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常规(图文精美)

血常规(图文精美)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 自身免疫性抗核体导致白细胞 破坏而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
脾功能亢进
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均可 见白细胞减少。 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过多的白细 胞;肿大脾分泌了过多的脾素,而此种体液因子能灭活促进粒细 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310-350
310-350
AA、多数ACD、 HA、急性失血
MA、MDS、AA 、 HA
IDA缺铁贫,ACD慢性贫,AA再障,HA溶贫,MA巨幼贫,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红细胞—增多
相对 血浆容量减少,红细胞容量相对增 多: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 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 中毒。
类型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MCV (fl)
< 80 < 80
MCH (pg)
< 26 < 26
MCHC 常见疾病 (g/L)
< 310 310-350 IDA、少数ACD Thalassemia HS (MCHC) 少数ACD
正细胞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
80-94
> 94
26~32
>32
血常规常见问题
血常规常见问题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
• 患者的生理条件
如果患者在检验血常规之前从事了剧烈运动或摄入了大量水分,将 严重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
• 人为错误操作
采血部位不当、采血方法不正确,动作太慢或摇匀时间不够,血标 本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便接受检验或者延迟了标本送检时间。
• 抗凝剂以及仪器的校准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 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
速发性过敏反应常见嗜碱性 粒细胞增高,如荨麻疹、过敏 性休克等。炎症时常伴有嗜碱 性粒细胞减少,但溃疡性结肠 炎时常伴有嗜碱性粒细胞增 多。
骨髓增生性疾病
嗜碱性粒细胞轻度增高可 作为骨髓增生性疾病的一个早 期征象,持续大于0.1×109/L则 是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共同特 征。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 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血 常 规
吴 科
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
血液的成份
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
血常规
血细胞的发现—显微镜
红细胞(1673年) 白细胞(1749年) 血小板(1842年)
协 和 检 验 科
早期为手工法操作,需要经常技术练兵
协 和 检 验 科
1962年首次通过卫生部调拨,从英国 引进了仅能计数白细胞的EEL型仪器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绝对 继发性
原发性绝对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因未明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多能干细胞受累
红细胞增多,总血容量增加 RBC 7~10×1012/L,Hb180 ~240g/L WBC,PLT↑ 部分转变为发性绝对增多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血氧饱和度减低所致
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 病理性: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 :COPD、肺心病、紫绀型先天 心、异常血红蛋白病 肿瘤(肾癌、肝细胞癌、卵巢
癌、肾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
瘤、子宫肌瘤) 肾病变(肾盂积水、多囊肾)
血小板—主要功能
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参与生理性止血
维持正常通透性,使红细胞不逸出
妊娠与分娩
妊娠时白细胞常见增 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 常 波 动 于 ( 12-17 ) ×109/L 之 间 , 分 娩 时 可 高 达 34×109/L 。 分 娩 后 2-5日内恢复正常。
白细胞—正常值生理变化
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严寒、暴热、疼痛,以及一般 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 细胞轻度增多。 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 35×109/L ,以 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 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 重新分配所致。
备注:单核细胞减少在临床意义不大。
淋巴细胞—增多
生理性 儿童 绝对增多(计数值) 病理性 相对增多(百分比值)
淋巴细胞—病理性绝对增多
某些急性传染性疾病
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 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 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 咳等淋巴细胞常明显增多。
某些慢性感染
协 和 检 验 科
血细胞分析的自动化流水线系统
血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血细胞的组成
--主要血红蛋白
红细胞—主要功能
运输O2(由Hb完成) 和CO2 调节酸碱平衡:4对缓 冲物质(H2CO3— KHCO3、KH2PO4— K2HPO4、Hb—KHb 、HbO2—HbO2K)
红细胞—正常值

某些血液病
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时,呈“三少”表现。此时白 细胞可少到 1×109/L 以下,分 类时几乎无白细胞均为淋巴细 胞。 中性粒细胞减少<2×109/L 中性粒细胞缺乏<0.5×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
慢性理、化损伤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 X 线 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 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 致白细胞减少,故此类人群于 接触和应用期间每周应作一次 白细胞计数。
• 成年男性
红细胞数
(4.0~5.5)×1012/L
血红蛋白
120 ~160g/L
• 成年女性 • 新生儿
(3.5~5.0)×1012/L (6.0~7.0)×1012/L
110 ~150g/L 170 ~200g/L
<100g/L
• 妊娠女性: <3.5×1012/L
红细胞—减少
红细胞—减少
红细胞—减少
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 胞破坏
在较大手术后 12-36h ,白细 胞常达 10×109/L 以上,其增多 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 胞为主。 急性心肌梗死后 1-2 天内, 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 可与心绞痛相区别。
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急性溶血
这与急性溶血所导致的相对 缺氧以及红细胞破坏后的分解 产物,刺激骨髓贮备池增加释 放有关。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在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 性水肿、食物过敏、荨麻疹时 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
某些皮肤病
如湿疹、疱疹样皮炎、真菌 性皮肤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血液病
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 可见有幼稚型。罕见的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其白血病性嗜酸 粒细胞可达 90% 以上,以幼稚型居多,且其嗜酸性颗粒大小不均 ,着色不一,分布紊乱,并可见空泡等形态学改变。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0.45×109/L
寄生虫病
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 颗粒而释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某些钩虫病患者, 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可导致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 90% 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但其嗜酸性粒细胞均属成熟型,随驱 虫彻底及感染消除而血象逐渐恢复正常。
白细胞—主要功能
吞噬作用
免疫作用
白细胞—正常值
年龄 出生 2周 3月 6月-6岁 7-12岁 成人 白细胞(×109/L) 9-30 5-21 6-18 6-15 4.5-13.5 4-10
下 降
摘自《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血液篇
白细胞—正常值生理变化
日间变化、吸烟
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 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 ;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 之间可相差一倍。吸烟者 平均白细胞计数可高于非 吸烟者30%。
非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有时 可见白细胞持续增高,以中性 分叶核为主,如肝癌、胃癌的 晚期。
其他
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及严 重缺氧、应用皮质激素、肾上 腺素等。
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
白血病
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 常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 病,急性型白细胞一般 <100 × 109/L ,分类以原粒、早幼 粒为主;而慢性型白细胞常> 100 × 109/L , 分 类 以 中 幼 粒、晚幼粒急及以下阶段为 主。
急性放射病
血小板—增多
反 复 出 血
肢 体 麻 木
血 栓 形 成
脾 脏 肿 大
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增多
骨髓增生性疾病 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 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 增多症等。
反应性增多
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癌 症 此 类 增 多 一 般 不 超 过 500×109/L , 经 治 疗 后 情 况 改 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 正常水平。 脾切除术后 常高于 600×109/L ,随后会 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抗凝剂的质量问题、血液分析仪未进行定期校准。
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 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 高。
淋巴细胞—病理性相对增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由 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导致淋巴细胞百 分率相对增高,此时白细胞总数是减低的 。
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后;在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导致 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减低,但其绝对值仍在正常范围。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
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可达 20%以上,多为幼稚型。
备注: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在临床意义不大。
单核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 胞较成人稍多,平均为 9% ,出 生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 细胞增多,可达15%或更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