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思路
摘要:桐庐县在美丽乡村建设时,特别重视产业的主导地位,重点培育当地特色产业,让产业成
为支撑,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历年来,该县大力推进“高效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生态工业”等
农村三大产业的发展,致力于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创业的重要平台,让生态经济成为农民创业的重要领
域。
关键词:城乡规划;美丽乡村;新农村;产业规划
近日,组织参观学习了拥有“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品牌的浙江省桐庐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主要
参观了阳山畈村、荻浦村、环溪村等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村庄。
虽然在参观过程中也发现其尚存在着部分
地区交通拥堵、建筑风貌无特色、部分旅游景点缺乏管理等相关问题,但桐庐县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很多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对桐庐县美丽乡村总体印象可以概括为四点:富裕、共享、人文、秀美。
现谈谈具
体感受:
一、富裕:以产业为支撑,重点培育特色产业,让农民先富起来
只有乡村先富起来,农民先富起来,政府才有更多资金,农民才有更大积极性投入到美丽乡村建
设中来。
因此桐庐县在美丽乡村建设时,特别重视产业的主导地位,重点培育当地特色产业,让产业成
为支撑,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历年来,该县大力推进“高效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生态工业”等
农村三大产业的发展,致力于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创业的重要平台,让生态经济成为农民创业的重要领
域。
以阳山畈村为例,阳山畈村近年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做
大做强水蜜桃产业。
据了解,
在创业初期,村里每年多次邀请各类专家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举办种植业、养殖业等各类技术培训班,
建立科技阅览室,村民发展经济有了技术保障,增强了致富本领,从而促进了该村的经济发展。
在做大
2
做强水蜜桃产业上,村里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村民跑市场,寻销路。
目前该村已成为当地乃至杭州
较为著名的水蜜桃生产基地,同时该基地还成为了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阳山畈村所生产的水蜜桃
多次被评为杭州市农产品银奖,并远销各大城市。
目前,全村大多数人都从事水蜜桃种植,小小水蜜桃
带动了全村人共同奔向了致富路,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阳山畈村是江南普通的一个行政村,而其近年的蜕变历程和经验,尤其是特色农业的成功便是一
个典型,值得我们学习。
在江宁,我们同样拥有如大塘金
的薰衣草、黄龙岘的茶叶等相关特色产业,我们在规划建
设这类乡村时,第一要务应当是强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将特
色首先落实到产业上来。
按照美丽乡村总体规划的要求,全
面落实南京市农业“1115”工程要求的高标准农业园区。
延
伸农业产业链,引导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的互
动发展,形成体验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附加值高的项目,全面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二、共享:加大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沟通城乡的动脉,是发展、改善生活和引进资金的必须环节,其
直接影响到城乡服务效
率和质量,对我国广大农村来说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
题。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桐庐县以城乡基础设施
一体化、公
共服务一
体化、环境
卫生一体
化、文化文
明一体化
等“四化一
体”建设为主抓手,全面促进城乡融合。
如深入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建设,行政村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
3
硬化率均达100%;推进县城、集镇集中供水向城区、集镇周边农村延伸;便民服务中心、劳动保障服务
室、卫生室、计生服务室、警务室、综治工作站等村级公共服务项目实现全覆盖;在农村污水处理方面,
几乎每10多户就建设1个污水处理池,通过人工湿地模式进行污水处理,既节约了成本,又美化了环
境。
全县完成140个行政村和132家农家乐以及全县所有景区的污水治理工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
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基本形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参观的几个村庄在建设过程中都较为务实,对村庄原
有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原貌,未对建筑外立面进行大面积整治,将资金用于亟需建设的基础设施上去。
三、人文:文化底蕴成为美丽乡村的灵魂
参观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的人文气息成为美丽乡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切身感受到其历
史积淀下来
的文化底蕴。
如荻浦村有
宋代的范井,
明代的水系,
清代的石坊、
庙庵、祠堂、民居等40余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当地政府在2011年初提出打造“古风荻浦”
的品牌文化,重点挖掘古孝义、古树、古戏曲、古造纸四大特色古文化,力求做好古文化传承发展的文
章,希望透过一砖一石一瓦来见证荻浦的历史底蕴与古村落文化风韵。
环溪村系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
村落之一,拥有著名的爱莲堂、尚志堂、安澜桥、保安桥等众多古建筑。
村口的千年古银杏,被誉为“夫
妻树”,成为该村的一大景观。
环溪人历来崇尚文化,民间文体活动非常普及,现在由村民自发组织的
梅花锣鼓队,经常为村民演出。
在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今天,环溪村人更追求舒雅
的文化生活,如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村书社“爱莲书社”等等。
江宁同样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区,如杨柳村、窦村等具有历史底蕴的村落在规划
建设时,一定要尽量对历史元素进行保留、挖
掘,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
对物质文化遗存,
4
制定名录,对各级文物,按相应标准进行保护。
对于例如秣陵街道的苏家,江宁街道的红楼村、千里村,
横溪街道的呈村、大福村等具有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村庄,要通过资金支持、专业培训等措施,
鼓励村民自组织相关活动,进行生产推广,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旅游精品村适当配置乡村博
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建档、推广、宣传。
让文化底蕴成为江宁美丽乡村的灵魂。
四、秀美:加大整治管理,让乡村更绿、更清洁
桐庐之所以秀美,不仅仅在于它自身拥有优良的自然资源,也跟当地政府不断地对农村实施“增
绿”、“清洁”行动分不开。
走入村中,清爽的道路、建筑墙面以及随处可见的盆景绿化等都让人耳目一
新,身心舒畅。
据悉,早在2003年,桐庐就在全县范围启动
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
将村庄美化绿化与村庄整治建设、生态建设有机衔接,有效
地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
村庄绿化过程中,结合小流域治
理、道路建设等内容,提高绿化覆盖率。
与此同时,桐庐政
府全面深入实施“清洁桐庐”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上百个村级垃圾收集房,建立了上千名的农村保洁员
队伍,“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基本形成。
经过多年的整治,桐庐“秀美乡
村”的品牌享誉全国。
在江宁美丽乡村建设管理过程中,我们应当学习桐庐经
验,在农村“增绿”和“清洁”上下功夫,按照“六整治”、“六
提升”的标准,执行全面的环境整治。
建立标准和长效管理机
制,将管理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对照标准逐项检查,实行乡镇
考核与村庄补助挂钩,让江宁的乡村更绿,更清洁,更秀美。
综上所述,江宁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我们应
结合本地特色加以整合。
结合江宁拟实施的“乡村规划师”计
划,派专业人才下到基层,强化班子,推动基层组织的建设,把
好规划建设关,引导农民积极投入村庄产业、环境、文化等各方
5
面的建设。
我们应当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充分发挥大都市区近郊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绿色、
可持续的美丽乡村特色发展之路。
在江宁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景区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的
指引下,按指标体系考核的要求,严格落实具体工程行动计划,统筹好“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
提升风貌品质,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的格局,将江宁的乡村真正打造成
为中国大都市近郊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
参考文献:
[1]江宁区美丽乡村规划文本
[2]桐庐县绿道系统专项规划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