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音乐史知识梳理

西方音乐史知识梳理

一.古希腊古罗马A.古希腊1.人们挖掘出40件古希腊乐谱,记谱法失传2.特点:a.单声部b.自然音加变化音c.音乐,舞蹈诗歌密切结合d.常有乐器伴奏3.器乐:a. 弦乐器-里拉琴代表理性思维(光明神),常用于史诗弹唱b. 管乐器-阿芙洛斯管代表感性思维(酒神)常用于悲剧合唱4.著名人物:a.毕达哥拉斯-音乐理论家、哲学家、数学家,从数字的角度研究音乐b.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音乐的论述涉及研究音乐的社会道德与审美做用c.阿里斯多赛诺斯-著作《和谐的要素》提出了四音音列5.代表作品:a.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6. 总结:古希腊音乐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流传下来,但是古希腊的音乐文化精神却深深影响着西方音乐的历史B.古罗马1.大体分类为实用音乐与娱乐音乐配合多神制度中世纪A.概述:a. 时间为公元5-15世纪b.在音乐史上称为宗教的十个世纪(黑暗的十个世纪)B. 音乐事件1.格里高利圣咏公元5-9世纪a.格里高利圣咏之前的宗教音乐——Ⅰ.安布罗斯圣咏(米兰主教圣·安布罗斯编写圣歌)Ⅱ.法兰克的高卢圣咏Ⅲ.西班牙的莫萨拉比圣咏b.格里高利圣咏的建立——公元6世纪末,教宗格里高利一世为了统一教会仪式,编《唱经歌集》,称为格里高利圣咏c.格里高利圣咏分类——现存的早起格里高利圣咏分两类,一种是法兰克抄本,一种是古罗马本。

d. 格里高利圣咏的特征:Ⅰ.是单音音乐,拉丁文词,男声演唱,乐谱只有音高而无节拍的记录。

Ⅱ.每日祈祷的日课和弥撒仪式中使用。

弥撒分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两种——专用弥撒如《哈利路亚》常规弥撒如《慈悲经》、《羔羊经》Ⅲ.演唱方式:交替式、应答式、独唱或齐唱的直接咏唱方式Ⅳ.它有三种词曲关系:音节式、花唱式、纽姆式Ⅴ.调式有八种类型-多利亚、弗利几亚、利迪亚、混合利迪亚以及派生出的四种副调式2. 中世纪世俗音乐公元9-13世纪a. 欧洲公元10世纪就有流浪艺人记载,12、13世纪在法国流传起来.b. 发源地为法国南部,中心为普罗旺斯,后来发展到法国北部.c.南部的特罗巴多用奥克语演唱、北部的特洛威尔用奥依语演唱d.游吟诗人一般来自贵族,多为骑士,也有国王,有自作词曲自己演唱也有委托流浪艺人演唱,内容大量是爱情歌曲。

e.它的旋律越剧清晰而且具有诗韵的节奏,虽然采用的是中世纪教会调式,但运用了变化音而近似于近代的大小调f.德国:名歌手,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对其进行了描述3. 复调音乐——世俗与宗教抗衡的过程a. 重要流派——巴黎圣母院乐派b. 重要人物——莱奥宁、佩罗坦c. 五种体裁——平行或花唱奥尔加农、克劳苏拉、迪斯康特、孔杜克图斯、经文歌d.历史——Ⅰ.西方最早有记载的复调音乐出现在9世纪末初期的奥尔加农是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下方,一音对一音的附加一个平行四或五度声部之后移至上方并与圣咏形成反行或斜行之后又出现花唱的奥尔加农,特点是下方定旋律声部Ⅱ. 12世纪后期至13世纪,形成了巴黎圣母院乐派,出现两名重要僧侣音乐家——莱奥宁、佩罗坦莱奥宁擅长奥尔加农,其中花唱的奥尔加农段落于迪斯康特风格的段落——克劳苏拉交替出现。

