诗学研究中相对薄弱环节。 • 吴调公的《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2年) • 董乃斌的《李商隐的心灵世界》(上海古 籍出版社,2012年) • 两本专著的有关章节都有较集中的论述。
• 钟来茵《唐朝道教与李商隐的爱情诗》( 《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 • 《李商隐玉阳山恋爱诗解》(《唐 代文学研究》第1辑) • 对其爱情诗与道教的关系作了集中探讨, 后文更指出道藏中的秘诀隐文的表达方式 给义山的爱情诗打上了深刻烙印,其无题 诗制题艺术,爱情诗的隐比、象征手法, 都从道藏中学来。
李商隐文献综述
张聪聪
李商隐生平
• 王室旁支,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 • 自小擅古文,令狐楚亲自教授骈文; • 及第后入令狐楚幕府,不久娶王茂 元女为妻; • 三作幕僚。
李商隐研究状况
李商隐研究在清代之前都是被冷落的, 直到清代顺、康、雍、乾、嘉、道这 200年间,才陆续出现了一系列李商隐研 究的著作,形成了李商隐研究史上的第一 个高潮。而李商隐的艺术成就受到人们 高度重视并获得较深认识,则是从80年开 始,随着思想解放浪潮与李商隐研究的 第二个高潮到来之后才出现的。
苏雪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又名《玉谿诗 谜》),(1927年) 是一部专门考证李商隐恋爱事迹并对其爱 情诗作出本事性诠释的专著,将全部无题 诗都看成爱情的本事诗,这与传统诗学以 风雅比兴与美刺论诗,以是否有政治寄托来 评论一个诗人的诗品,特别是以男女之情为 题材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艺价值观。 力图将李商隐塑造成一位深挚纯情的爱情 诗人。
分体研究:七律、七绝
• 1.程千帆、张宏生《七言律诗中的政 治内涵———从杜甫到李商隐、韩偓》 《文艺理论研究》,1988(2). • 在论述李商隐七律对杜甫全面学习与 继承的同时,着重指出义山“结合自 已的创造性去学习杜甫,秾丽之中时 带沉郁,别创一境界”。
• 2.陈伯海《怎样看待李商隐的〈无题〉诗 》(《文学评论丛刊》1985年第5辑) • 则指出以无题诗为代表的李商隐七律,其 创新意义“在于它最大限度扩展了诗篇的 心理空间”。 • 二文分别就其七律中的政治诗与无题诗, 揭示了商隐在这一体中所作出的贡献。
无题诗的内涵意蕴与艺术特征
《锦瑟》:历来是李商隐研究中 的难点与焦点。有关这方面的 文章,占了这一阶段李商隐研究 文章的一半左右。 • 爱情说 悼亡说 • 身世说 诗序说 • 咏物说 政治说 • 神秘说
1.黄世中《古代诗人情感心态研究》(浙 江大学出版社,1990) 对宋以来的各种诠解详加爬梳整理,采取 “以诗笺诗”之法,继承、扬弃、发展了清 代以来的悼亡说,另出新解,认为诗中的“蝶” 喻妻王氏,“珠”“玉”亦似指妻与侍 妾,“玉山”为妻之葬地。 2.陈贻焮《李商隐恋爱事迹考辨》(《文 史》第6辑,中华书局)
(民国)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 对清人的笺注考证成果作了一次总结。 详考谱主之行年仕历及诗文之系年为主, 同时又在系年诗文下对之作较具体的笺 解,作为系年之依据。故此书实兼谱与笺 的双重性质,有不少地方还涉及对玉溪生 诗的总体评论与具体作品的艺术评价 。
五四运动到建国前这30年
李商隐研究的成果不多,但这一时期出现 的几部论著却都明显受到新思潮和新文 化运动的影响,表现出与传统研究不同的 特点。
• 余恕诚《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对心灵 世界的表现——兼谈李诗研究的方法问题 》(《文学遗产》1997年2期) • 朱易安的论文《“诗家”并非“总爱西昆 好”》(《文学遗产》2000年2期)
李商隐诗文选集
