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完整而又严密的科学体系;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2、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包括那两个方面的内容?“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第二,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其对物质的理解有何不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国古代五行学说,把复杂事物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特征就是物质的特征,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但又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物质含义(客观实在性、可知性、辩证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5、物质和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不运动将形而上学,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无物质将唯心主义。
6、怎样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统一性:即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是统一的;其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世界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这就与二元论、多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世界统一于物质。
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这里的物质就是指外部物质世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客观世界本身存在的状况,在人们尚未认识到的时候,统一的物质世界就早已存在,正是有了外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才会产生思维中的物质统一性命题。
7、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8、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是什么?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处理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即处理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
其中最基本的是处理生产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9、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1、什么是矛盾及矛盾的基本属性?辩证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1矛盾一方的存在、发展,要以对方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失去了对方,也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依据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
即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趋势①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即“你中友我,我中有你”②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是指事物向和自己有内在联系的对立面的转化)和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性质和趋势)。
1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有何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①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事物之所以能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③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处于主要的方面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事物的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1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相互依存: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
14、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的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的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c质变巩固的旧的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d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15、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即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16、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7、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a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b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18、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的反映对象的过程。
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19、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1、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何区别?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缺陷: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②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a,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认为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反映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2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外部世界的见解认识,是人们对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