著《奥尔加农大全》佩罗坦擅长3-4声部的迪斯康特,两个声部由对应的节拍模式互相协调迪斯康特上方迪斯康特声部与下方圣咏声部不仅有反或斜向进行,且两声部由对应节拍模式互相协调孔杜克图斯三个声部的复调音乐,不再以圣咏为基础,三声部采用一致节奏经文歌1250A.D.后,将二声部克劳苏拉原来哼唱的上声部填词而成,13世纪典型的经文歌低声部为拉丁文的圣咏,而上两个声部的旋律配唱法文世俗歌词4. 中世纪的记谱法a.中世纪的乐谱被称为纽姆谱,音符为纽姆符~两根线,一个代表F的红线和一根代表小字一组c的黄或绿线.纽姆符围绕着线记录下来b.11世纪,僧侣规多采用了四线谱。

用do re mi fa sol la 来教唱六声音阶c.13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推动了记谱法的改进。

德国弗朗科在著《有量音乐艺术》,总结了一种实用的有量记谱体系。

成为西方节奏记写发展的依据。

5.新艺术14-15世纪a.新艺术在中世纪指14世纪的音乐.此称借用法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维特利一篇论文的篇名。

b.音乐的世俗化是这一时期的新的重要倾向。

c.代表人物——法国马肖,其贡献为:Ⅰ.经文歌更加世俗化Ⅱ.把宗教音乐中的复调技巧用于世俗体裁的维勒莱、回旋歌、叙事歌Ⅲ.他最早创作完整弥撒《圣母弥撒曲》d. 意大利——没有法国的刻板,充溢生活情趣,体裁有牧歌、猎歌、巴拉塔,代表人物兰迪尼“兰迪尼终止式”三.文艺复兴时期A. 概述:1,时间1430-1600 A.D.2.通常是指人们对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发生兴趣3.思想核心跟随人文主义思潮4.与文学密切结合B, 勃艮第乐派——特点:三个国家、三种风格,三度音程、三种体裁、两个重要人物1. 十五世纪早期到十六世纪中叶2, 源自欧洲大路的经济发达的北部低地地区3. 旧称是尼德兰乐派4 . 兴起于比利时、荷兰、勃艮第公爵领地(法兰西东北及中部)5. 历史:a. 勃艮第乐派作曲家吸收邓斯泰伯尔等英国音乐家风格及意大利音乐因素,结合法国复调音乐传统b. 音乐自然、柔和、明亮,三度音程成为主要的旋律和和声音程6. 人物:a. 迪费为弥撒曲这一体裁创作奠定基础,他的弥撒曲有以圣咏为定旋律也有以世俗曲调为定旋律经文歌不是各唱各的词,统一唱拉丁语词尚松(勃艮第的一种世俗法文歌词歌曲)保持传统风格b.本舒瓦尚松创作最为突出,旋律动人,情感细腻C. 弗兰德乐派1.奥克冈——弥撒曲与经文歌重视低音声部,使四声部合唱音响丰满2.若斯坎——18首弥撒曲、100多首经文歌、70首尚松,在他的复调音乐作品中,主调和声明显成熟3.拉索——·2000多首作品包括文艺复兴西欧各国几乎全部音乐体裁将弗兰德乐派的传统发展至顶峰·以形象和戏剧性的音乐表现歌词,大量运用主调风格,甚至采用半音化的手法天主教廷为遏制新教发展,纯洁教会自身称“反宗教改革”批评许多音乐家采用过多世俗音乐,破坏教堂音乐纯洁性3. 帕莱斯特利那——a. 在当时罗马天主教音乐原则的限制下把文艺复兴复调合唱发展至顶峰.体现了宗教的保守倾向,蕴含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b. 他创作有104首弥撒曲、250首经文歌和一些牧歌,其中《马尔切利教皇弥撒曲》等得到教会承认c. 庄重、节制、清晰,无伴奏合唱,避免当时流行的半音化手法,在模仿的复调中追求旋律声部匀称流畅歌词清晰,并吸收简明的主调和声风格,后被一批作曲家继承形成罗马乐派E.法国尚松与意大利牧歌1. 尚松——最能代表16世纪法国音乐特点,4或5个声部的世俗无伴奏合唱.2.牧歌——早期牧歌是在意大利弗罗托拉的基础上发展的中期牧歌更贴近诗歌后期牧歌达到了发展高峰,从多声部模仿转变为独唱、重唱加伴奏的形式。

