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流行与预测)
第三章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流行与预测)
植物病害流行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采用定性和 定)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
植物病害的流行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根据流 行学特点不同(再侵染的有无),可分为单循环病害(积 年流行病害)和多循环病害(单年流行病害)两类。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本章重点
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 当年流行病害和积年流行病害及主导影响
因子;
植物病害的流行
一、病害流行的概念 二、病害流行的时空动态 三、病害流行因素的分析
一、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和类型
(一)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
概念:植物群体发病的现象。病害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大面 积严重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称为病害的流行。在 定量流行学中把植物群体的病害数量在时间和空间的增长 都泛称为流行。
4. 实例:如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星穗病、小麦线虫病、水 稻恶苗病、稻曲病、大麦条纹病、玉米丝黑穗病、麦类全 蚀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以及多种果树病毒病害等都是 属于此类流行病害。
5. 单循环病害防治策略:
9 选用抗病品种;
9 铲除初始菌源,采取措施抑制菌量逐年积累(田园卫生、 土壤消毒、种子消毒和拔出病株等)。
(二)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就是病害的传播过程,反映了病害数 量在空间的发展规律。
1. 传播特点:因病原物种类和传播方式而异。 (1)气流传播:气流传播的自然传播距离相对较大,其变
化受气流和风的影响。 (2)土传病害:受田间耕作、灌溉、线虫活动影响,自然
传播距离较小。 (3)虫传病害:传播距离和效能取决于传病昆虫介体的种
高峰的病害,若最后发病达到或接近饱和(100%),寄主 群体亦不再生长,如小麦锈病(春夏季流行)、马铃薯晚疫 病等,其流行曲线呈典型的S型曲线。 9 S型曲线可划分为:指数增长期(始发期)、逻辑斯蒂增 长期(盛发期)、衰退期。
9 指数增长期是菌量积累和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
(2)马鞍型流行曲线(单峰曲线):如果发病后期因寄主 成株抗病性增强,或气象条件不利于病害继续发展,但寄 主仍继续生长,以至新生枝叶发病轻,流行曲线呈马鞍 型,例如甜菜褐斑病、大白菜白斑病等。
9 种植抗病品种;
9 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相结合。
二、病害流行的时空动态
植物病害的流行是一个病害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这 个过程由病原物对寄主的侵染活动和病害在时间和空间中 的动态变化表现出来。
(一)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按照研究时间规模:季节流行动态和逐年流行动态。 1. 病害的季节流行:在一个生长季节里, 病害的发生率和病
气传病害的初侵染菌源来自外地,田间不出现明显的 传病中心,病株随机分布或接近均为分布,若外来菌 源量较大且充分分散,发病初期就可以全田普发,称 为弥散式传播或弥散式流行。
(2)昆虫传播的多循环病害 田间分布型决定于媒介昆虫的活动习性; 一般也是距初侵染源越远,发病数量越少; 田间发病数量随再侵染而逐渐增多。 (3)土传的有再侵染的病害 常围绕初侵染菌源形成集中的传病中心或发病带,然后向
单循环病害(积年流行病害) 1. 概念: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
染,但作用很小。 2. 特点:无再侵染或有,但作用小,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
性或系统性病害,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 病原物可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较高,较稳 定。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
3. 寄主的感病期较短。在病原物侵入阶段易受环境条件影 响,一但侵入成功,则当年的病害数量基本已成定局,受 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此类病害在—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 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 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情指数是随着时间而增长或衰退的, 也就是存在病害的流 行的时间动态。
2. 季节流行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发病数量为纵坐标 绘制成发病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该曲线被称为病 害的季节流行曲线。曲线的起点在横坐标上的位置为病 害始发期,斜线反映了流行速率,曲线最高点表明流行 程度。
3. 不同类型的季节流行曲线: (1)S型曲线:最常见。对于一个生长季中只有一个发病
(3)多峰型曲线:有些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多个发病 高峰,流行曲线为多峰型。稻瘟病在南方因稻株生育期和 感病性的变化可能出现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等三次高峰。 在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地区,冬小麦苗期发病有冬前和春末 两次高峰。华北平原玉米大斑病常在盛夏前后也有两次高 峰,因盛夏高温抑制了病菌侵染。
(4)饱和曲线:单循环病害
群数量、活动能力、病原物与介体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
2. 病害的传播距离:不同病害传播距离有很大差异。 (1)近程传播(田内传播):一次传播距离在百米以下,
造成的病害在空间上是连续或者基本连续的,有明显梯度 现象,动力是地面气流或水平风力。 (2)中程传播(田间传播):一次传播距离为几百米至几 公里,造成的病害具有空间不连续的特点。主要靠湍流或 上升气流。 (3)远程传播(区间传播): 传播距离达数十公里乃至数 百公里以外如小麦锈病。主要靠的是高空气流及所形成的 孢子云。
3. 多循环病害流行的田间格局: (1)多循环气传病害 流行的田间格局有中心式和弥散式两类。
初侵染菌源是本田的越冬菌源,初始菌量小,发病初 期在田间常有明显的(传)发病中心,空间流行过程 是一个由点片发生到全田普发的传播过程,称为中心 式传播或中心式流行。如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 疫病。
多循环病害(单年流行病害) 1. 概念: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
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2. 特点:有多次再侵染,每年零星发生, 以后迅速发展成
流行。如稻瘟病、稻白叶枯病、麦类锈病、玉米大小斑病、 马铃薯晚疫病等气流和流水传播的病害会形成单年流行病 害。 3. 单年流行病害流行的程度决定于侵染的速度, 而侵染的 速度决定于气象条件。所以,气象条件是此类病害流行的 主导因素。 4. 多循环病害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