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乳业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乳业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乳业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作者:解晶钱贵霞来源:《北方经济》2010年第05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乳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其研究领域广,交叉学科较多,使得众多学者从事乳业方面的研究。

乳业类期刊在介绍国家奶业发展政策、提供奶业问题解决方案、分析乳业发展现状、加强学者之间的沟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促进乳业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基于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截至2009年10月21日),对2005-2008年的《中国乳业》、《中国奶牛》、《中国乳品工业》、《乳业科学与技术》、《乳品与人类》5种期刊发表的乳业研究论文,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总结出乳业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研究机构以及研究领域等基本情况,进而分析作者数量同论文的引用率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乳业研究论文期刊基本情况分析(一)论文数量与内容分析一般而言,期刊载文量是衡量学术期刊所含信息量及吸收、传递信息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陈晓玲,2005)。

2005——2008年发表乳业研究论文数量排名前5位的期刊中,《中国奶牛》发文数量最多,为1484篇,年均371篇;其次是《中国乳业》,1357篇,年均339篇;《乳品科学与技术》发文数量最少,为457篇,年均114篇。

而且除《乳品科学与技术》外,其他4种期刊在2007年的发文数量都出现递增趋势,2008年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奶业连续多年快速发展,所隐藏的众多问题在2007年集中爆发,如奶农“倒奶杀牛”,乳品企业无序竞争等。

一些学者从国家和地方两个角度,对当时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乳业研究论文的内容涉及到乳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按照文章主题内容、发表时间进行统计,剔除了政府工作报告、讲话、征稿启事以及其他无法归类并无作者的文章,共筛选3654篇文章。

从研究内容时期分布情况看,乳业现状、生物技术及疾病防控、学生奶等方面的文章2008年比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学生奶方面的研究,增加了4倍;乳业现状方面的论文次之,增加了2.2倍;乳品质量、乳品消费、国外企业等其他儿方面在2007年达到一个峰值后,2008年开始下降,可能同当时中国奶业发展现实紧密相连。

从研究内容分布情况看(见表1),关于生物技术及奶牛疾病防控方面的论文数量最多1515篇,占总数的41.46%,主要包含乳品微生物检测,细菌研究实验,奶牛的繁育和育种,奶牛的保健等;关于乳品加工方面的论文809篇,占总数的22.14%,位居第2位,主要涉及牛奶的生产和管理,乳制品细菌试验,奶粉、干酪等乳制品生产配方和添加剂,奶牛身体健康方面;位居第3位的是奶牛养殖和奶源基地建设方面的论文,共计473篇,占总数的12.94%,主要关于奶牛的养殖环境、饲料和饲养,成本和收益,犊牛的饲养。

养殖场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关于乳业现状、乳品质量、乳品消费方面的论文所占的比重较小,学生奶的研究还不够(二)论文受资助情况分析乳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决定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于奶业发展及奶农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的关注,通过基金资助的方式鼓励研究者有针对性、重点开展研究以解决现实问题。

受到基金资助的论文往往是关系到奶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贴近社会和经济现实,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如2006年9月,科学科技部决定启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奶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项目,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奶业科技创新竞争力、奶业科技含量、增强我国奶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对论文受资助情况分析,可以反映期刊内容的学术理论性和现实针对性。

一般而言,期刊受基金资助的文章越多,说明理论价值、现实针对性越好,满足社会和经济信息需求的能力越强,可以从侧面反映期刊的研究质量(陈晓玲,2005)。

经统计,2005 2008年被引用1次以上的4种期刊论文受资助情况(见表2),结果显示:《中国乳品工业》发表受资助论文总数最多,95篇;其受省(市)项目基金资助的论文也最多,45篇,占受资助论文比例47.37%,主要源于北京、上海、陕西、江苏等省市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中国乳品工业》受国家级项目和教育部支持项目的论文也远远高于其他期刊;《乳业科学与技术》发表受资助论文共计45篇,仅次于《中国乳品工业》,国家科技项目中主要得到“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中国乳业》只有1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乳品与人类》没有受资助的论文。

在统计过程中也存在1篇论文同时得到多个项目资助的情况。

在分析中发现,受资助论文发表数量的多少同期刊的被引用次数、影响因子、期刊质量有一定的关系。

二、乳业研究论文期刊作者分析(一)作者的合作度分析随着乳业问题研究范围扩展、问题深入、知识领域扩大等,单一作者的知识已经很难解决现实中日趋复杂的问题,学科之间的合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合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科的发展水平。

通过对5种期刊引用1次以上文章的作者统计发现,《乳品与人类》1位作者的论文数量所占比例最高,达到70%;《中国乳品工业》1位作者的论文数量所占比例最低,为6.8%,可能因为1位作者独自完成1项研究、试验、数据处理以及写作或者探寻新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困难,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在学科知识方面进行融合和碰撞。

在统计5种期刊中,论文合著率最高的是《中国乳品工业》,365篇文献中有340篇是合作发表,合著率为93.15%,合作度3.35,说明发表于该期刊的学者更偏好合作,但也不排除挂名现象;《中国奶牛》和《乳业科学与技术》的合著率也占有很高比例,分别为75.85%,79.27%,合作度分别为3.2,2.87。