追求戏剧性表现,代表作曲家阿卡代尔特、马伦F.威尼斯乐派——1. 注重音乐的色彩性2. 威尼斯音乐的中心是圣马可大教堂3. 弗兰德音乐家维拉尔特担任圣马可教堂乐长后形成了复合唱或双重合唱的风格G.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和乐器1.管乐器——竖笛、木管号、小号、古长号2.弦乐器——维奥尔琴(viol)3.弹拨乐器——琉特琴,采用品位记谱方法4.键盘乐器——a. 管风琴Ⅰ.便携式管风琴Ⅱ.固定管风琴(教堂中所用的)b. 古钢琴Ⅰ.楔锤键琴Ⅱ.羽管键琴(以羽管拨弦)5.器乐体裁——坎佐纳、幻想曲、变奏曲四.巴洛克时期A. 概述1.时间——1600A.D.(歌剧诞生)至1750A.D.(巴赫去世)2.思潮——受人文主义思想以及古希腊修辞学的影响与启发3.特征——通奏低音(数字低音)、器乐与声乐的发展并驾齐驱B.巴洛克音乐体裁及发展1.歌剧——歌剧·是音乐从戏剧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是一种单声歌曲风格(对应复调音乐同等重要且相对独立的多声部特性而言)的音乐a.历史—16世纪弗洛伦萨的卡梅拉塔会社聚集着一批学者、诗人、和音乐家,力图恢复古希腊的音乐戏剧,开始尝试创作歌剧1 597年由利努契尼写脚本,佩里尼谱曲的歌剧《达芙妮》首演获成功,但是脚本乐谱均失传1600年他们再度合作并由卡契尼参与部分音乐创作完成歌剧《尤丽狄茜》,成为第一部流传下来的歌剧b.风格—最早的歌剧大都Ⅰ.取材于古希腊神话Ⅱ.田园剧风格Ⅲ.以独唱的宣叙性音调为主Ⅳ.古钢琴为主的几件乐器伴奏c.意大利歌剧——成长与威尼斯成熟于那不勒斯Ⅰ.重要人物:蒙特威尔第·是一位著名的意大利牧歌作曲家把牧歌和经文歌创作中积累的经验用于歌剧中。

