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摘要]高职院校应当面向区域经济并以就业为导向来建设高职专业。

当前我国高职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集群结构特征相脱节问题成为造成高职教育资源浪费,削弱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抑制区域经济发展潜能的根源。

文章从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的政府功能缺位、市场机制不完善及高职院校应对措施不到位三个方面揭示了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的现存问题,并从产业集群视角提出了优化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方案的政府策略、市场策略及高职院校策略,为有效提升高职专业布局规划与产业集群结构适应性提供了可行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产业经济组织模式具有高效的生产资源组织能力和强劲的市场渠道贯通能力,引领区域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触动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格局,给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提出了以服务产业集群建设为导向的变革要求。

专业布局规划是连接高职教育事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纽带,也是高职教育变革的主攻方向。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斐然,但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到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渐行渐远。

从区域经济与技术发展背景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现有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战略性矛盾,高职专业人才供给特征与产业集群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综合技术人才需求之间的供需缺口呈现扩大态势。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高职专业设置的可行性与适应性决定着高职院校所培养人才的市场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结构和高职教育服务结构有着深远的影响,适应区域产业集群结构特点的高职专业设置有助于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产业集群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的专业体系、专业结构、专业目标提出了变革的新要求。

一、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问题(一)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的政府功能缺位1.各级政府在规划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方案时存在利益导向下的系统性政策失灵问题。

高职专业建设问题上政府的系统性政策失灵是指在制定高职专业建设相关公共政策时,政府的决策过程及执行过程偏离其预期目标,并对政府及区域产业发展造成预期之外的负面影响。

系统性政策失灵的根源在于政府在做出关于高职专业布局问题决策过程中过度偏向于经济人立场,其决策行为的唯利性导致其决策结果远离预期目标。

政府决策者未能清晰地认识到高职专业布局规划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间的复杂利益关系。

产业集群是大尺度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为产业集群量身打造的高职专业集群则是为产业集群功能发挥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持的动力源。

高职院校本质上并非盈利性市场组织,其专业集群建设投资可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投资收益主要表现为外部经济效益,高职专业集群建设项目的投资者所获投资收益较少乃至趋向亏损。

若地方政府以短期的经济效益和直接的投资收益作为是否向高职专业集群建设投放财政资金的决策依据,则将导致高职专业集群建设项目夭折,进而冲击到区域产业集群建设项目。

该区域产业集群项目将因高素质人力资源要素的匮乏而“移师”其他地区,从而削弱该地区的产业资源整合能力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政府的制度供给相对滞后于高职专业布局规划的实践所需。

高职教育产业化进程推动高职教育组织模式的日益复杂化,高职教育事业相关利益团体众多,各个利益团体之间围绕高职专业布局规划问题展开博弈,以求实现本单位的利益最优化目标。

政府应当以利益博弈裁判者的身份来完善高职专业布局的相关制度建设,以求实现高职教育各利益团体间博弈过程的公平性和利益博弈结果的相对高效性。

但是,我国各级政府受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对当代的市场化及产业化教育行政管理运作机制的认识相对不足,缺乏建构产权定位明确、权责界定清晰的政府与高职院校间的关系。

这使得多数地方政府偏好于运用直接行政命令的方式或指派高职院校高层领导的间接方式,来指令高职院校依照政府意志制订高职专业布局规划方案,导致高职院校丧失办学自主权。

(二)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的市场机制不完善1.市场机制缺位弱化高职专业布局决策的资源优化配置水平。

为适应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高职教育应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但是,由于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务管理体制沿袭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高职教师的薪酬待遇参照公务员系统来实施,高职院校的组织性质定位为事业单位性质。

这使得多数高职院校的决策者倾向于以政府意志为导向来制定办学理念和专业布局规划方向,从而导致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脱离人才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的闭门造车式办学模式表现为决策层不用对区域产业集群所需人才的规模质量及专业类型做深入量化分析,仅凭主观臆断即可决定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专业教学内容。

忽视产业集群需求和学生感受的专业建设决策模式势必导致有限的专业建设资源的错配,进而降低专业建设质量。

2.NGO型市场组织缺位削弱高职院校利用社会资源增强科学专业布局规划的能力。

在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展开校企合作式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显著的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从而易于使得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与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相脱节。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有较强的欲望将企业单位的生产资源转化为可资利用的实训类教学资源,但合作方企业肩负着创造利润以求生存的艰巨使命,难以将其生产资源无偿挪用或低成本转让给高职院校用于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相对不成熟的科研能力和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研成果使得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依赖性远低于高职院校对企业的依赖性。

