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特征与实践意义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特征与实践意义

北京教科院2012年学术年会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特征与实践意义王巧玲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内容提要:在理论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理论定位的类主体特征、内容架构的价值引导性特征、内涵界定的目标双重性特征、教育过程的自我主动性特征。

在实践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协助部分地区构建教育整体框架,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体系与格局,引导学校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境界,增强国际交流,开启教育国际化的窗口。

主题词: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特征;实践意义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特征与实践意义内容提要:在理论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理论定位的类主体特征、内容架构的价值引导性特征、内涵界定的目标双重性特征、教育过程的自我主动性特征。

在实践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协助部分地区构建教育整体框架,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体系与格局,引导学校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境界,增强国际交流,开启教育国际化的窗口。

2005年3月公布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2005-2014)》(以下简称《十年计划》)表达了这样的共识,即倡导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引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理念。

在总结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并将其确定为今后很长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主题。

这意味着,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是21世纪教育应当承担的重要时代使命和社会功能,我们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把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念、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与生活方式的新公民作为新时期素质教育育人目标的重要方面。

为此,本研究深刻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特征,并回顾其近十年的实践经验,提出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建议。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特征(一)理论定位的类主体特征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顺应全球化时代特征及人类发展需要的教育理念,是主导未来社会发展的教育,它为当前教育的育人思想、教育功能、教学模式的变革、学校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路,其具体内容有:要将代际教育纳入教育指向变革的视野;教育方针变革应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呼唤学科教学的变革;思想教育变革要研究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伦理建构;学校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机构和实践基地,应以可持续发展思路推进学校建设和变革。

教育要从惯性发展向科学的创新发展转变,酝酿并实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变革“;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主题,通过教育变革推进中国教育的发展,提升中国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力…1‟。

为此,要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视界下,引导教育者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看待人类作为“类”而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与合理性,重新体悟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功能,引导受教育者从小养成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学会关心可能影响整个人类社会、整个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这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引擎作用的理论诉求。

(二)内容架构的价值引导性特征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人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

归根结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尊重”价值观的引领,改变人们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2‟。

同时,《十年计划》从社会文化、环境、经济领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学习必须关注的15个方面的全球性问题。

其中,从社会—文化视角提出了关注人权、和平与人类安全、性别平等、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理解、卫生、艾滋病毒/艾滋病、政府管理等问题;从环境视角提出了关注自然资源(水、能量、农业,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农村发展、可持续城市化、防灾减灾等问题;从经济视角提出了关注消除贫困、企业的责任、市场经济等问题。

在强调与论证了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地位与实施重点的基础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基于中国的国情与现实,构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架构,即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主线,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相关专题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多样性(包括国际理解教育、世界遗产教育)等专题教育为推进的重点。

这个内容架构既把握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本质,又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重点,凸显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中国特色。

(三)内涵界定的目标双重性特征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提出与论证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定义: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推行的教育,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念、科学知识、学习能力、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环境、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这一界定可以得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包括促进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两层涵义。

其中人的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作为整体人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是作为个体人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个体树立以“四个尊重”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学习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即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题知识;具备终生发展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如搜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应对变化及预测变化的能力,主动关注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能力等;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即形成可持续的学校—家庭和社区的生活方式,关注并参与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等。

这个理论内涵的界定增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约定性,强调了可持续发展教育要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功能,同时也指明了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对于引导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方向产生了重要作用。

(四)教育过程的自我主动性特征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处在组织、设计面向21世纪新课程体系的关键时期。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的理论研究者以主体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育人模式,该育人模式是课程改革顶层设计与现实实施之间的一个重要联结点,其主要特征是:注重教育教学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指导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并关注与参与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注重设计与实施主体探究、合作探究、应用探究、知行并进等教学原则或环节,训练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着力提高他们的学科学习成绩以及终生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低碳—可持续生活方式,着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由此,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系统思维及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注重建立全球与本土的联系、自我和他人的联系,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行动解决现实问题中自我建构知识。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意义(一)协助地区构建教育整体框架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在教育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湖北、湖南、河南、福建、山西、河北、内蒙、香港特别行政区等13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设有指导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以及秘书处,组织地区、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多年来,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委员会注重引领各地区工作委员会及时把握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分析地区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组织专家研究与设计可持续发展教育助力区域教育发展的方案,协助部分地区形成了区域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整体框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北京市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委员在构建区域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推动了教育行政部门率先在全国出台了《北京市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保障措施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该纲要的颁布,对于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进程、提升首都教育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成为影响地区政策的一个典范。

实践表明,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积极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规划与法规文件,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进程,能够有效促进教育变革对区域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适应。

(二)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体系与格局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根据国家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着眼于我国素质教育推进的实际需要,开展本土化的教育科研,引领实践向纵深发展。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全国工作委员会编制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十一五”课题指南,并从2006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历年的课题申报与管理工作。

其研究体系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功能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专题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推进策略,途径与方法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五个方面。

同时,成功完成了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推进策略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CCU亚太地区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革新项目“中国农村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首都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与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北京农村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的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委托专项“课程改革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专项“北京市大中小学节约型学校建设的研究”等项目的申报工作,形成了期间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推进为龙头,以农村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实施重点,以课程改革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及节约型学校建设为两条实施路径,以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整合为特色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格局。

(三)引领学校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境界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工作委员会提出将创造优质和可持续发展学校作为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和至高追求,强调在高效、优质地完成基本教育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校校长及其他管理人员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着力培养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学习能力、科学知识与生活方式,形成优质教育的可持续运行机制和发展态势。

这就为学校校长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和调整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机会,为学校校长及管理者深化办学理念提供了思路。

诸多学校将“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学校教育功能的重要定位,将培养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新一代公民作为学校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未来的重要体现。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提出要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确定了“传承民族优良精神、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吸纳全球先进文化、做品德高尚的世界人”的育人目标,并明确了学校办学的总目标是“为孩子明天的幸福奠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