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国崛起的历史启示专题专练(含解析))

大国崛起的历史启示专题专练(含解析))

大国崛起的历史启示专题专练1.在中外历史上,大国、强国先后崛起。

如战国末期的秦国,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以来的美国,19世纪末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的中国。

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

它们崛起的相同因素是( ) A.制度创新B.武力掠夺C.和平崛起D.民主强国.解析:选A。

秦国实行郡县制、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创建民主共和制、19世纪末日本明治维新和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都是制度变革创新,故A项正确;这些国家大多是先走向强大后武力掠夺,而非先武力掠夺,后走向强大,故B项错误;这些国家大多对外发动战争,故C项错误;秦国不是民主强国,故D 项错误。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A.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B.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C.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D.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解析:选D。

从“大跃进”运动、“发展是硬道理”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变化说明中共对社会主义道路认识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国际形势变化的信息,故A项错误;“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变化根源,故B项错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一直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

3、经济学家任仲平指出:“‘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改革终于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羁绊……奠定了当代中国新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飞跃……它重塑了13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相互关系……影响着整个世界的走向。

”这一论述表明( )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B.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了城市C.全球化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D.计划经济已不适应中国现实需要解析:选A。

题干“中国经济改革终于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羁绊”信息,说明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故A项正确;“中国经济改革终于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羁绊……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飞跃”表明了农村和城市都已完成了改革,故B项错误;全球化在材料中未反映,故C项错误;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仍有借鉴意义,故D项错误。

4.《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关于各金融中心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的商业地位上升B.17世纪荷兰的强大得益于三次英荷战争C.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了殖民帝国D.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解析:选D。

新航路开辟后,航路中心转移,意大利的商业地位下降,故A 项错误;三次英荷战争后,荷兰被英国打败,加速了荷兰的衰落,故B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殖民帝国,故C项错误;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故D项正确5.美国兰德公司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曾提出“宇宙空间论”,认为:正像宇宙空间是不断扩展的一样,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一个国家的“和平崛起”将扩大其他国家可占领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空间。

下列与其观点相符的是( )A.崛起大国将同霸权国家走向冲突B.中国的“和平崛起”没有障碍C.全球化将加剧大国崛起时的扩张D.中美有可能走出大国政治的悲剧.解析:选D。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崛起大国将同霸权国家走向冲突,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的“和平崛起”,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全球化将加剧大国崛起时的扩张,且“加剧”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据材料“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一个国家的‘和平崛起’将扩大其他国家可占领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全球化影响下,中美有可能走出大国政治的悲剧,故D项正确。

6.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材料中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是指( ) A.美苏两极格局形成B.一超多强格局形成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各国势均力敌.解析:选C。

题干中提到第三次权力转变时,还称其为“群雄竞起”的时代,而两极格局强调美苏实力超群,故A项错误;一超多强只是国际力量对比情况,并不是国际格局,当今世界新格局尚未形成,故B项错误;把第三次权力转变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明显体现多个力量中心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C项正确;尽管目前是“群雄竞起”,但是各国之间力量差异相当大,故D项错误。

7.近代以来大国的崛起与衰落,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

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解说词材料二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

在20世纪后半叶,又是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

——摘编自《大国崛起:美利坚后发制人称霸世界》材料三为增强自己的军事积累而由美国发动的技术革命已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技术发展到了巅峰。

……但对苏联来说,技术革命证明是一场噩梦,因为技术革命没有任何方面增强中央计划经济的实力。

……1991年的海湾战争表现了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的距离……为赶上美国而展开的竞争最终搞垮了苏联的士气和经济。

——(美)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1)结合材料一,用史实说明英国是怎样“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并且“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能后来居上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和科技等方面分析“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的距离”的原因。

(4)当前中国正在迅速发展,结合上述材料,请您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提出几条建议。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信息“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在下两个世纪里”,结合英国从1688年一直到19世纪的史实进行分析英国走向现代化和称霸世界的因素;具体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总结。

第(2)问据材料二信息“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等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等相关史实,从政治因素,一战、二战的影响,以及人才等方面分析。

第(3)问注意该问的提示,从经济、体制和科技以及军备竞赛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4)问结合以上材料以及问题提示进行回答。

如从英国崛起可以得出抓住机遇、进行创新的建议等。

答案:(1)史实:①发动“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②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或成为“世界工厂”);③积极进行殖民扩张,18世纪中期成为“日不落”帝国(或确立世界殖民霸权);④启蒙运动在英国的兴起。

(2)原因:经济上,美国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19世纪末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逐步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二战后继续保持优势。

政治上,1787年宪法通过,美国确立起联邦制共和政体,完善的民主制度促进了美国的发展。

(如学生提到两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影响也可)此外,美国远离战场;大发战争财;大量的优秀移民,有人才的优势。

(3)原因:①苏联没能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经济发展;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③苏联领导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失败;④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的经济。

(4)略。

(言之有理皆可)8、综观古今中外,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自信的精神品质。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希望与中国建交、贸易。

当马戛尔尼拒绝行跪拜礼时乾隆帝十分不快,他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拒绝了英特使提出的一切要求,信中写道:“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

”又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引自梁廷楠《粤海关志》材料二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吴于廑等编《世界史•现代史编》材料三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新前景。

请回答:(1)对材料一中乾隆帝的言论,当时清朝的士大夫与马戛尔尼的感受有何不同?(4分)结合史实分析产生不同感受的原因。

(8分)(2)为什么材料二中的杜鲁门对美国及其制度充满自信?(4分)二战后美国如何实现对世界的领导?(6分)(3)中共“十八大”提出坚定“三个自信”的底气来自何方?请结合史实说明。

(4分)【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海禁”政策;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近代科学技术;罗斯福新政;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邓小平理论;大国崛起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感受,从清朝的士大夫与马戛尔尼所处的阶级立场和代表的利益分析对乾隆帝言论的不同感受;第二小问原因,结合18世纪英国和中国明清时期各自国内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特点分别说明原因。

(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二战前后美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优势论述;第二小问实现,运用二战后美国在政治、经济上确立霸权统治的史实说明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