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管网工程项目可研报告[终稿]目录第1章总论 1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1.2 研究依据 11.3研究范围 21.4 可研报告结论 3第2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42.1xxxxxxxxxx概况 42.2城镇规模及布局82.3xxxxxxxxxx利民供水有限公司情况简介102.4城镇供水现状102.5 xxxxxxxxxx供水存在问题 112.6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2第3章工程建设范围及供水规模 143.1服务面积和人口143.2供水管网规模确定 15第4章工程建设内容18第5章供水管网设计方案205.1设计原则205.2供水管网设计方案 20第6章环境保护与安全卫生326.1 环境保护326.2 安全卫生36第7章节能387.1设计依据387.2节能节水措施38第8章项目建设管理机构、人员编制40 8.1实施原则及步骤408.2管理机构408.3人员编制41第9章项目实施方案与进度安排 429.1实施措施429.2主要履行单位的选择439.3运行管理449.4 项目计划安排 44第10章招投标方案4610.1招标投标依据4610.2发包方式 4710.3招投标内容4710.4招标组织形式4710.5招标方式 48第11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51 11.1估算依据及说明5111.2投资估算 5211.3资金筹措 52第12章工程效益评价53第13章结论及建议5513.1结论5513.2建议55附表1投资估算:工程总估算书附表2水力计算:给水管网平差计算表高日高时给水管网平差计算表消防校核给水管网平差计算表事故校核附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建设规划选址意见建设项目用地证明建设项目环评批复财政配套资金证明真实性声明建设项目招标方案节能登记表附图:给水管网平面布置图给水管网总平面平差计算成果图高日高时给水管网总平面平差计算成果图消防校核给水管网总平面平差计算成果图事故校核第1章总论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1.1.1项目名称xxxxxxxxxx供水管网工程1.1.2项目建设单位山东省xxxxxxxxxx人民政府法定代表人:xxxxxxxxxx联系人:xxxxxxxxxx电话:地址: xxxxxxxxxx府前街1号邮编:1.1.3项目建设地点山东省xxxxxxxxxx中心镇区。
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等级:淄博市工程咨询院资格证书编号: 工咨甲发证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2 研究依据1、项目承办单位关于编制本项目可研报告的委托书2、国家有关政策法规3、xxxxxxxxxx总体规划2003-2020年4、项目所在地供水现状及其它基础资料5、项目所在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文件6、有关设计规范、规定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2《城镇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JB99-1063《城镇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4《城镇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5《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 50069-2002 6其他有关法规、规范以及相关基础资料1.3研究范围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包括: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需水量预测及建设规模3、工程设计方案4、管理机构和劳动定员5、环境保护与安全卫生6、节能7、项目施工计划与进度安排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9、工程效益分析根据xxxxxxxxxx规划,确定xxxxxxxxxx供水管网工程的规模和建设方案,并对工程做投资估算。
在此基础上对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及实施可行性进行综合研究和论证,提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4 可研报告结论为提高城镇供水普及率及供水效率,改善居民生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山东省xxxxxxxxxx人民政府决定沿规划道路敷设市政管道。
管网总长度33.32km。
项目总资金1737.54万元。
除申请扶持资金外,由镇财政配套1037.54万元,其余由县财政配套解决。
项目建设期2年。
项目建成后,将建立与镇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充裕完善的镇区供水系统,提高城镇供水普及率及供水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促进xxxxxxxxxx的经济发展。
因此,项目的建设能够解决xxxxxxxxxx供水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对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提高供水企业效益,均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可行的。
第2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1xxxxxxxxxx概况2.1.1地理位置xxxxxxxxxx位于山东省xxxxxxxxxx南部西缘16.5公里处,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17?24′?117?29′24〃。
北纬37?17′?37?22′54〃。
东临辛店镇,西与商河县原常庄乡、原展家乡接壤,南隔徒骇河与姜楼镇相望,北与皂户李镇、石庙镇为邻,东西宽 6.81公里,南北长10.59公里,版图面积为72.1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1万亩。
xxxxxxxxxx 地处鲁北沉降平原地带,地形平坦,地势南高北低,中部稍微隆起。
地貌属黄河冲积平原,海拔高度平均11.1米,镇域内河流主要有徒骇河、幸福河和沙河。
自然与人工开挖渠很多,主要有支三沟、加支三沟、九十沟等,镇区内有自然水塘10多处,这对灌溉和排水较为有利。
2.1.2自然条件根据提供钻探资料表明,xxxxxxxxxx底层属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形,深积达1000米以上,底层陷漏深度岩特征:垂直方向变化复杂,水平方向尚有规律,底层从上向下共分11层,岩土呈现粉质粘土,有规律交替出现,层厚度交替出现,层厚度约在2--6m不等,从上到下层层越来越厚,基本均为黄褐色,可塑---硬塑,极少呈黑色,目前还未发现地质不良现象。
xxxxxxxxxx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为中纬度地区,境内地势平坦,从南向东北缓慢降低。
