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教案:走进心理学
当然,禁果效应也有积极作用,巧妙地运用它经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禁果效应。曾有一个孩子学了一年的电子琴就不想再琴了,聪明的妈妈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就买了一台高级电子琴放在自己的卧室内,不让孩子碰。这下,孩子急了:“妈妈,电子琴不是买给我的吗?为什么不让我弹?”妈妈就故意激她说:“反正你也学不会,碰它干吗?”这时,孩子大叫起来:“谁说的!我一定会学会的!”此后,每当妈妈外出时,这个小孩就会悄悄地去偷着弹。
通过本节课,皆在让学生对心理这个学科有所了解,并产生了解自我内心世界,促进自我心理健康成长的动机,改变“我很健康,不需要上心理课”的观点,以及消除同学们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班级心理课堂的约定(倾听、尊重、分享)。
教学
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减少对心理学的神秘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暖身活动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在一起度过每两周一次的心理课。
我先自我介绍:我的名字——侯雪萍,身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老师,大家可以称呼我侯老师或者心理老师。
大家之前有没有上过心理课或者接触过学过心理学的人?相信大家是第一次上心理课,第一次和学过心理学的人相处。那么,在你们的心中,学过心理学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思考)
2.学生初步了解心理咨询的含义、流程和作用,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3.初步建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本架构,形成安全的课堂心理氛围;
4.对学生状况、需求等做出初步了,激发学生对心理课堂的兴趣。
2.学生形成主动求助的意愿
教学
难点
如何避免枯燥的讲授,如何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呈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心理咨询的含义,流程和作用。
每当我向别人介绍我是学心理学的时候,人们都用一种怪怪的眼神看我,常还有人会问我“既然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你猜猜我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呢”“那以后我们跟你说话可要小心了,免得被你看透了”……很多不了解心理学的人都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学问,真的是这样吗?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心理学现象。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心理学
“禁果效应”在日常生活里很常见,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逆反心理,它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食物,总比已知的事物更具有诱惑力,结果就促使人们去偷食“禁果”以求得心理平衡。
禁果效应首先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理:
比如马路上出了交通事故,大家都想挤进去看看。有后来的,没挤进去,光听里面的人议论纷纷,“哎,真惨呀,给压成这样。”“可不是,看样子是活不成了。”他一着急,喊上了:“让我进去,我是死者的哥哥。”这一声还真管用,人们马上让出一条路来,他进去一看,地下躺着一头驴。
课题
第一课:走进心理学
教师
侯雪萍
班级
初一1班——20班
时间
2课时
理念
阐述
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心理课,对心理课堂缺乏了解,虽然他们之前有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心理学,但对心理课的整体实施的方法、内容以及课堂规则等还没有了解。一些学生还抱着“我的心里很健康,不需要上心理课”的想法,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上心理课就是有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与心理变态混在一起,学生中常见的想法是心理课就是玩玩闹闹的课,对于心理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再比如说一天人们在街上走着,看见有几个人在抬头看天,好长时间,一动也不动,于是人们都开始猜测,看什么呢,飞碟UFO?一会儿,人越聚集越多,都这个模样,往天上看。后面的还一个劲儿问前面的,看什么呢?我怎么什么也没看见?前面的说,我也不知道,我再问问我前面的。一个接一个,问到最初的几个人。这时其中一位开始把头低下来,嗯,这下感觉好多了。等他一回头,吓了一跳,后面好几十个人都往天上看呢。他还奇怪了,问这是怎么回事?正好后面一个接一个问到他这儿了,我们都看你看天这么长时间了,一动不动,到底看见什么了?是不是飞碟?这个人笑了,真不好意思,刚才走着走着,突然鼻子流鼻血了,一时止不住,只好仰头。这就是人们的好奇心。
尽量少使用“禁止”,避免激发人们的逆反心理。如美国某段公路屡屡发生交通事故,警察写了大量的标语“严禁超车”“禁止高速行驶”等等,都不管用。后来写了这样一个标语,“开慢点,忙不过来了。------棺材铺”结果交通事故大大减少。
从消极方面来说,,我们还必须注意避免陷入“愈禁愈难禁”的恶性循环之中。在现实生活中,你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妈妈告诉一岁多的孩子:“不要扔奶瓶啊。”孩子听了之后立刻就“啪”地将奶瓶扔了;“不要将玩具放嘴里啊!”孩子听完之后立马将积木塞进嘴里。最后,妈妈让孩子的“不要”都变成了提醒他“要”。这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威胁,常常诱发他们的挑战性,孩子最终就用反抗父母意志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并非胆小鬼。
设计了五个问题来吸引学生。
1、为什么禁果分外香?
大家知道《圣经》之《旧约创世纪》中的上帝造人说吗,上帝造出了亚当和夏娃,让他们住在伊甸园里面,园子里有各种珍珠玛瑙,奇花异草,还有一颗善恶树。上帝对亚当和夏娃说,园子里的东西你们可以随便动,但就是不能吃这颗善恶树上的果实。亚当和夏娃在里面过得非常快乐,但是夏娃看到善恶树上的果实又红又鲜亮,非常想尝一尝。后来蛇对夏娃说,善恶树上的果实非常好吃,而且吃了以后可以增长智慧。于是夏娃忍不住诱惑,终于偷吃了一个果子,而且让亚当也吃了。上帝知道了非常生气,于是把亚当和夏娃赶出了伊甸园。他们来到大地上,生儿育女,成为了人类的祖先。
我们好像都有过这种奇怪的心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让知道的东西就越想知道。比如说桌上有一瓶液体,你如果说:“禁止喝。”肯定有人会趁你不注意偷偷喝上一口,尝尝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果你说,“这是一瓶有毒的药品,大家不要喝。”相信大家听了你的话,就没有人想再尝尝毒药是什么滋味了。
在心理学上,这种逆反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禁果效应”,也就是说,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
2、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
此现象曾经在你们身上也发生过,不过你们的关系不是“情人”,而是师生关系。表现在:在老师眼中,学习好的学生样样都好,学习差的学生,一无是处;每个人都有偶像,而且还不允许任何人诋毁你心中偶像,你觉得他是完美的。引出——晕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