·代表作《奥尔菲斯》、《阿丽安娜》和《于里斯还乡记》1. 发挥出歌剧的戏剧性力量2. 宣叙性的曲调更有歌唱性,此外还加入了咏叹性独唱、二重唱、牧歌式合唱及舞蹈3. 约40人的管弦乐队伴奏4. 被称为“激情风格”,大胆使用不协和和声和震音拨弦等当时新颖的乐器演奏手法5. 培养出在他之后两位重要作曲家,卡瓦利创作41部歌剧,代表作品《伊阿宋》、契斯蒂代表作品《金苹果》Ⅱ.重要流派——那不勒斯乐派代表人物——是亚利桑德罗·斯卡拉蒂,创作了115部歌剧、150部清唱剧和600多首康塔塔,最重要歌剧作品是《格里塞尔达》那不勒斯乐派时期风格——1.有明显区别的宣叙调和咏叹调·宣叙调可分为通奏低音伴奏的清宣叙调和用于紧张戏剧场景的乐队伴奏的宣叙调·咏叹调一般固定采用返始咏叹调的形式2.歌剧序曲确立快慢快三部分也称“意大利序曲”3.18世纪意大利美声唱法兴起,称为意大利歌剧演唱风格4.18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已明显分为正歌剧和喜歌剧·诗人、剧作家梅塔斯塔齐奥将正歌剧确定为三幕布局d.法国歌剧——重要人物:吕利第一位法国歌剧作曲家(意大利人)代表作为《阿尔采斯特》、《阿尔米德》1.歌剧题材一般选自历史、神话,受法国古典悲剧朗诵影响创“悲情歌剧”风格2.序曲为慢快慢三部分称“法国序曲”3.他重视合唱及管弦乐队的作用,并在歌剧中插入表现幻境的芭蕾舞场面拉莫法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1722年出版《和声基本原理》,为现代和声理论奠基普赛尔英国管风琴师、作曲家《狄朵与埃涅阿斯》吸取了意、法歌剧的经验,融入了民族风格的曲调普赛尔之后,英国乐坛经过了200年的沉寂,20世纪才重新崛起(布里顿)e.德国歌剧——重要人物:许茨,·创作第一部德国歌剧《达芙尼》·重要领域是清唱剧和康塔塔·他的作品后来被路德教派作曲家继承发展为受难曲·为J·S·巴赫的受难曲奠定了基础2.清唱剧——第一位真正的清唱剧的作曲家是罗马的卡里西米,代表作品《耶弗他》、《所罗门的审判》3.巴洛克时期的器乐音乐a.重要流派——是波伦亚乐派b.巴洛克开始出现的提琴音乐是奏鸣曲1.室内奏鸣曲古组曲的前身2.教堂奏鸣曲较为严肃,后演变成古典主义概念的奏鸣曲3.这两类奏鸣曲都采用三个声部,两把小提琴演奏两个上声部,大提琴、羽冠键琴演奏通奏低音,被成为三重奏鸣曲c.协奏曲——·大协奏曲独奏乐器组与乐队交替演奏·独奏协奏曲独奏乐器与乐队交替演奏d.重要人物:科雷利·对波伦亚乐派影响最大的意大利作曲、小堤琴家·在教堂奏鸣曲慢快慢快的四个乐章之间运用调式调性对比的原则,标志着器乐音乐形式思维的发展托雷利·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把大协奏曲精炼为快慢快三个乐章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创作的协奏曲更成熟,500多首协奏曲作品中三分之二是独奏协奏曲·代表作品OP.8总称“和谐的创意与试验”其选段为《四季》c.古钢琴与管风琴音乐Ⅰ.重要人物:斯韦林克·管风琴音乐家,北德管风琴的宗师·他的幻想曲是单一主题的,对赋格曲的形成有很大意义弗雷斯科巴尔迪·意大利管风琴家,著《音乐之花》弗洛贝格尔·南德音乐家,弗雷斯科巴尔迪的学生,创作20多首组曲大部分采用4首舞曲的固定组合方式,后出版者仅略做调整便形成古组曲:阿勒曼德舞曲、库朗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与吉格舞曲,中间可插入小步舞曲、布列舞曲或加沃特舞曲约翰·库劳·中德管风琴音乐家弗朗索瓦·库普兰·法国古钢琴音乐家,作品风格纤巧、细腻、装饰音繁琐,成为洛可可风格在音乐领域的代表·代表作品《莫尼克小姐》、《收割者》Ⅱ.重要流派——英国的维吉那乐派C.巴洛克时期标志性人物1.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a.德国伟大的音乐家b.出生于德国爱森纳赫曾任魏玛宫廷小教堂管风琴师后任乐长此期间创作大部分管风琴作品后在科滕任宫廷乐长创作许多古钢琴曲、管弦乐组曲、协奏曲后任莱比锡音乐指导的27年中创作大量声乐作品c.管风琴作品·170首,代表作《众赞歌前奏曲》古钢琴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两册28首,采用前奏曲与赋格的组合形式《意大利协奏曲》(模仿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管弦乐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采用意大利大协奏曲的形式室内乐作品·代表作《音乐的奉献》声乐作品·代表作《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d.风格——Ⅰ.与德国音乐传统保持联系,众赞歌是他创作的基础Ⅱ.大量宗教作品包含从世俗人性出发对宗教的解释Ⅲ.吸收意,法等国体裁风格Ⅳ.将巴洛克复调体裁形式—赋格发展到完美境地,个性精炼的主题,逻辑性的和声与转调预示新时代音乐语言e.评价——他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2.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a.出生于德国哈雷,赴意大利学习,后服务于英国音乐,定居伦敦b.作品·歌剧《罗德里戈》由美第奇赞助上演、《阿格罗皮那》、《奥托内》、《朱利叶斯·凯撒》·清唱剧1728年,英语对白流行曲调的《乞丐歌剧》的成功,使亨德尔转向清唱剧的创作,共创作26部英语清唱剧,代表作《扫罗王》、《弥赛亚》、《参孙》c.清唱剧风格·与歌剧一样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与合唱组成·把合唱——人民的象征,作为戏剧表演的中心·赋格式与主调和声式的段落并置d.器乐作品管弦乐作品《水上音乐》、《焰火音乐》级管风琴协奏曲、大协奏曲等多种体裁的作品e.评价——对英国音乐的影响长达一个多世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