总体情况看,5种期刊的论文合作度比较高。

(二)作者发又数量分析在统计作者发文数量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论文是多个作者合著,所以本文分发文数量、第一作者及被引总频次3种情况分别进行统计。

由于《乳品与人类》作者发文数量数据比较分散,无法确定核心作者,所以在统计表中忽略。

根据洛特卡和普赖斯对科学家的生产率和活动规律的研究(崔旺来,1999),N=0.749(nMax)1/2其中:N为核心作者发表论文篇数;nMax为统计时间内作者发表论文的最大篇数。

当作者发表论文的篇数≥N时,该作者为期刊的核心作者(陈晓玲,2005)。

对本文而言,N≥2.3为期刊的核心作者。

表4中列出发文数量排名前5位的作者,均为各期刊的核心作者。

从发文数量看,王加启的发文数量最多,张和平次之;以第一作者身份发文所占总体比例较低,部分学者甚至没有第一作者发文;4种期刊对比后发现《中国乳业》在第一作者发文方面所占比例略高。

从发文作者单位可见,这些作者分布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这些科研机构研究实力较强,具有一定的人才优势,也是我国乳业研究的核心产出机构。

三、乳业研究论文的引文统计分析(一)被引论文分布期刊论文被引用的多少,是其学术水平和期刊质最的极好测度标准。

一种专业期刊所载论文被引用的篇数越多,被引篇次越高,表明该期刊在本学科领域的信息交流中起着一种相对重要的作用(王惠翔,2004)。

一个作者的研究论文或专著被引用次数,成为评价其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依据。

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对杰出科学家进行客观评价的观点,作者的被引频次与其学术成就成正比(林良夫、金佩华,2001)。

在表5中我们发现,被引用1次的文章所占比例最高,其中《乳品与人类》所占比例最高为85%,其次足《中国乳业》占62.84%,《中国奶牛》占57.28%,《乳业科学与技术》占43.36%,《中国乳品工业》占35.34%;单篇论文被引用10次以上所占比例不大,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是乌日娜等于2005年6月发表在《中国乳品工业》的“酸马奶中乳杆菌Lb.casei.zhang和ZL12.1的16srDNA基因序列及聚类分析”,累计被引用41次;各类期刊杂志中平均引用率最高是《中国乳品工业》,平均引用率为3.19%《乳品与人类》平均引用率最低,为1.2%。

通过对各期刊统计影响因子和平均引用次数分析,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的论文引用率也较高。

虽然《中国乳业》和《中国奶牛》在载文数量上具有很大优势,但其论文引用率不高,期刊影响因子也不高。

(二)作者数量和论文引用率关系Leimu等研究发现,论文引用率会随着论文长度、作者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作者的知名度也会对引用率产生影响,当作者少于4人时,以“大人物”(知名学者)为共同作者的论文可以更多地被引用(肖红,2009)。

通过表3我们得知,各期刊合著论文所占比例较高,说明多位作者合著可以提高论文的认知度,也可能获得较多的引用次数。

本文将作者数量和年均引用次数相联系,来验证Leimu等人的观点是否在乳业专刊中适用。

从图1中可以看出,作者数量同年均引用次数呈现不同变化趋势,《中国乳业》和《中国乳品工业》作者数量和年均引用次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中国奶牛》和《乳业科学与技术》则有一定的波动,即一定数量的合著作者拥有最大的年均引用次数,《中国奶牛》作者数量为2-6位时同年均引用次数呈现u型特征,2位和6位作者合著论文的年均引用次数较高;《乳业科学与技术》是2-4位作者合著论文年均引用次数较高,超过4位作者后年均引用次数趋于下降。

总体而言,论文合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论文的质量和被引用率。

作者数量越多,年均引用次数越高,这一规律在某些期刊中得以证实,但是并不具有普遍性,现实统计中也不能证实这一现象。

《中国乳品工业》和《中国奶牛》发表受资助论文数量较多,对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年均引用次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一)乳业类专业期刊《中国乳业》、《中国奶牛》等发文数量较多,期刊本身被引用率和影响因子不高,论文内容主要集中在奶牛的养殖、保健及乳品加工方面,其中乳业发展要闻和信息在期刊中占有很大的篇幅和比重,而这部分内容的引用率较低,使得期刊论文总体被引率受到影响。

(二)受省(市)项目基金资助的论文最多,期刊发表受资助论文数量的多少同期刊的被引用次数、影响因子、期刊质量有一定正相关系。

(三)在统计5种期刊中,《中国乳品工业》合著论文合著率和合作度最高,分别为93.15%,3.35,作者总数也最多1222人。

王加启、张和平等各期刊的核心作者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四)各期刊影响因子和平均引用次数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的论文引用率也较高。

虽然《中国乳业》和《中国奶牛》在载文数量上具有很大优势,但其论文引用率并不高,期刊影响因子也较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