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粗盐的提纯教案

粗盐的提纯教案

粗盐的提纯
一、教学课题:粗盐的提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从实验学化学
板块)
二、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三、教学课型:新课讲授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40分钟)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食盐的初步提纯,使学生了解提纯的一般方法,复习、训练称重,溶解,过滤,蒸发,搅拌等操作。

(2)通过讨论实验步骤,分析每步原因,了解粗盐提纯的实验原理。

(3)通过听老师讲解过滤操作重点及分析实验操作顺序,复习掌握过滤的原理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过滤,分离混合物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过滤法在物质分离中的应用。

(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质“粗盐”的提纯,提高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和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比较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增强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认识。

六、分析:
1.教材分析:该实验为高中必修一第一章第一个实验,实验操作较为简单,是初中所学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包含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经教师讲解学生可自行完成。

该实验虽然简单,但是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后来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热爱程度。

相当于高中化学实验的敲门砖,敲响了以后就好进行,否则,学生会对实验存在厌恶心里。

因此,把该实验作为第一个高中化学实验,一方面该实验综合了初中所学的基本操作,另一方面学生能自己完成,提高学生积极性。

2.学情分析:
认知水平:(1)知识: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对物质的分离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过滤,蒸发等操作也已学过,所以本实验设计为学生实验。

(2)技能:已经具备初步微观想象能力,但是科学思维方法尚未完全形成。

心理特征:(1)刚到高中,学习热情高。

(2)这是高中化学的第一个实验,学生的好奇心重。

(3)学生追求成功的愿望强烈。

3.课标分析:
要求:(1)掌握过滤,蒸发等操作
(2)通过该实验,培养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分析:进行该实验时,讲解该实验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热爱,同时培养他们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能够通过分析实验关键,进行相应的实验步骤。

该实验相当于高中化学实验的敲门砖,敲响了以后就好进行,否则,学生会对实验存在厌恶心里。

因此该堂课虽然简单,但是意义却很重大。

七、设计思路
该实验中涉及到的操作较为简单,而实验内容与生活也比较接近,则该堂课可以从“生活中的盐从海水来,不能直接食用,需要提纯”来引入,引导学生将粗盐杂质进行分类,不可溶性盐用过滤的方法除去,可溶性盐用化学转换的方法除去。

接下来让学生设计合理的方案,小组讨论后展示,教师再对同学们设计的方案进行分析,确立一个完整的方案。

然后由教师示范过滤、蒸发等操作,并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最后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八、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法探究法实验法
九、教学重点:
1.分析除去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2.过滤、蒸发、重结晶等基本操作。

3.培养学生分析实验关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十、教学难点、关键:该实验需要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而且这个实
验的还需要特别考虑除杂步骤。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很少遇到需要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因此,在进行该实验时,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除杂步骤的原因及这样安排的顺序,使学生建立实验方案设计的理念,及思路。

十一、教具、学具:
1.实验药品:粗盐(S)、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稀盐酸
2.实验仪器: 150烧杯2个、铁架台1个、漏斗1个、玻璃棒1支、滤纸2张、PH试纸、蒸发皿1个、坩埚钳1个。

十二、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粗盐的提纯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师演示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培养亲自动手能力
归纳总结及应用构筑完整知识体系,巩固知识与技能十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相应教学方式)
十四、板书设计:
粗盐的提纯
1.杂质可溶:MgCl
2、CaCl
2
、MgSO
4
不可溶:泥沙
2.实验原理:Na
2SO
4
+BaCl
2
=BaSO
4
+2NaCl
NaOH+MgCl
2 = Mg(OH)
2
+2NaCl
Na
2CO
3
+CaCl
2
=CaCO
3
+ 2NaCl
Na
2CO
3
+BaCl
2
= BaCO
3
+ 2NaCl
3.除杂步骤:(1)溶解
(2)加BaCl
2,除SO
4
2-
(3)过滤(倾斜法)
(4)加NaOH、Na
2CO
3
,除Mg2+、Ca2+、Ba2+
(5)加HCl,调PH=6 (6)过滤
(7)蒸发结晶
十二、教学反思
实验操作:教师给学生进行演示的时候,我们的动作可以适当做得更明显,
便于学生的观察。

再有动作一定要规范,或许你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一句解释的语言就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发展。

其实,在这过程中的很多小细节都被忽视,例如抹布如何摆放,铁架台(是否)一直放在讲台上是否合适,但是如果自己真正以一个教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完善好这些小细节,会更有助于自己的提高。

讲授:(1)思路较上次清晰了许多,但在实验中有卡壳现象,使得整个过
程不够流畅。

(2)从几次的视频中,有一个最大的体会:要学会转换自己的身份,把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角色来进行讲授.自己讲的过于口语化,显得与课堂格格不入,类似“额,咦”稍多,且语速过快,以后需要调整,语言组织上还可以更简练。

(3)对内容的把握更有度了,能抓得住重点,但没有创新。

教态:(1)更自然,淡定了许多,与学生的互动也增加了,引导学生提问,
也更加随和、自然。

(2)有一些自己生活中的手势在课堂上出现,需改正。

(3)声音不够洪亮,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语气明显底气不足,不够沉稳。

遇到思路卡壳时,面色僵硬,还需要多熟练流程。

作为一名教师,不管是讲授实验还是知识点,都必须对初、高中的知识熟悉,在讲解过程中能够联系前后。

你站在了那里,你肩负的是全班同学的未来,要对得起所有的一切。

你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

而每一次讲实验都有临时改动的情况,或是想到更好的教学方法,都想放入课堂,但是由于临时想的,在衔接时显得不够流畅,逻辑不够严谨.在语气词的使用上,还是显得学生味浓,想要调动课堂气氛,但会发现与设想的差异较大.但总的来说,经过几次的训练,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由于紧张会出现卡壳,但是还是能自然地讲下去,底气更足了,不再害怕因为自己的疏漏而反复说明同一个知识点。

作为一个讲授者,还是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调节细节时,要先大概准备,减少学生味的口语,让整体状态更像一个老师,相信每一次的问题都是一次提升自己的机会,自己会一次比一次变得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