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News”到“Story”——论电视新闻故事化作者:张正蓉美国新闻节目《60分》的原制片人史蒂芬,喜欢把好的新闻称为“Story”,而不是“News”。
从“News”到“Story”的转变,实际上是电视新闻采写方式的转变:那就是新闻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已经成为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也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什么叫“新闻故事化”呢?按照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是这样说的:“新闻故事化”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故事。
”新闻故事化符合受众的阅听习惯,贴近受众,满足了受众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心理要求;在严格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消失的今天,如何将新闻故事讲得生动鲜活,已成为媒介竞相经营的重点。
新闻故事化倾向已成为媒介生存的一种手段,而新闻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故事化叙述,可以说是意识形态一种比较好,也比较容易被普通百姓接受的修辞方式。
那么,如何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故事化方法,体现新闻传媒的人文关怀呢?中央台《新闻调查》曾将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具体化为“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和“人物细节化”的原则。
具体地说,新闻故事化要用形象的事实说话,突出情节性,要注意悬念和细节和报道角度的平视角,要以人为故事主体,以人的视角写故事。
【关键词:情节】【提示】曾获得普里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当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偶然碰到一个复杂的情景,他的遭遇和反映就是情节的展开。
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要强调对事件的过程的展现,及事件内含的悬念、冲突的表现。
案例分析:肯尼迪遇刺(合众国际社1963年11月23日)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下午12:30,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在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和德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陪同下,乘坐敞蓬轿车驶过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迪利广场时,遭到枪击身亡。
合众国际社记者梅丽曼.史密斯在达拉斯目击肯尼迪遇刺的报道是这样写的:【原文摘引】这是一个十分迷人的阳光和煦的中午,我们随着肯尼迪总统的车队穿过达拉斯市的繁华市区。
车队从商业中心驶出后,就走上了一条漂亮的公路,这条公路蜿蜒地穿过一个像是公园的地方……突然,我们听到三声巨响,声音听起来十分凄厉。
第一声像是爆竹声。
但是,第二声和第三声毫无疑问就是枪声。
大概距我们约150或200码前面的总统专车立即摇晃起来。
我们看见装有透明防弹罩的总统专车后的特工人员乱成一团……这条新闻用故事化的叙述向读者讲述了肯尼迪总统被刺的全过程。
作者选取的一幅幅画面极富戏剧性,故事惊心动魄,悬念叠生,令人难忘,就像是一部情节曲折而生动的电影,一幕幕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文章还引用了大量鲜活而富有冲击力的直接引语,增强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度,紧紧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让读者在回味中领略其深邃的内涵。
案例分析:《一个人的路》【关键词:悬念】【提示】构成故事的重要因素是悬念和细节。
然而要掌握好这两个因素,却是一个技术活儿。
悬念的功能是要吊住受众的胃口,使之非看个结果来。
古话说看戏看轴听书听扣。
扣就是说书人“卖关子”,说书说到紧要处。
将响板一拍,丢下一句“刀声起处人头落地,不知死者是谁,且听下回分解”,便嘎然而止,留下悬念,逼得人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悬念用于新闻中,就是打乱新闻事实赖以存在的时间和空间。
对新闻故事重新架构,巧妙地选取新闻事实中最精彩的材料置于篇首,设置一个又一个矛盾冲突或者疑问,引出悬念,激活观众紧张和期待的心情,以此引人入胜,提高收视效果。
那么,新闻报道中如何营造悬念呢?导语是电视新闻中最引人的开头。
一条新闻能不能激起观众的收视兴趣,主持人所说的导语至关重要。
引入悬念的技巧,先在导语中来个提示或者暗示,在观众心中悬下疑团,就可以诱发观众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收看。
这种悬念式导语现在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电视新闻中。
案例分析:一场失望的球赛救了汉口一家人(2008 湖北电视台)2008在奥运会足球预选赛时,很多中国人都非常关心中国队的表现。
看过这样一条新闻,导语:“昨天想必很多人都彻夜未眠。
中国足球再一次与奥运无缘,很多人看了球后伤心不已,但是汉口有一家人看了这场叫人失望的球赛后,却暗自高兴……”观众听到这里,会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这家人不怒反倒高兴呢?此时就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了。
原来新闻说的是:当天一块约三平方米的水泥沙板晚上突然从睡房的天花板上砸下,刚好落到主人房中两张相连的大床上。
所幸的是,当时这家人正好在看球赛。
坐在客厅里,躲过了这一劫。
要是睡在床上,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多亏了这场足球,让一家人幸免于难。
这本来是条很平常的天花板塌落事件,但是记者把这起突发事件和中国冲奥足球赛连在一起,就多了一层悬念。
主持人把导语这么一说,激发了观众的关注度。
