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美两国女性婚姻状况差异探析当代美国女性婚姻状况呈现出初婚年龄大、在婚率低、离婚率高等特点,同质婚占据主流,婚姻模式愈发多元化,单身母亲比例大,同居和女同性恋现象急剧增加。
中国女性婚姻则比较稳定,在婚率高、离婚率低、多婚和女同性恋相对罕见,但女性向上婚比例较高,离婚率也在连年上升。
两国女性婚姻状况差异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政策、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原因。
如何继续推进我国的性别平等和性别解放,努力摆脱女性婚姻中的经济依赖,保持重视家庭的优良传统,积极构建正确的女性婚姻价值观,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标签:中美女性;婚姻状况;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我国女性的婚姻状况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变化。
由于经济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当代中国女性对婚姻的选择性、自主性增加,婚姻观念更加成熟理性。
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离婚率日益攀升、未婚同居现象剧增、单身“剩女”大量出现、女同性恋者逐渐公开化等现象和问题。
美国由于近现代历史上的两次大规模女权主义运动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妇女解放”的先锋,但过度的“自由”也导致了妇女在婚率低、离婚率和多婚率高,单身母亲、非婚同居、女同婚姻大量出现等问题,婚姻模式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本文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女性在婚姻状况和婚姻模式方面的差异,进而分析差异背后的经济、社会、政策、文化、宗教等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持和改善我国女性婚姻状况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当代中美两国女性婚姻状况的主要差异1.初婚年龄2008年美国社区调查表明,全美范围内的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6岁,2011年这一数字增长至27岁。
①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3.4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已经推迟到24.9岁。
②从初婚平均年龄来看,两国女性都逐渐趋向大龄化,中国女性比美国女性平均早两年结婚。
尽管如此,中国女性的早婚倾向仍然比较明显。
调查表明,1980年代出生的女性中,城市中有40.66%、农村有62.92%的人都在22岁以前进入婚姻。
③我国《婚姻法》第六条规定,女性结婚年龄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如果不是这一法律规定,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女性更早步入婚姻殿堂。
美国对结婚的法律要求由各州自行规定,多数州规定法定结婚年龄男子为21岁,女子为18岁。
虽然美国法定初婚年龄低于中国,美国女性的初婚均龄却高于中国女性,即便平均结婚年龄相对较早的中西部地区如怀俄明州、俄克拉荷马州、阿肯色州、爱达华州等,也高于我国早婚人群两年,大都为24岁左右。
④2.在婚率中美两国女性在婚率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美国女性在婚率几乎低于我国30个百分点。
2010年美国15岁以上的女性成年人口中,在婚比例为52.4%,处于1950年来的最低时期。
⑤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所做的2012年成人样本婚姻状况表明,“就全国来看,处于在婚状态的比例最高,为77.7%”⑥。
第二,男女两性在婚率比较方面,美国女性在婚率低于男性2—5个百分点,而中国女性则相反,在婚率略高于男性。
第三,地区差异度不同。
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女性在婚率明显高于平均值,而东部发达地区则较低,如纽约州为43%,而哥伦比亚特区仅为23%。
⑦这与美国东部地区都市化程度高、女性受教育程度高和初婚年龄高有一定关系。
中国女性在婚的地区差异不明显,但城市略低于农村,2012年分别为77.5%和77.7%。
⑧3.离婚率离婚状况差异同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美国女性离婚率显著高于中国女性近10个百分点。
2008年和2010年,美国成年女性离婚率分别为12%和11.1%。
⑨“露水姻缘”成为美国一些年轻人、早婚者、少数族裔者和社会底层人群的婚姻特点。
而我国女性的婚姻状况则相对稳定,2010年和2012年的全国人口离婚率均为1.2%。
⑩此外,美国女性离异者和鳏寡者大多不愿意再婚,中国女性则除非迫不得已,较少会主动选择永久独身。
第二,就两性对比而言,美国女性离婚率高于男性3个百分点左右,中国女性离婚率则低于均值1.2个百分点,呈相反趋势。
第三,小城镇较多的美国中西部离婚率明显高于东部都市地区;中国则是农村离婚率显著低于城市,2010年和2012年的农村离婚率分别为0.7%和0.9%,城市分别为2.2%和2.1%。
虽然我国女性离婚率远低于美国,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这一比例均呈明显增长趋势,婚姻不稳定的状况初露端倪。
民政部数据表明,2012年离婚对数年度复合增长率为7.5%,比结婚对数复合增长率高出3.9个百分点。
可见,我国婚姻的稳定性受到较大挑战,成为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
4.婚姻的教育匹配度在婚姻匹配研究中,学界常用的指标是夫妻双方的教育程度,因为个体的受教育程度与其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双方拥有同等教育程度的称为“同质婚”,否则为“异质婚”,异质婚又分为“女性向上婚”和“女性向下婚”。
中美婚姻的主流形态都是同质婚。
2012年美国的同质婚高达59.4%,其中高等教育者占35.2%。
同年,我国的同质婚达45%,其中高等教育同质比为9.6%,初中教育层面为21.9%。
“女性向上婚的现象体现了社会的性别结构,即女性整体的社会地位不如男性,向上婚是女性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成为她们提升自己生活水准的有效途径。
