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黄陵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黄陵县国土资源局2008年12月目录第一章导论 (3)1.1研究对象 (3)1.2研究方法 (3)1.3研究内容 (4)1.4研究意义 (4)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2.1黄陵县基本情况概述 (5)2.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11)2.3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27)2.4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2)2.5土地利用特点 (33)第三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5)3.1农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36)3.2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1)3.3未利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5)第四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预测 (47)4.1农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7)4.2建设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9)4.3未利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63)第五章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64)5.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4)5.2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途径及建议 (66)第一章导论1.1研究对象本专题的研究对象是自1996年至2005年黄陵县辖区范围内各类土地利用状况,尤其是要重点研究2005年黄陵县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利用情况,将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作为本专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1.2研究方法通常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动态变化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指标分析法、图上分析法等。
1.静态分析法:是分析对象在某一时期或时刻的状况与特点。
主要用于对基期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分析。
2.对比分析法:将不同地类的面积、构成与同类型地区或与有关更大一级区域平均值进行比较。
3.动态分析法:(目前比较强调的部分)运用多年土地统计资料,分析土地类型变化情况、特点规律和成因。
4.指标分析:即是用特定的指标,反映土类利用的特点和状况,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程度、效益的分析。
5.图上分析法:既是用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反映出土地利用的特点及变化规律。
1.3研究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就是分析黄陵县各类土地资源数量、结构、布局等的历史变化情况,分析现状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和对策。
该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黄陵县土地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分析(分别对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进行分析)。
2.分析黄陵县土地的利用效益,包括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效果和效益比较等;3.分析黄陵县土地利用特点。
4.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总结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
5.根据土地变化情况的分析,预测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6.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及变化趋势的预测,提出合理利用保护土地的对策。
1.4研究意义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结构和布局,利用效益和效果等方面的分析,明确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土地利用的特点与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对策措施,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1黄陵县基本情况概述2.1.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黄陵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地区南端,东靠洛川,西接甘肃,北邻富县,南连宜君.地处北纬35º20ˊ——35о49ˊ,东径108º31ˊ——109о27ˊ,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53公里,总面积2275.39平方公里.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略呈倾斜.(2)地质地貌黄陵县是以梁为主的梁原沟壑地形,71%的面积是梁峁,19%是沟坡,6%的面积是原面积,4%的面积是川道河谷.境内桥山支脉纵横延绵,沮河东西贯穿,葫芦河、淤泥河南北斜割,地貌类型属石质低山丘陵和黄土高原沟壑两大类。
海拔最高1762.2米,最低740米。
沟壑密度2.2公里/平方公里,地表以新黄土为主,老黄土次之,覆盖厚度120-150米,沟谷川道有裸露岩石,沟深120-150米。
(3)河流水文黄陵县属洛河水系,洛河干流为黄陵县东部的介河,在县境内流长40公里。
沮河是黄陵县的一条主要河流,由西向东纵贯全县。
沮河长128公里,在县河口注入洛河,流域面积2420.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3.59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1.132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漠数490吨/平方公里。
葫芦河是黄陵县的过境河流,县境内流长32.4公里,在交口注入洛河。
年平均流量3.81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1.2亿立方米,输沙模数132吨/平方公里。
(4)气候气象黄陵县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明显,温度变化大。
年平均气温9.5℃,最高36.5℃,最低-21.4℃,年蒸发量1367.2毫米,无霜期172天,多年平均降雨量568.6毫米,年最大降雨量961.5毫米(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252.5毫米(1973年)。
