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婚姻状况

中国婚姻状况

中国婚姻状况分析社工1131 蒋意【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婚姻和家庭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根据我国婚姻现状,初婚年龄在逐渐提高,婚姻自主程度在不断加强。

然而,我国的离婚率却也在逐年上升,并且也因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下,婚姻家庭经历着强烈的动荡,社会演化出了不同的婚姻形式,我国现代婚龄人士的婚姻观参杂了许多经济因素。

【关键词】婚姻离婚经济原因一、我国婚姻发展态势(一)初婚的年龄也在逐渐提高。

1950年我国第一部《婚姻法》规定男女结婚分别为20周岁和18周岁;1980年的第二部《婚姻法》将男女结婚年龄提高到22周岁和20周岁;另外,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

初婚年龄渐渐提高,并且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

1949年全国初婚年龄为18.57岁,到1978年提高到22.83岁,1991年为22.23岁,1994年为22.73岁,1998年为23.57岁,2004年为24.45岁。

(二)婚姻自主程度不断加强。

2001年,国家统计局和全国妇联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女性的初次婚姻“由本人决定”和“本人决定,征求父母意见”的比例共为61.5%,城镇女性为77.2%,农村女性为56.2%,其中具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女性的比例为68.8%,完全由父母决定的比例有了明显下降,农村的下降幅度更大。

(三)通婚半径的扩大。

自1949年以来,通婚的距离越来越远。

从1949年到1965年,同村通婚的比例下降至45.73%,1993-2000年下降到4.7%。

跨县和跨省通婚从1949-1995年间的10.3%上升到1993-2000年的39.7%。

跨国通婚也达到了3.7%。

婚姻多元化趋势加强,自愿独身和非自愿独身现象共存;同居比例迅速提高;重婚、纳妾、包二奶等变相的现象在部分地区屡见不鲜;同性恋现象也并非罕见;买卖婚姻仍然存在。

这显示,中国传统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婚姻模式都并存在一起,这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社会中不同类型时空的叠加而形成的多元化图景。

二、我国现代婚姻现状解析两年前,众多沿海地区已迎来了再一次的单身高峰,一个庞大的单身群体已经在社会累积形成一股单身潮流,这也是社会婚姻形式中最普遍的一种—--独身不婚。

据报导显示,广东省单身青年人数已超过3000万,在全国各省份中位居前列。

引起单身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小范围的生活调查与资料查阅,大概包括以下几点:爱情观念的转变;理想婚姻与现实的差距;家庭功能的弱化与结婚成本高等。

这些原因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开放时代的多元婚姻观念。

尽管当代人选择日趋多元化,志愿独身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但是多数人还是处于无奈的非志愿独身。

期中有一个当今的热点议题,就是“三高”现象,即女性的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这也成为女性成为结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单身女贵族群体的出现是当代中国城市剧烈变动中在性别秩序下产生的一个现象。

在性别秩序变化的背景下,两性在性别秩序中的位置处于一种重新协调和博弈的过程,两性在这种变化中都愿意选择对自身有利的模式;女性则一方面倾向于追求在家庭中拥有一种平等的现代性别秩序模式,另一方面在工作上依然希望男性超过自己或者至少旗鼓相当。

这种两性的期待导致一部分优秀女性难以进入婚姻殿堂。

另一种婚姻形成是婚前同居,也称试婚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早已存在与现实生活中。

据调查显示,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观念的转变,非婚同居的现象明显增多,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人们也开始理性看待非婚同居,对非婚同居者态度逐渐转为宽容。

同居可以使双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判断对方是否是自己的终身配偶,因此,对婚姻关系的稳定具有促进作用。

然而另一方面,几乎所有同居关系的研究都得出了大致相似的结论,即由同居关系演变成的婚姻关系比非同居关系而发展成的婚姻关系具有更高的离异风险。

还有一种婚姻形式是婚外同居。

这与上述两种婚姻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指的是一方或双方已有配偶与他人同居。

国外学者对婚姻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有2∕3的男性与1∕2的女性曾经经历过一次以上的婚外性行为。

除上述几种婚姻形式外,自改革开放以来,离婚已成为普遍现象。

持续上升的离婚率及其产生的诸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2006年民政部公布的《2005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中指出,自2002年以来,我国离婚率一直呈现持续走高之势,与离婚人数的增加相反,结婚人数比上年减少。

其中离婚现象表现出以下特点:协议离婚增长幅度较大,离婚以青年为主;城市离婚率高于农村。

这些都是近十年来,我国婚姻关系的一些变化。

这也正好从侧面反映了经济发展对于人们生活方面的一些变化。

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婚姻是一种交易。

人们根据拥有资源的多少来评估自己,同样也在潜意识是评估对偶。

在婚姻市场中,男人女人都在博弈,每个人都力图利用自己最原始的资本使自己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这是婚恋过程的功利化。

