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乡村建设规划
摘要:本文分析了时间乡村的存在的问题及现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乡村;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历史进程中重大历史任务之一,应充分认识到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1 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规划缺乏整体性
现今规划中普遍存在市、县、镇、村各级规划不衔接,有脱节现象。
各城镇和行政村各自为政,横向联系松散,功能重叠,总体功能地位不明。
1.2 规划停留于表面形式
有很多地方对新农村建设规划认识不够全面,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规划理解为村容、村貌规划,只讲究形式上的美观而忽略了本质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实现了经济的发展,才能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1.3 规划的力量单薄
新农村建设需要全面、审慎、科学的规划,目前我国乡村规划比率
不高,许多乡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须从头做起。
对于新农村建设及其规划的编制,有些地方政府虽然很重视,但编制规划的力量单薄,村镇没有专业规划人员,而懂规划的又缺乏对农村工作的认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编制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到建设内容与国家法规及有关政策的矛盾,造成乡村的规划未经审批、土地过多地用于住宅等一系列问题。
1.4 规划缺乏农村特色
新农村规划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更新农村面貌等方面有着强劲
的推动作用。
然而,现实是一些地区的新农村规划没有尊重乡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没有从环境、经济以及文化等多角度综合思考,进行有鲜明特色的新农村规划设计,只是一味地照搬套用新农村建设的模板,将规划搞得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可言;有些规划甚至与当地实际完全背离,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负面影响。
2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现状
2.1 基础设施匮乏
乡村建设总体上以农民住房建设为主,乡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十分薄弱,许多乡村普遍存在行路难、饮水难、人畜混居等现象。
小学和卫生院等配套设施也由于乡村规模小,难以在乡村内设置,设施的不匹配严重影响村民生活水平提高。
2.2 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乡村建设新房,施工基本上没有正规的设计图纸,多是简单模仿,自筹自建,功能单一。
施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往往因为忽视水文地质因素、混凝土使用不按规定操作、屋架承载缺乏科学计算等,导致房屋功能和质量低下。
2.3 乡村村庄布局混乱
长期以来乡村没有经过科学规划,乡村建设无序,布局散乱,基础条件差,加上早期对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耕地不够重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不少地方乡村建设规划基本上是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
3 乡村规划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从规划的角度看新农村建设,应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合理构建规划体系,促进城乡空间的和谐发展;二是监理规划的监督体系,更加适应农村建设的需要;三是提高规划质量,服务和满足农民的需要。
在进行农村规划工作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3.1 规划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乡村特色是指乡村在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特征,在整治规划方案时应突显乡村特色,体现乡土气息。
在编制规划时,对于自然景观和自然条件,要大力保护,注重结合乡村的山形地势及生态环境建设;对于历史文化景观,要高度重视文物古迹、特色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社会景观,要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习俗,延续乡村人文特色。
3.2 规划应从实际出发
我国各地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复杂多样、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得问题,采取多种模式和办法,而不能搞一刀切和齐步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多渠道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加快改善农村地区村容村貌,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当前农民的迫切要求。
目前应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着力点,从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关系密切的道路改造、饮水安全、乡村卫生服务等方面入手,完善卫生院、学校、商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让老百姓直接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和变化。
3.3 规划要充分考虑整体优化的原则
整治规划要有全局性。
要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巧于因借,灵活布置,丰富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展现具有浓郁乡土文化氛围的现代化新农村景象; 要考虑整体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使整个系统达到各种效益最佳组合。
3.4 规划要尊重农民意愿
建设新农村的受益者是农民,因此农民有足够的愿望和动力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权衡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个体需要与整体情况等各种关系,作出合理决策。
农民对农村的实际
状况和自己的真实需求以及决策的限制条件,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因而更有可能因地制宜地作出适当决策。
所以,只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才能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有效,从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3.5 规划应加强乡村整治
对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规模小、建筑及环境质量差的散居户和自然村落,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可向小城镇、中心村和有一定规模的大村迁建。
对具有一定规模且已有某些公共设施的乡村、发展条件和基础较好的乡村,应充分利用原有的设施和条件,实行整村就地整治,进行乡村改造和改善。
对一户多宅、空置原住宅造成的空心村,应合理规划、民主决策,拆除质量面貌差或有安全隐患的旧宅,整理土地,按新村建设的要求进行整治建设。
3.6 规划应加强对中心村的建设
中心村是广大农村地区为周围农村居民点提供最基层服务的规模
较大、设施较全、标准较高的农村居民点。
它是服务于一定区域的、特别是周围几个乡村的农业居民点,以生活居住为主,并配置以儿童教育为主的基本服务设施。
3.7 规划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农民已不满足基本生存,开始向追求生活质量方面转变。
规划中应提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统筹农村环境保护,统筹污染
治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4 结语
规划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通过建设规划,不仅可赋予合理的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效节约用地,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先行”是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乡村是农村社会基本的地域单位和聚居形式,乡村的状况反映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状况。
在做乡村规划时,要尊重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坚持以改善农民最迫切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突出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特征与农村风貌。
参考文献:
[1] 张静.浅谈新农村建设[j].城市规划,2011,(4).
[2] 蒋意中.我国农村建设规划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建材科技,2009,(2).
[3] 王安春.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探讨[j].生态经济,2010,(1).
[4] 黄惠彬.浅谈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和措施 [j].建材与装饰,2010,(4).
[5] 任欣,任银昌,崔元成.论新农村建设规划 [j].科学论坛,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