行业协会本可以利益协调者身份来撮合高职院校与企业展开校企合作,但我国多数行业协会专注于本行业会费收缴和行业年会举办等事务型工作,缺乏搭建跨行业平台以促进本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展开合作的能力。

(三)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的职业院校措施不到位1.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规划设计脱离以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为纲的办学目标。

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过于偏重“高”而忽视“职”。

部分高职院校为提升招揽以中专学生为主的招生对象的入学积极性,通过仿制中专专业类型来设置高职专业的方式给学生家长造成专业对口假象。

为修饰中高职专业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高职院校通常采取“3+2”式专业建设模式,将前三年专业教育定位为讲授初中知识的基层教育,将专业课程集中于后两年开设。

这种将中专素质的生源人为拔高到按高职专业教育标准来培养的专业建设模式难以培养出符合产业集群所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另外,部分高职院校热衷于去职业教育化,偏好模仿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模式来办学。

此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重点放在推动专科专业升级为本科专业上,其教学工作内容重心则瞄准促使专科学生升级为本科学生。

高职专业升级为本科专业的建设方向脱离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的立校之本,使得推动专升本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悬挂于职业技术教育和学术教育二者之间,从而迷失其专业建设方向。

2.过度市场化的专业建设模式削弱高职人才对产业集群的持续贡献能力。

高职教育产业化趋势增加了高职教育市场的竞争力度。

为谋求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完全围绕产业人才市场需求来定位其专业建设方向。

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资源投放过度市场化使其专业建设成效呈现短期化趋势;产业人才市场需求的波动性使得高职院校难以集中资源专心建设精品专业。

此举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既缺乏必要的教育资源支持,又导致高职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最终造成高职专业建设的整体质量滑坡。

高职专业建设过度市场化的根源在于高职专业建设决策者的短视办学理念。

高职专业人才不仅应具有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为区域产业集群提供服务的能力,而且应具有在技术升级条件下为区域产业集群提供服务的能力,这要求高职专业建设应当具有适度的技术前瞻性,其专业建设既要尊重市场意志又不可被多变的人才市场需求左右。

二、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的优化策略(一)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的政府策略选择1.各级政府应当通过制度建构的方式来规划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方向。

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并非单所高职院校的内部教务行为,而是涉及区域经济发展所需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大局性问题。

各级政府与公办高职院校之间存在政府独力管理高职院校模式、行业企业与政府协同管控高职院校模式及政府调控下的市场导向化高职院校管理等模式,不同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决定了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管理权限范围,进而影响高职专业建设方向和专业建设质量。

各级政府应改变传统的单一化行政管理策略来控制高职专业布局方向和内容,启动多元化宏观调控手段来积极引导高职院校遵循政府意志,形成有利于区域产业集群战略的高职专业布局。

各级政府应积极运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为符合区域产业集群战略发展方向的高职专业建设提供专项教育经费拨付,并对校企联手共建专业给予优惠利率的信贷支持。

各级政府应积极运用制度建设手段来强化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效果,将高职专业布局改革规划列入地方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中,对支持高职专业建设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优惠政策,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切实享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应调整传统的人治化行政作风,依据依法行政的要求严格规范政府对高职教育事业的行政权界限,并建立高职院校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办学权的行政申诉救济制度,使得过度行政干预者对其决策承担必要责任。

2.政府应统筹规划区域范围内高职专业布局资源投放。

高职院校的整体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要与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

具体而言,各级政府应当将高职专业布局规划列入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方案中,以确保本行政区划范围内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

高职院校之间的专业建设资源投放方案应当由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力促各高职院校间的专业建设资源共享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分工。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举办产学研结合高峰论坛等形式来搭建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成员企业之间的沟通平台,力促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成员企业间展开专业布局设计方案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设计工作,明确高职院校新专业建设方向和旧专业整合力度,以确保产业集群成员企业的意志有效注入高职专业布局方案中。

在专业布局规划合作基础上,高职院校可与产业集群成员企业深入展开专业内容建设合作,通过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协同设计,专业实训课程的协同教学等方式来形成科学、务实的产学研结合式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3.各级政府应本着公共产品供给者身份来对高职专业建设项目做战略性投资。

高职教育事业投资具有一般公共产品普遍具备的较强经济外部性,即高职教育事业投资者仅可获取因其投资行为所带来的部分经济效益,享受高职教育事业投资利益的社会各界并未为此支付必要费用。

地方政府运用财政资金投资高职专业建设项目可以有效克服高职专业建设项目投资的外部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