年降雨量分布不均,一般3-5月占18%,6-9月占70%,10-2月占12%。
(5)森林植被黄陵县森林植被分布不均。
全县有林面积199万亩,其中天然林182.8万亩,占林地面积91.8%,人工林16.2万亩,占8.2%,天然次生林分布于西部的丘陵山区,植被覆盖率为87.1%,人工林及片状天然林分布于东部高原沟壑区,植被覆盖率为27%。
按用途划分:经济林7.5万亩,用材林102.7万亩,薪炭林25.6万亩,防护林63.2万亩。
2.1.2社会经济条件行政区划辖6镇4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192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
总人口13万人,农业人口占71.7%。
全县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
(1)政区资源特点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锗、镓、铀、水晶石、石灰石、砂岩、泥岩、红沙等地下矿藏。
已探明的煤炭资源面积100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7.3亿吨,属“渭北黑腰带”煤田,是陕西四大煤田之一。
黄陵矿区已被国家列入重点开发项目,是陕西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2)工业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煤炭工业为基础,电力、建材、酿造业为骨干,相关产业作补充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炭、水泥、白酒等。
到本世纪末使地方原煤产量达到500万吨,矿区总产能突破1000万吨,发电量突破7亿度,水泥达到10万吨。
(3)农业形成以苹果为主、畜牧、庭院和劳务经济为辅的“品”字形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其中黄陵苹果以果形端正均匀、色泽鲜艳、含糖高、香味浓郁、硬度适中及易装运、耐贮藏等优点,多次在全国果类品评会上获奖,畅销广州、深圳等28个省市和地区,并进入港、澳和东南亚市场,成为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之一。
苹果面积累计达到15万亩,总产达到6.06万吨。
(4)商贸金融商饮服务遍布城乡,集市贸易繁荣昌盛。
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4434.6万元。
金融机构齐备,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8亿元。
(5)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达到3603家,完成总产值5.6亿元,上缴利税9898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
(6)交通通讯县境内交通发达、公路、铁路运输畅通,网络密布。
以西包210国道为主的9条主干公路连接成网,县境内通车里程561. 7公里,全县192个行政村通油路,与主干公路联网。
西(安)铜(川)一级公路的延伸工程黄铜一级公路及黄(陵)延(安)一级公路已建成通车。
西(安)延(安)铁路横贯县境南北,秦(家川)店(头)运煤专用铁路直达黄陵矿区,年运输量可达600万吨。
县境内黄渠专用机场为空运提供了方便,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已逐步形成立体网络。
黄陵通讯设施较为先进,90年引进加大拿北方电讯公司的程控电话,可直拨海内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后多次进行扩容更新。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相继落户黄陵。
全县拥有固定电话用户23426户,互联网用户478户,移动电话用户28000户。
(7)文化教育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站12个,公共图书馆1个,短波广播发射台1个,电视台1个,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并率先在陕西省实现了城乡有线电视光纤联网,能接收30余套电视节目。
全县现有完全中学1所,在校学生2081人;初级中学6所,在校学生8405人;小学151所,在校学生18100人。
2003年高考上线507人,上线率达84.5%,其中本科上线103人,创高考历史最好成绩;初中“三合一”考试再次名列全市第一。
现有科技人员4006名,其中高级职称128人,中级职称1221人。
(8)体育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群众自发的健身活动方兴未艾,现建有现代化、高标准的运动休闲广场一个。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现拥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33个,村级卫生组织197个,床位610张,卫生技术人员688人,卫生防疫机构1个,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人,拥有病房床位4张。
(9)基础设施黄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按照建设集山、水、城、陵为一体的生态祭祀型旅游名城的目标,黄陵城市建设尤其是西区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轩辕大道、商业大街等标志性建筑将于今年开工建设,串珠型城市布局已初具成型。
县境内电力由西北电网供给,境内有110千伏变电站1所,容量为2万千伏安;有35千伏变电站4所,容量为4300千伏安。
县电厂年发电量2000万度,并与西北供电网络连接。
金(锁)延(安)330千伏输电线路横贯县境,以及靖边—西安天然气输送管道纵贯全境,给黄陵的生产建设和经济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10)人文自然景观“轩辕黄帝陵”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第1号古墓葬,号称“天下第一陵”。
陵区三面环山,沮水绕流,形如八卦,气势非凡。
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总面积5800亩,共有古柏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属全国最大古柏群,形成了黄土高原上一座四季长青、风景独特的绿岛奇观。
庙内“黄帝手植柏”为世界柏树之冠,汉武帝“挂甲柏”为世界柏树之奇。
庙内碑廊中陈列的石碑,多为历代帝王“御制祝文”,均为稀世珍品,同时还有孙中山、毛泽东、郭沫若、江泽民、李鹏等名人手迹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等。
随着黄帝陵庙前区和祭祀大殿两期整修工程先后竣工,一个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雄伟、庄严、古朴、肃穆”气势的黄帝陵展现在炎黄子孙面前,必将成为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展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纽带。
此外,还有亟待开发的秦始皇整修万里长城的又一宏伟工程——秦直道、唐代紫娥寺、宋代石窟万安禅院(又名千佛洞)、汉代纸坊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和古杏城遗址的开发等。
近年来,黄陵县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开放带动、城镇带动、项目带动”的工作思路,强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进程,发展壮大果业、煤炭、旅游三大产业,使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