属华北暖温带干旱或半干旱季风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干湿明细,雨量集中。
冬季受蒙古高压气流影响,少雪干冷,夏季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酷热多雨。
具体指标如下:常年主导风向西南风风向频率 11%全年平均风速 3.48m/s最大风速 28.5m/s常年平均气温 12.2℃极端最高气温 42.2℃极端最低气温 -22.4℃平均最高气温 13.4℃平均最低气温 -7℃年平均降水量 606毫米年最大降水量 1013毫米年最小降水量 280毫米历年平均雾日 24天最大冻土深度 0.5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5%年平均无霜日 184天作物生长期年平均238.9天,年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的持续时期为276.8天。
惠民地区地下水埋较浅,约在2.4~2.6m,相应标高-3.12~3.42m,地下水位稳定,主要靠雨水及河流渗补,动态变化受季节性影响,从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稍呈弱碱性,对混凝土稍带腐蚀性,但影响不大。
2.1.3水资源xxxxxxxxxx镇域内河流主要有徒骇河、幸福河和沙河。
自然与人工开挖渠很多,主要有支三沟、加支三沟、九十沟等,镇区内有自然水塘10多处,主要用于灌溉和排水。
长期以来,xxxxxxxxxx生产及生活用水靠开采深层地下水,因地下水开采过量,供水量不足,城镇生产、生活用水十分紧张,严重制约了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改善。
为了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紧张的局面,根据黄河来水总量和年内分配不均的实际情况,为促进县域范围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xxxxxxxxxx在李庄镇建设一座平原水库李庄水库,李庄水库工程的水源,系通过归仁引黄灌区一干渠引黄补给。
2.1.4交通与电力通讯1、交通运输:近年来,xxxxxxxxxx的道路交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道路四通八达,完全可以满足施工运输的要求。
2、电力供应:项目所在地的电力供应充足,项目用电有保证。
3、通讯:该地区的基础通讯设施较为完善,电话传真无线通讯可直通国内外。
2.1.5 社会经济xxxxxxxxxx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增强。
坚持立足特色产业优势,招商选资,招大引强,深入推进大项目建设,项目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吉和牧业、地泰科技、美孚德食品、水木明森、雷诺焊业、太和置业等过千万元、过亿元项目相继落户,带动了全镇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延伸膨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家,形成了畜牧加工、食品生产、家具制造三大特色产业链。
财税质量逐年增长,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08万元,年均增长20%以上,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坚持不断加大投入,提升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先后建成了为民服务中心、敬老院、卫生院、计生服务站、政府大院,建成了文昌遗址公园,青龙商城、商贸步行街开发运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29处,新增楼房面积15万平方米。
成立城镇管理执法队,购置环卫车,科学布局集贸市场,完成了村庄总体规划,旧村改造和电网改造步伐加快,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生态文明村、绿色文明村和卫生达标村等创建任务,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
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农民增收步伐加快。
紧紧围绕畜牧、菜菌、林木等特色产业,引进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
“全国蔬菜标准园”和“全国蔬菜标准化核心示范区”等项目在该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通过省级验收,林木覆盖率保持在45%左右。
蔬菜大市场、果蔬保鲜厂带动作用明显,“淄翠”牌菜菌成为国家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省财政厅的生活用菜。
2011年注册2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2家蔬菜种植公司,投资 1.5亿元地泰科技项目的开工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运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效益持续提升,群众收入不断提高,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和谐局面更加巩固。
农村公路、农田水利设施等不断完善提升,建成了西外环路,打通刘展路,实现了惠民与商河县中部连接。
“村村通”自来水基本实现,各项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及时落实,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部消除了中小学危房,整合规范10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室,来信来访、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平安建设成效显著。
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民兵训练、国防教育、民政优抚、青年、妇联、金融、供销、工商、税务、公路、农机、交通、电力、邮政、通讯等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进步,2011年在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群众满意度调查中取得全县第一名。
2.2城镇规模及布局2.2.1城镇性质与规模城镇性质xxxxxxxxxx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形成了畜牧加工、食品生产、家具制造三大特色产业链。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不断加大投入,提升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
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引进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实施了“全国蔬菜标准园”和“全国蔬菜标准化核心示范区”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