”2012年美国女性向上婚比例为19.9%,同年我国为29.4%。
可以说,高于美国近10个百分点的女性向上婚比例是中国女性整体地位、受教育程度和独立性都低于男性也低于美国女性的硬指标和真实写照。
两国的女性向下婚则都呈现上升趋势。
2012年美国的女性向下婚达到20.7%,中国为22.2%,两者比例接近,说明两国女性的依赖性都在降低而独立性在增强。
5.多婚现象多婚是指结过三次婚以上者。
5%的美国女性说她们结过3次或3次以上婚,这个比例相当于450万女性。
美国有位名叫钱德勒的妇女55岁时已结婚离婚22次,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多婚现象已成为美国女性的一大婚姻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都市化水平不高、初婚年龄偏低的美国中西部地区,女性多婚率显著高于东部和东北部地区。
德克萨斯州长期以来多婚率居高不下,高达6%,被称为“成人三婚之乡”,有一首美国经典民谣名叫《All My Exs Live in Texas》非常形象地唱出了这个地区的婚姻特点。
相比之下,东部的马萨诸塞州和纽约州,多婚率仅为2%。
多婚在中国虽然也存在,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女性多婚少之又少,和美国构成鲜明对比。
6.婚姻和家庭模式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革,美国进入空前的多元化时代,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些新型婚姻和家庭模式近年来迅速扩展,对传统的一夫一妻制核心家庭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单身母亲。
现已成为美国社会的瞩目热点,美国女性的单身比例2008年已经达到全部成年女性的41%,这些单身女性大多数成为单身母亲,其中单身黑人女性比例最高,白人和拉美裔妇女次之。
第二,非婚同居。
2008年,美国有6%的配偶常年同居而不结婚,约620万户,其中包括56.5万同性配偶,高达90%已婚夫妻都说他们婚前同居过,直接导致大量未成年孩子和未婚同居父母生活在一起。
第三,女同婚姻。
美国目前有13个州承认同性婚姻,越来越多的教堂开始为他(她)们举行婚礼。
女同究竟有多少,很难准确统计,然而美国的同性恋比例全球最高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近年来增长迅速。
第四,职业母亲。
当前,美国71%的母亲加入了劳工队伍,其中60%的职业母亲家里有3岁以下的孩子。
同时,更多的居家爸爸出现,2012年,美国有200万父亲没有外出工作,除失业、残疾等原因外,大多是因为教育程度低、收入不高或者年龄较大而选择照顾家庭。
相对而言,我国女性的婚姻和家庭模式相对稳定和单一,基本属于传统形式。
单身母亲近年来虽有增长,但是更多的女性会或早或晚选择再婚,与丈夫一起共同抚养孩子。
女同性恋基本上还处于地下隐秘状态,不被法律所承认,但是整个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开始改变和缓和。
男性居家照顾家庭的现象虽不多见,但“奶爸”现象在部分城市也已开始出现。
异性婚前同居则增长较快,从20世纪70年代的2%和80年代的5%,上升到了90年代的12.1%,进入21世纪后已经高达32.6%。
二、差异原因分析中美两国女性的婚姻状态和婚姻文化,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共同趋势,又表现为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同之处。
这种差异既与两国社会的性别文化和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也跟两国历史传统、发展阶段及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各自动态复杂的多重诱因系统,塑造着两国女性的婚姻状况和婚姻价值观。
1.美国女性婚姻特点致因第一,经济基础的变革。
美国女性的婚姻状况变革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进入后工业时代,经济持续繁荣,给美国女性就业带来了巨大空间,不但未婚女性就业普遍,已婚女性就业也大幅上升。
1950年美国仅11%的已婚女性就业,1960年已猛增至32%,1975年继续攀升至49%,之后持续上升,2008年达到71%。
大量女性就业,既提高了自身的经济地位,也提升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影响力,激发了她们追求自立自主和平等意识的积极性。
同时,女性逐渐进入一些较高层次的职业领域,比如传统上由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领域等,开始拥有更有力的话语权。
这些变化极大地冲击了美国传统的两性观念,婚姻不再成为女性的经济依赖,传统的家庭和社会性别角色进一步瓦解,两性情感和婚姻模式渐趋多元。
第二,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
发端于美国的第二次女权运动,全面关注美国社会各方面的不平等现象。
女性主义者向教育、婚姻、家庭、就业、政治、贫困乃至性取向等问题发起挑战,采取集会、示威游行、静坐、街头剧等形式展开斗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政策和立法层面的成就。
这次运动全面解构了美国社会的父权中心文化,从此美国基本实现了全社会层面的性别平等。
”性革命”也推动了性与婚姻的分离,对美国女性的婚姻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社会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渐趋宽容,婚前同居、女同性恋、“不合则离”等现象逐渐扎根生长,为美国女性单亲家庭增多和婚姻模式多元化开了先风。
第三,性别平等政策的出台和相关法律制度的放宽。
20世纪60—70年代是美国女性离婚率和单亲家庭数量上升最快的时期,这与同期性别平等政策的出台和相关立法的放宽密切相关。
1960年以前,美国有诸多法律明确倾向于维护传统婚姻,如禁止以假夫妻名义寄宿公寓、禁止跨州转运妇女从事道德败坏活动、严禁少年男女性行为等。
60年代后,这些法令逐渐得以放宽,如1965—1975年间美国联邦和各州法院的一系列案例判决,解除了对成年人亲密关系的诸多限制;1969年自加利福尼亚州起各州纷纷实行的《无过失离婚法》为美国的离婚自由扫除了法律障碍;1975年《教育修正案第九条》明确规定,对于开除未婚先孕女生的学校,国会将不再批准对其拨款,从此未婚先孕女生可以继续在读;1967年美国政府通过行政令,禁止任何从联邦政府得到经济和其他支持的政府机构、企业在招聘和晋升中实行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