陈伯海《李商隐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凤凰古籍出版社, 2011年) 王汝弼、聂石樵《玉谿生诗醇》(中华书局, 2009年) 周振甫的《李商隐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中州古籍 出版社,2011)
• 周建国《试论李商隐与牛李党争》(《文 学评论丛刊》第二十二辑,1984)
• 李商隐与郑亚的关系及郑亚的生平 仕历
• 周建国的《郑亚考》(《文史》第31期, 中华书局) • 毛水清的《李商隐与郑亚》(《唐代文学 研究》第6辑) • 作了详密的考证,毛文并指出郑、李“不 仅是幕主与下属的关系,而且是政治上的 同道,这才是桂幕期间李商隐诗文丰收的 原因”。
• 第一个高潮 • 第二个高潮 1.李商隐诗歌的创作倾向和基本 特征。 2.无题诗的内涵意蕴与艺术特征。 3.分体研究:七律、七绝。 4.牛李党争与李生平遭遇及创作的关系。 5.李商隐诗学的渊源、影响及接受。 6.李商隐诗文选集。
第一个高潮
清代:传统笺注成果的总结
其主要内容是对李商隐生平经历的考证和 对李商隐诗文的系年考证、笺注、解说与 评点。自朱鹤龄、徐树榖、吴乔、何焯、 朱彝尊、姚培谦、程梦星、徐武源、 陆士 湄、陆昆曾、屈复、冯浩、纪昀、钱振伦 兄弟等人的诗文笺注及解说、评点。
评传类著作
杨柳《李商隐评传》(江苏人民出版 1981年)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中华书局, 1980) 董乃斌《李商隐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 钟铭均《李商隐诗传》(中州书画社, 1982年)
反复强调,这些诗未必专为某人某事 某景某物而作,它所创造的乃是一种涵盖 许多不同心境的“通境”,所抒发的乃是一 种与各种不同感情相通的“通情”。
• 刘学锴的《李商隐的无题诗》(刘学锴《 李商隐诗歌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8,第32页)
• 通过对李商隐的可以认定的十四首标“无题”的 诗作具体分析。探讨了无题诗的内容有无寄托问 题,指出义山无题诗这种具有“纯情化、纯诗化 、深微化和象征化”的艺术风貌,在古代文人爱 情诗的发展史上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3.王蒙《一篇<锦瑟>解人难》《读书》 1990,(7). 《再谈<锦瑟>》《读书》1990,(10). 《通境与通情———也谈李商隐的<无 题>七律》《中外文学》1990,(4). 《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文 学遗产》1991,(1). 《混沌的心灵场———谈李商隐的无 题诗的结构》《文学遗产》1995,(3).
• 叶葱奇的《李商隐诗集疏注》(人民文学 出版社,1998年) •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 华书局,1988年)
• 是一部会校、会注、会笺、会评,带有总结性而又 兼有著者考辨研究成果的著作。校勘以明汲古阁 本为底本,参校明清多种抄本、刻本及唐宋元主要 总集,采录诸家校改意见;广泛搜辑前人乃至近人笺 注、考辨、疏解、评点成果,加以排比汇集,为研究 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资料,而著者自己新 的考证研究成果亦每从融通旧说或补充发挥、纠 正旧说中产生。在诗歌系年考证与诗意笺解方面 用力较多,时有新见。
2.刘学锴.《古代诗歌中的人生感慨和李商隐 诗的基本特征》《安徽师大学报》 1993,(1). 3.余恕诚.《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对心灵 世界的表现———兼谈李商隐研究的方向 问题》《文学遗产》,1997,(2). 4.吴 晶《.论蝴蝶意象在李商隐诗中的多重 涵义》《浙江学刊》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