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无业游民入馆,让他们在设有空调的书馆内免费阅读、看影视、上网、听音乐。
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
这个做法已经坚持了十余年。
因此,杭州图书馆被称赞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二曾有读者对身边的流浪读者散发异味而感到不满,无法接受,说允许他们进图书馆是对其他人的不尊重。
对此,馆长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您如觉不便可更换座位,或者选择离开。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将你的看法写一篇评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体现你的思考。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尊重每一份灵魂你來,亲吻我,在我面前,所有的罪都被宽恕,我视你们,如视我子,因而皆无分别。
----- 耶和华文王定邦,以成宗法,列序陈次,杀伐遂起。
唯贤者墨崔,兼相爱,层尚贤,以成仁治,其人虽没,其魂犹存,今之吾辈,当承先贤遗志,兼相爱,无差等,尊重每一份灵魂。
杭州图书馆允许流浪者进馆阅读,传为美谈,究其根本,乃在尊重。
馆长尊重每一道渴求知识的目光, 尊重每一份赤诚的灵魂,每每念起,唏嘘不已!尊重每一份拼搏的灵魂,才能成就百炼的英才°三国时期的名将许诸,既无出身兵权,出身农家,不谙世事,然而当他投奔曹营时,曹操却并不像其他人一般看轻他,相反,无比尊重此人,并将其送至军中历练,许诸方有成就武痴功名的机会。
希腊时期的学院,并无贵贱Z分,导师们平等对待每一位求学之人,尽力培养,于是英杰辈出,古典吋代来临。
孔子曾有云:有教无类,大概此理。
來者不问出处,功名君可自収,尊重每一份拼搏的灵魂,于是我们所仰望的星空,群星闪耀。
尊重每一份向上的灵魂,邦国方有繁盛的未来°一国之兴,在于其政,政之所得,在于其人,人之所系,即国之有治,等而视之,兴而不灭。
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自诞生之初便发挥了巨大的功用,其核心便在于尊重,与世官制只看出身或察举制唯问世家不同,科举制尊重每一阶层每一个人向上的灵魂,于是春蚕食叶,天下英雄尽入吾帐中,第二帝国从东方再起。
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却已是苟延残喘,因为固执的贵族掌权,使上层社会迅速腐化,固化的阶级带来了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国将不国。
由此观Z,国家与政府尊重每一份向上的灵魂,政治才有民主,国家才有富强。
尊重每…个有差界的灵魂,文明才有得以长存的理由。
或许我们曾生活在等级分明的社会,但马丁.路德金高喊:我们不需要匍匐在教皇的脚下,当我们望向上帝,就会得救;或许我们曾生活在以财取人的社会,但王尔德轻笑:迷人的不是财富,而是非凡的人;或许我们曾生活在充满歧视的社会,但林肯用政令证明:请给每一个生命以生命;或许我们曾生活在殖民压迫下,但孙文先生怒斥笔戟:中国之国民政府,乃一切国人之政府,乃独立之政府!或许我们仍然生活在不平等,有歧视的世界。
但马丁路徳金的梦想在,万隆会议的精神在,启蒙之理性在,孔孟之仪范在,墨者之先训在,基督之义佛道之理伊斯兰的古兰在,文明便不会走远。
尊重每一份赤诚的灵魂,尊重每一道向善的目光,尊重每一双期许的手,尊重每一个活着的人,请用尊重,给文明以存在的价值。
阅读乃众生之权杭州图书馆接受拾荒者、无业游民前來阅读,为他们提供舒适的条件并且一坚持便是十余年,有不满者也被馆长智慧而犀利地回应。
我对此行为十分赞同,不禁感慨:阅读乃众生之权,圣神而不可犯。
我们要意识到并尊重爱护自己的阅读Z权。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个人都有进步和提高的权利,因而每个人都有权阅读。
屮国有句俗语叫“女子无才便是徳",多少年了,又有多少人为这样的思想所累,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权利。