在不同时代,人们择偶的标准和权衡的利益是不同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择偶过程中队经济因素的考虑越来越多。

在婚姻博弈中,尽管男女双方都尽可能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但如果成本太低而回报过高的话,婚姻会存在很大的风险。

首先婚姻双方所处的位置便有高低之分,这对双方平等的婚恋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越来越多人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有很多人都在择偶的过程中努力充实自己或者找一个与自己家庭经济收入相当的人结婚。

在中国2007年价值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男女择偶标准有明显的差距,男性更注重对方的容貌和性格,而女性虽然考虑目前经济条件的比例较男性高,但对对方升值的潜在能力也是非常看重的。

随着婚姻方向问题的不断出现与深化。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逃避婚姻。

除此之外,在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婚姻成为不少少女青年的另一条“退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稳定收入成为他们择偶的首要条件。

据我国调查显示,许多女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早点嫁人”的念头,另一方面因为年轻意味着手上的资本更多,另一方面因为她们观念地将婚姻视为就业的一条捷径。

在广州等各地高校里,婚介投其所好,将征婚广告铺天盖地的贴进了海报栏,网络征婚成了时下热门的征婚渠道。

其中,就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态度的男女调查中显示,有34%的人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其中女性的同意率远远高于男性,有60%的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

从上面数据来看,虽然大部分人并不认可这样的观点,但仍有一部分比例不清的人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这直接反映了当下人们对婚姻的一种直白感受。

恩格斯曾经指出,买卖婚姻的形成正在消失,但它的实质却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实现。

市场经济除了对婚姻产生不利因素外,它的有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平等就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

市场经济中平等公平,互惠,互利的法规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夫妻关系中,从而推动了夫妻关系的平等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婚姻和家庭变化的流行趋势,就是夫妻关系趋向平等,旧的传统型夫妻关系逐渐让位给现代平等的夫妻关系。

中国女性的确享受到了比较公平的待遇。

男女平等政策无疑促进了中国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地位的改善。

家庭政策权利共同分享是男女关系平等的重要性。

在“平等型”的夫妻中,家庭权力是由夫妻双方共同分享,谁也不能垄断的。

而在家庭事务上,夫妻之间的分工逐步趋向合理化,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在家庭事务上的分工各有侧重。

在2012年第二期广东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对于目前家务劳动分工表示满意,只有极少数的人表示不满意。

男性满意比例比女性高,这反映出,尽管家务分工日趋平等,但女性在家务分工中处于劣势。

在家庭经济上,丈夫一般都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承担者,妻子在经济上往往不能自立。

而现代女性由于参加了社会工作,有了独立的经济收入,减少了妇女在婚姻中对丈夫的依赖。

据调查显示,夫妻收入持平者占49%,还有少部分妻子收入高于丈夫。

夫妻收入相等或丈夫少于妻子的占69%。

由于妻子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其经济依赖性大大减少也是不争的事实。

还有一点重要的夫妻关系平等化的表现是女性在婚姻中逐渐取得了主动权,一是女性取得了择偶的主动权,二是女性取得了选择婚姻形式的主动权。

这反映出女性权利意识正在觉醒。

同样是因为改革开放,中国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与商品价值消费相辅相成的消费主义思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了文化精神领域,人们的爱情,婚姻观念也受到了深刻影响。

爱情被更多的用物质来衡量。

据调查统计,有大约63%的青年女性认为房子是结婚的首要条件,一句话概括就是说有房才有婚。

三、离婚率上升原因分析当前,人们的婚姻观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离婚的规模也在渐渐扩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呈现50年代初、60年代末与80年代初三次离婚高潮。

那么离婚率上升的原因有哪些呢?(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婚姻生活功能的精神层面,对包括情感满足在内的婚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可以“凑合着过”的,现在就不再容忍。

(二)其次,改革开放以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他们原先是相对较低的离婚风险的农村人口,现在已经成为高离婚概率的城镇居民或游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边缘人。

(三)由于婚姻登记条例和协议离婚条例人性化取向的改革,结婚和离婚手续的方便,离婚程序成本的降低,也使得一部分非理智的冲动型离婚变得非常容易。

其次,整个社会对离婚行为的理解、宽容甚至莫名其妙的艳羡,都诱导着许多人走向离婚。

四、参考文献1、《婚姻与家庭论文》百度文库 2011 -06 -172、《2005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民政部 2006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