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北民歌摘要: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口头传唱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千百年来,在中国河北省产生、流传着数以万计的民歌,它与历史紧密相伴,生动记录了河北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斗争。
河北省民歌大致可分为五种风格,以地理位置划为:冀中平原区、西部太行山区、冀东唐山及冀东北承德的部分地区、北部张家口地区、冀南地区。
这些地区的民歌在音调、体裁、风格、演唱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冀中平原的河北民歌乡土气息最为浓郁。
关键词:民歌河北民歌小调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民歌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的歌。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多媒体发展的今天,在世界各个角落,都会有民歌的身影。
因为民歌是劳动者在劳作或休息时哼唱出来的,那时的文字和曲谱还没有形成,它主要是口口相授进行传播,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曲谱都是由某某地区的某某整理或搜集而成的。
在古代,不同民族的人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歌曲,但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歌,却多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用传统木吉他伴奏,歌唱的方式非常自然,在技巧上也不加任何修饰,歌曲大多都是表达人们纯朴生活感受的歌曲。
古代的民歌,如今已经不可能再听到当时实际的音响了,能见到的也只有它的歌词。
这些歌词能保留至今还要感谢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才使得我们今天可以部分还原民歌的“样貌”。
这些歌词来自古代的文学著作,例如,中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诗经》,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流传于北方的民歌,还有后来在长江流域出现的民歌集——《楚辞》,看到那些简单却很生活的诗句,我们不禁联想如果能演唱出来那是何等的美好。
让我们在歌声中去细细品味当时人们劳作和生活的场景。
遗憾的是,当时曲谱还没有形成,民歌又是大家长期口头传唱而流传和发展的,所以现在我们只能凭想象凭感觉去体会。
也有不少作曲家为《诗经》填曲,但不管怎样还是不能真正还原其面貌。
早期的民歌就是民间歌曲,是广大民众为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感情,由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这些经典的歌曲的曲谱,写的都是某某整理或是某某地区的,并不像现在的作品是个人创作的。
下面主要谈谈河北的民歌,河北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北有燕山山脉和坝上草原,中南部为广袤的华北平原。
千百年来,刚柔并济的燕赵人像北方的老槐树一样,习惯与艰苦生活,并产生和流传着数以万计的民歌。
多山是河北地区的基本地理特征,按地理位置可以划分为:冀中平原地区、西部太行山地区、冀东唐山及冀东北承德的部分地区,还有北部张家口地区和冀南地区。
这五种地区民歌风格虽然在音调、体裁、风格和演唱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民歌的题材却都是大量的小调。
小调的曲风爽快、明朗,节奏宽疏多于密集,腔与字之间比较平衡。
演唱的时候歌速较快,与民众的快言快语有关。
一河北民歌的内容在传统民歌中,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描写自然景物的、记录民间各地的风俗习惯,还有歌颂欢庆节日的以及表达男女爱情及家庭琐事的,更有比较长的民歌是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的……但也有相当多的民歌反映的却是封建社会中农民和地主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的。
在封建社会,劳动人们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地位低下、生活困苦,面对地主的剥削又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抗衡,他们只能通过民歌把满腔的痛苦和愤怒倾吐其中。
例如,当时产生的《逃荒》、《跑关东》、《穷人泪》、《窑工十二月叹》、《回关南》、《万年愁》等,反映得都是农民真实的悲惨生活。
不过当时的民歌也不都是这些反映斗争的内容,也有赞美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在民歌从中可以感受到农民的朴实、真挚,感受到他们纯洁的爱情生活以及他们渴望自由、渴望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
例如:《五哥放羊》、《四辈和玉妹》、《茉莉花》、《绣荷包》等,这类民歌旋律非常优美,且感人至深。
还有一些革命歌曲,是反映当时人民不断进行斗争的风貌。
例如,反映当时义和团斗争的民歌:《红灯照》、《趁早加入义和团》、《打洋鬼子》、《只要齐心就好办》等。