再比如有这样一条导语,主持人一脸惊怪地说,“母鸡下蛋天经地义,可东西湖慈惠农场毛爹爹屋里的母鸡不仅能下蛋还能下小轿车……”初听这个导语,谁都不会想到这是一条经济新闻,说的是一个农民养了上万只老母鸡,一年下来赚了不少的钱,买了台QQ小轿车。
观众乍听还以为是一条奇闻。
实际上记者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但是说得却一点也不为过,符合新闻事实。
以上事例不胜枚举。
可以看出。
新闻事例经过巧妙处理,主持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开篇,再迅速抛出一个悬念,把新闻故事的某种迹象或者征兆向观众作预先提示,使得观众紧张、焦虑,随收视对象的命运而悲喜交加。
而悬念的谜底就藏入在故事情节中,观众只能“束手就擒”,等待谜底揭开。
当然,除了新闻导语,记者还可以通过导视,情节展现,提示性,设问性的语言以及音乐音效来设置悬念。
悬念营造可以遵循下面三个原则:先微观再宏观,先片面再整体,先局部再全部。
案例分析:《迟到五十年的情书》(重庆电视台2008年10月31日《重庆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年代的爱情故事。
在反后时期,一个出身不错的姑娘和一个右派出身的小伙子恋爱了,小伙子在外地劳改,姑娘和小伙子鸿雁传书。
这个故事说起来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故事也不曲折,老生常谈。
但是由于编导悬念设置步步为营,细节展现淋漓尽致,这个故事做成了上下集,五十分钟,最后也获得了当年的重庆新闻奖专题类一等奖。
我们来看他是怎么设置悬念的。
片子的开头:“2008年的9月24日,在重庆知名门户网站大渝网上,一则奇怪的寻人启事突然出现。
发帖人声称自己想要寻找一个五十年前的漂亮女人,可是自己既不知道女人的名字,也不知道女人的身份,甚至,这个女人就根本从未在自己的生命中出现过……那么,他要找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这是VCR 的第一段,然而接下来观众看见的并不是这个女人,而是讲述这个发布寻人启示的人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却是从一张照片开始的。
37岁的郭良是重庆市长寿湖联合企业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
在清理公司旧档案的时候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
照片是五十年的4月9日拍摄的。
“照片上是一个大概十八、九岁模样的少女,女孩微侧着身子,脸上不施粉黛却透露着一股子活泼和靓丽。
”,那么照片上的女孩是谁?“这是一个充满悬疑的巧合,郭良发现照片的日期正好也是4月9号。
时隔五十年的同一天,这个微笑着的神秘女人,选择以这样的方式,重返阳光之下。
而令郭良心生好奇的不仅是时间上这种神奇的巧合,还有那尘封这张照片的破旧档案柜……”这些语言极大地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接下来郭良在档案柜里找到了一个男人写给这个女人厚厚的一叠情书。
那么这一对男女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郭良在现实和网上寻找照片中女人的过程本身就充满悬念,一个又一个的线索,升起了希望,又失望,又有希望,又失望。
千呼万唤始出来,照片上的女人终于出现了。
她的现状怎样呢?她和她的右派出身的“他”有结果吗?这些观众都很关心,但是编导聪明的是,接下来并没有讲述老人现在在北京生活的现状。
而是让老人回忆五十年前两人恋爱经历的波折。
而老人的叙述感觉是在那个非常的年代,这对苦命的恋人肯定早已阴阳两隔。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接下来编导把情书归还给原来的主人,这个主人就是老人的丈夫,五十年前写情书的人。
而新闻发生的事实是:编导在找到照片中的人后,就已经知道两个恋人最终结合了,但是在四分之三的篇幅里,却一直没让男主角的影象出现,只是通过女主角的描述来塑造男主角的形象。
从这个片子,我们可以看出,先微观再宏观,先片面再整体,先局部再全部,这就是营造悬念最好的方法和原则。
总之,底牌最后再亮,是营造悬念一定要遵循的原则。
当然,电视新闻的悬念营造不能象文学作品那样缠绵。
因为观众收看电视的习惯是瞬间收视,稍纵即逝,受众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在悬念的设置上要尽量含蓄、简明、单一。
所谓含蓄,是指既不要太直、过露,也不宜过快,如果边设悬边捅开“内幕”。
就会失去设悬念的作用。
所谓简明,是指悬念的埋伏不宜过深,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武松杀嫂,举起刀来,杀了一个多月,刀子还没下去;孟丽君脱靴,脱了半年,才解了一根带子。
埋得过深,故意绕弯,就会给人以不实、故弄玄虚之感。
c而且悬念埋得太深,解悬所费的篇幅必然会增加,反倒使新闻复杂化,拖长了时间,影响收视效果。
所谓单一,是指悬念不可大圈套小圈,层层设悬,应是选准一个能统领全篇的悬念为宜。
象《迟到五十年的情书》,照片就是统领全篇的悬念。
【关键词:细节】【提示】细节展现着人物的行为和事态的进程,用细节展现的新闻报道才能够再现新闻事实本身的生动性、独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从而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事化新闻报道十分注意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好的细节不仅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而且增加了故事的现场感和画面感。
充分的描写能使读者读起报道来有强烈的现场感。
细节的表述绝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为了故事而故事。
所有的细节、所有的表达形式,应该是为描述与解释事实本质服务,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文本简洁、流畅直击人心。
案例分析:《迟到五十年的情书》(重庆电视台2009年3月28日《重庆发现》、《被拐21年》重庆电视台2009年2月22日《重庆发现》)比如《迟到五十年的情书》,一张从旧档案中飘落的照片既是片子最大的悬念,也是片子中最重要的细节。
这张照片经过技术和特技的处理,在音乐的烘托下,在片中反复用了数次。
片子中的月饼也是一个很煽情的细节,女主人公周德翔得知恋人被关,八月十五,她来到监狱看望。
隔着铁窗,周德翔把一个月饼掰成两半,她对爱人说:“今天八月十五我们就结婚了你一半我一半这不合起来就是一个正圆嘛”。
2009年,《重庆发现》播出的《被拐21年》中有这么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李黎在四岁的时候被人贩子从四川邻水拐卖到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