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原子光谱法
6.1.2.1 AES光源 1. 直流电弧
高频引弧
撞击阴极
正离子
分析性能:
电子
分析间隙G
撞击阳极,形成阳极斑
试样蒸发、原子化
碰撞激发
分析间隙G
气体分子和原子电离
(1) 电极温度高,绝对灵敏度高,背景浅; (2) 电弧不稳定,测定结果重现性差; (3) 弧层厚,自吸严重。
原子发射光谱
2. 低压交流电弧
分析线:在进行元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时,根据测定的
含量范围的实验条件,对每一元素可选一条或
几条最后线作为测量的分析线 自吸线:当辐射能通过发光层周围的蒸汽原子时,将为
其自身原子所吸收,而使谱线强度中心强度减
弱的现象 自蚀线:自吸最强的谱线的称为自蚀线
2. 定性分析方法 (1) 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 利用哈特曼光栏将试样与纯物质同时摄谱 (2) 元素光谱图比较法 元素光谱图:波长标尺;铁光谱;元素灵敏线;元素符号。 在一张放大20倍后的不同波段的铁光谱上,将各元素的灵敏
1. 能量(电或热、光) 2. 外层电子(低能态E1 3. 外层电子(高能态E2
4. 发出特征频率或波长的光子特征谱线!
E E E h h
2 1
c
原子的能级通常用光谱项符号nMLJ来表示。 电子在两个能级之间跃迁的选定原则: (1) 主量子数的变化:Δn为整数,包括零; (2) 主角量子数的变化:ΔL=±1; (3) 内量子数的变化:ΔJ=0, ±1;但是当J=0时, ΔJ=0的跃迁被禁阻。 (4) 总自旋量子数的变化:ΔS=0,即不同多重性状态之间的 跃迁被禁阻。
6.1.3.2 光谱定量分析 1. 绝对强度法
I ac
b
lg I lg a b lg c
试样的蒸发、激发条件,以及试样的组成、形态等的任
何变化,均会使参数a发生变化,直接影响谱线强度。这 种变化,特别是激发温度的变化是很难控制的。
2. 内标法
定义:利用待测元素的分析线和内标元素的内标 线的强度比与元素含量的关系进行光谱定 量分析的方法。
一定温度下,处于热力学平衡时,激发态原子数与
基态原子数之比服从波尔兹曼分布定律:
N g e N g
i i 0 0
Ei kT
激发 能
(1) T 愈高,Ni / N0值愈大; (2) T 一定,Ei 越小,吸收波长越长, Ni / N0值愈大; (3) 通常条件下,激发态和基态原子数之比小于1‰, 基态原子数近似地等于总原子数。
考虑到谱线的自吸效应系数b
I ac
b
(Schiebe-Lomarkin公式)
无自吸 有自吸 自蚀
自吸:中心发射的辐射被边缘 的同种基态原子吸收, 使辐射强度降低的现象 自蚀:严重自吸,谱线中心完全吸收, 如同出现两条线的现象。
严重自蚀
6.1.2 AES仪器类型与结构
组成:激发光源、分光系统、检测器三部分
3) 分析线和内标线具有相近的激发或电离电位;
4) 分析线和内标线具有相近的波长; 5) 分析线和内标线没有自吸收或很小,且不受其它谱线的干扰。
3 标准加入法 应用:复杂基体的少量样品的测定 Cx+0,Cx+C1,Cx+C2,Cx+C3,……
S
S1
S
S2
S3 ……
-Cx
0
C(加入)
6.2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6.1.2.2 分光系统
分类:棱镜分光系统、光栅分光系统 1. 棱镜分光系统
棱镜分光系统光路
分光原理:光的折射现象
棱镜分光系统的光学特性:色散率、分辨率和集光本领
2. 光栅分光系统 光栅结构:平行、等宽、等间隔的多个狭缝。 光栅材料:玻璃、金属(铝)
特点: 1) 更高的分辨率和色散率 2) 工作波长范围宽(紫外、可见、红外)
发射
E0
吸收 主共振线
共振吸收线
基态能级
AAS与AES之比较
相同点:均为原子产生的线状光谱。 不同点: AAS:基于“基态原子”选择性吸收光辐射能并使 该光辐射强度降低而产生的光谱; AAS 共振吸收线
AES:基态原子受热、电作用,从基态跃迁至激 发态,然后再返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谱 AES 共振发射线
线按波长位臵标插在铁光谱图的相应位臵而制成。
为什么Fe光谱可作标尺?