所以,在我们看到祝英台为了学习而女扮男装是才会那么动容,在我们看到《小城三月》中翠姨为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坚持要上私塾是才会感到敬畏。
杭州图书馆接纳拾荒者这样温暖人心的故事固然令我感动,但更令我感触的是,十余年来有那么多的流浪者在生活窘迫,孤苦不堪的境地,仍没有放弃对阅读的追求。
当我们看见他们手捧书本,在书香缭绕屮默默阅读之时怎能不感到敬畏,反观当今哪些帰度光阴的低头族们,又怎不令人汗颜?古有宋濂借书“手自笔录”而习之,“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求学的精神,坚韧的毅力,还有对阅读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
如今条件相对优越的我们不也该如此吗?除了尊重自己的阅读权,我们更应该尊重和保护他人的权利。
这一点,是我对馆长行为的感悟。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一句简短有力而富有智慧,令人无法反驳的同吋又发人深思。
那些认为允许流浪者进入图书馆是对自己不尊重的人们,是否是在维护自己那一点卑微的优越感?他们又是否尊重了别人,尊重了知识呢?曾看到一张图片,一位行人看到一个流浪者在翻阅一本破旧的书,于是把自己的kindle送给了他。
图片下有一行文字:这里面有很多书,应该可以供你看一些时候了。
我相信,世间还有很多这样温暖人心的时刻,我们都渴望被他人尊重,那为何不先学会尊重他人呢?我想,宋濂在为自己刻苦的求学经历所感动时,也会感念到那些曾借予他书的人吧。
愿我们在人生路上能做一位“抄书人”,做一位“读书人",更可以做一位“借书人”。
有多少人向流浪汉投以鄙视的眼光,有多少人能在弱势群体面前放低自己的姿态,有多少人能为绝望者留一扇明窗?试问,人权难道只是空话吗?我们常常把“人人平等”挂在嘴边,但又有几人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流浪汉身上难闻的气味呢?史上最温暖图书馆就做到了这点,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无业游民入馆,让他们在没有空调的书馆内免费阅读,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是把手洗干净再进行阅读。
然而有一些人无法忍受流浪汉身上难闻的气味,反对流浪汉入馆。
有的人还直接用粗鲁的话语将他们赶走。
看到这种现象,估计不少人是会寒心的。
就此事来说,馆长的做法是十分令人称赞的,他捍卫了人人拥有的读书权,给生活中的弱势者带来了光明,这才是有才华的人展现的学者风范。
那些反对的人,他们只考虑到自己的阅读需求,而剥夺了他人的权利,这是自私的行为,是对尊重的置之不理,他们读再多书乂有什么用呢?换观图书馆,正如著名作家于丹所言,图书馆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体现文明程度的一个符号。
城市能否建立一种气质,这种气质能否沉淀下来,得以流传,这一切相关于城市图书馆的经营。
二T城市是需要一些容许逗留的“公共客厅”的,在这个“客厅”里浮躁的心能找到诗意的栖息地;孤独的灵魂也能找到可以对话的伴侣。
而这正是,也只有书店才能积极扮演的角色。
如果I口金山找不到“城市之光”,如果台北找不到“诚品”,如果南京没有“先锋”,这些城市的魅力将因此打多大折扌II?正是因为如此,图书馆无论从文化功能,述是商业规律来看,都是不应该拒绝任何阅读者阅读的。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书店在电子阅读的冲击下,仍能成为政府积极扶植的商业主体的原因。
即便是从最简单朴素的商业逻辑来看,如果以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弱势阅读者,这样的书馆又谈何发展?这样的城市又谈何风气?这样的社会又谈何进步?于此而言,让图书馆成为人人适宜的看书地方,既可以让书馆变得有活力,也可以让这个城市变得有诗意。
请坚守图书馆向流浪汉、向一切弱势群体开放的做法吧,让他们保有这一块“诗意的栖居地” O《不讲方式的尊重不是完全美德》古时,有人在街上搭建棚子向往来的乞丐施放米粥,当他看见一个乞丐路过时,便盛了一碗粥,招手示意乞丐过来领取。