(1) 谱线丰富、且有容易记忆的特征谱线; (2) 谱线均匀:间距“均匀”、强度“均匀”——像一把标尺! (3) 定位准确:每条铁谱线波长已准确测得。
分析过程: 试样与纯铁利用哈特曼光栏并列摄谱于同一感光板, 采用映谱仪将谱片放大20倍,与元素光谱图比较。
3) 匀排光谱 分类:平面反射光栅;凹面反射光栅、中阶梯光栅
6.1.2.3 进样系统
电弧、火花为光源的AES仪器:固体样品放在电极上; 等离子为光源的AES仪器:液体进样。
6.1.2.4 检测器
光电倍增管和阵列检测器。
6.1.2.5 仪器类型
(1) 光电直读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
(2) 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光谱仪
原子吸收光谱法 与N0有关,N0受温度影响很小,准确度较高,
N0占99%,灵敏度较高。
原子发射光谱法 与Ni 有关,受温度影响大,准确度较差;
Ni 占比例很小,灵敏度较低。
6.2.1.4 AAS的轮廊
原子吸收光谱线很窄,占据着有限的、相当窄的频
率或波长范围,具有一定的宽度和轮廓。
中心吸收系 数 半宽度
系数K0与火焰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浓度N0 之间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
条件:(1) 通过吸收介质的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
几个概念 激发电位:原子外层电子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
需要的能量。
原子线:原子外层电子的跃迁所发射的谱线,如Na(I) 共振线:原子外层电子由激发态到基态跃迁所产生的谱线 电离电位:原子受激后得到足够能量而失去电子,使原子
电离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离子线:离子的外层电子跃迁产生的谱线,以 Ⅱ、Ⅲ等表示
6.1.1.2 谱线强度
6.1.3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与应用
6.1.3.1 光谱定性分析
1. 分析原理: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征结构
灵敏线:激发电位低,跃迁几率大的谱线
特征谱线。如Na
共振线:由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所辐射的谱线。 由最低能级的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称为第一共振线。 最后线:当待测物含量逐渐减小时,谱线数目亦相应减少, 当c接近0时所观察到的谱线。 特征线组:强度相近、同时出现,具有一定特征容易辨认 的一组谱线。
原理: 设被测元素的含量为c1,谱线强度为I1;内标元素含量
为c2,谱线强度为I2。分析线与内标线的强度比R为:
I ac R I ac
1 1 2 2
b1
1 b2 2
当内标元素的含量一定且又无自吸时
R ac
b
lg R lg a b lg c
内标元素和内标线的选择原则:
1) 内标元素在试样和标样中的含量必须固定、相同; 2) 内标元素与分析元素具有相近的蒸发特性;
6.1 原子发射光谱法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AES
定义:根据待测物质的气态原子或离子在热激发或电激发时所 发射的特征线状光谱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6.1.1 基本原理 6.1.1.1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热能、电能
基态元素M
E
激发态M* 基态原子 高能态E2) 低能态E1 )
基态原子数
2
K dv
v
e
因为Ni << N0,所以
v
mc
N f
0
振子强度
K dv kN
待测元素原子总 数
测量积分吸收的困难:
谱线宽度10-3nm 。若=500nm,要求单色器分辩率为:
R=500/10-3 = 500000。目前无法实现。
2. 峰值吸收测量法
原理:在温度不太高的稳定火焰条件下,峰值吸收
中心频率
中心频率
原子能级
谱线变宽的原因 1. 自然宽度
无外界条件影响时的谱线宽度
: 10 ~ 10 nm
-6 5 N
2. 多普勒变宽
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热运动所引起的变宽
: 110 ~ 5 10 nm
3 3 D
光子观测
温度 影响因素: 谱线中心波长
光子观测
原子量
3. 碰撞变宽 吸收原子或分子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谱线变宽 共振变宽
(1) 激发温度高,适于难激发元素分析;
(2) 电极温度低,检出限低,适于易熔金属、合金及高含 量元素的分析; (3) 放电稳定,重现性好。
光源的选择:
1) 试样的性质:如挥发性、电离电位等; 2) 试样形状:如块状、粉末、溶液; 3) 含量高低; 4) 光源特性:蒸发特性、激发特性、放电稳定性。
k:波尔兹曼常数
电子在i、j两个能级之间跃迁产生谱线强度Iij为:
I N A hv
ij i ij
Aij:跃迁概率; h:普朗克常量; vij:发射谱线的频率
Ei kT
ij
gi I ij Aij hvij N 0 e g0
由于Ni<<N0,因此N0可近似代替N总,以浓度c代替N总
I k N k N ac
第六章 原子光谱法
光谱分析法:
基于电磁辐射能量与待测物质相互作用后,由所产生的辐射 信号来确定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分析方法。
原子光谱法:
辐射能与待测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仅涉及原子能电子的能及跃
迁,并通过光谱信号来确定物质组成的分析方法。
基于原子外层电子的跃迁,原子光谱法科分为原子吸收光谱
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