而乞丐却视而不见,径育离开了。
这是几乎所有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受嗟来之食”几乎成为了做人的准则之一。
而这个故事中,好心施粥的人。
没有顾虑到乞丐的尊严,没有给予乞丐尊重,而好心办错了事。
尊重别人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而尊重的方式与态度的不同,会像施粥的人一样,反而伤害了别人。
尊重不是施舍。
尊重他人是由心而发,去维护他人所珍视的东西,例如别人的家庭、身份, 尊严或骄傲。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一个家境贫寒但成绩优异的孩子,为了帮父母分担经济压力, 每天放学后去帮父亲开出租到夜深。
这件事被他班主任知道后,班主任怀着一腔热血,开始四处帮他募捐,很快的,大家都知道了他的家境不好并深表同情,纷纷为他捐款。
但这个孩子却毫不领情,甚至将上门送钱的班主任挡在了门外拒绝见他。
在这个孩子的眼中,班主任的好心, 是对他的施舍,是对他尊严的践踏。
也许班主任是一番好心,并没有丝毫的恶意,但这样的好意却让所有人知道了孩子的家庭隐私,并站在了一个高于他的位置上对他募捐。
这样的尊重与好心不是美德。
尊重不是一味的给予。
有的时候人会下意识的给予比自己低一级、弱小的人多一些“尊重”。
杭州图书管被称为“最温暖的图书馆”,因为它给予了乞丐进入阅读的权利。
这种表面上的平等与尊重,反而让那些希望获得知识的乞丐收到了更多的不平等与尊重。
乞丐在进入图书馆时, 会遭受别人的白眼与嫌弃,而另一方面,在图书馆中阅读的人们必须得忍受乞丐身上的气味给自己带来的不适,而且无法制止也无法申诉自己遭受的不适。
阅读本应该是使人愉悦的,让人舒适的一个过程,却因为图书馆以为的给予乞丐与大众平等的权利,想给予乞丐足够多的尊重, 而使得双方都感到不公正与不尊重。
这样的一味给予的尊重不是美徳。
尊重他人更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不是施舍,不是一味的给予,更不是在别人身上强加自己的意识。
如果班主任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也许帮他找一份更轻松的兼职会比募捐来的尊重。
如果图书馆考虑到顾客与乞丐的尊严,也许设立一个专门的图书角给乞丐阅读,顾客也会乐于捐赠自己的书籍供给乞丐阅读。
尊重别人,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准则之一,但不讲方式的尊重不完全是美徳。
《规则之下,才可包容》文学、艺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无论何人皆可享有。
同样,无论何种领域、何种方面的事业,只要有能力、有志愿的人皆应可参与,不可因其种族、身份而对其设限。
包容,是文明进步的唯一方向。
但无论何种事物,其背后都含有特定的规则与传统底蕴,任何接触的人都应对其尊重而不可忽视。
对整个社会來说,包容与规则,缺一不可。
包容,是进步的必要条件。
图书馆,是人汲取知识的地方。
杭州图书馆以开放的胸怀,欢迎无业者在此阅读,使用多媒体平台,一改众人对图书馆严肃、刻板的印象,值得赞赏。
美国,已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
这个成立至今只有二百余年的国家,竟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原因Z—便是对來自世界各地的群族的包容。
正因美国不分种族的观念,才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
反观,纳粹吹鼓日耳曼人优越的论调,疯狂迫害犹太人,最终的结局只会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规则,是事物正常运行的基石。
图书馆,人人皆可进入。
但试想若一个人散发异味,势必会影响他人阅读。
进入图书馆时, 应整洁、穿着得体。
这一不成文的规定,人人都应遵守。
现在的交响乐团为吸引听众,放宽了对衣着的限制,但许多规定依然存在:不可随意鼓掌、拍照、录音……这些规定看似严苛,实则是音乐正常进行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