到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河北人民又创作出了很多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优秀民歌,如以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去当兵》、《反扫荡》、《埋地雷》、《打保运船》、《盘查通行证》等民歌,这些民歌激扬了人们的斗志、鼓舞了战士们的气势,有力地配合了打击日寇的斗争。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压在劳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埋葬了蒋家王朝,劳动人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并获得了自由。
于是,他们发自内心地唱出了《共产党恩如山》、《朵朵葵花向太阳》、《老百姓拥护毛泽东》的颂歌,表达了劳动人们对党和毛泽东同志的爱戴。
建国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我们河北人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充满了热情,精神也无比振奋,涌现出了大批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民歌,例如:《学习雷锋》、《光荣榜》、《唱唱咱公社好光景》、《贫下中农革命扛大旗》、《农业战线添人才》、《周总理来到隆尧县》、《总任务传万家》、《歌唱新宪法》等民歌,以奋发向上、乐观豪迈、明朗健康的格调,生动地反映出河北人民对党、对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比热爱,展现了河北人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战斗风貌。
二河北民歌的题材河北民歌在体裁上主要分为小调、山歌和劳动号子三类。
还有一些少量的儿歌以及涉及到宗教和婚丧仪式的歌曲。
小调,又称小曲,通常指在民间流传较广、形式较规整、结构短小、表现手法多样、曲折细腻的民歌。
在河北小调是流传最广、数量最多的民歌。
在题材方面,小调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是小调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的原因。
河北省小调民歌以五声的、宫最多,商、羽居次,角调式少见。
它的分布情况,宫调式遍及全省各地;商调式以张家口、承德土区为多;唐山地区除、宫调式外,羽调式也较多;惟角调式既少,且无固定地区。
大部分的小调,经过民间职业艺人的传唱、加工,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例如,河北省的代表作《送哥哥进城》、《茉莉花》、《放风筝》以及永年小曲《四辈和玉妹》等,在著名艺人周树堂和曹玉俭老师的演唱下流传甚广。
这些小调经过长期传唱,千百次精雕细刻,它们的旋律多了很多装饰,一字多间,拖腔、衬腔也较多,曲调优美、华丽、精致、细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还有晋县盲人艺人苑振发演唱的《反对花》、景县冯景祥等人演唱的《大逛灯》等一类小调,曲调欢快活泼、节奏轻快明朗,这些也是经过艺人们的反复加工修改,在演唱上作了极其细致的艺术处理,特别是《反对花》,演唱者把十二段歌词分成小组,用三种速度演唱,从中速到稍快,再到小快板,形成高潮,加上富有特色的衬词串插,气氛非常热烈、红火。
1964年,河北省民歌演出队曾到在北京、天津演出,这首民歌在演出以后大受好评,被人们称为是具有中国劳动人民乐观向上性格的优秀民歌。
还有一首不得不提的就是全国流行的河北民歌《小白菜》,“小白菜调”是一种在我国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儿歌,它的唱词内容专一,歌曲唱的是一位幼童遭后娘虐待时的悲伤心情。
还有一首晋县的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歌曲以民间的传说故事为题材。
曲调上与全国其它地方的“孟姜女哭长城”的骨干音相似,但是由于民间艺人在演出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工、修改,旋律上巧妙地运用了加花的变奏手法,使其变得非常华丽流畅,优美动听,成为河北省一支独具艺术特色的小曲。
盲人艺人苑振发在回忆早些年间演出时的情景时说道,当年他走街串巷演唱小曲时,所到之处,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老百姓们每次必点的曲子就是《孟姜女哭长城》,这一唱就是几十年,可见这是一首多么深入人心、脍炙人口的歌啊。
山歌在河北有“爬山调”、“烂席片”之称,主要分布于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
结构多为上下句体,、商五声调式较普遍。
如平山山歌《你走那个山梁我走沟》,就是两句体,四小节一句,五声宫调式。
小调的曲式结构可比山歌要复杂的多,样式也很多。
有二句段的《参加八路军》,三句段的《上工路上把家常拉》,四句段的《好八路》,五句段的《生产乐》,还有比较复杂的二段体结构的《光荣榜》、《茉莉花》、《叫五更》和多段体结构的《王婆骂鸡》等多种曲式。
地理与方言的差异,使河北地区的民歌表现为三角形的四个音乐色彩区,即冀东区、冀西北区、冀南区、冀中区。
这种差异不仅在民歌中反映鲜明,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戏曲、说唱、器乐等民间音乐形式。
活跃于河北乡村的古乐也值得一提,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影响,“古乐”的保存和发展面临的是举步维艰,处于濒危状态。
目前,在河北能够比较完整保留下来古乐有四种,它们分别是:巨鹿道教音乐班打醮科仪音乐、廊坊市固安县屈家营音乐会、邢台市广宗的太平道乐以及军卢村义和团音乐。
这四种古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虽然是以宗教音乐的名义存在却完全体现着民族文化传统,它们均可称之为僧、儒、道三家并用的庄重典雅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出来的精神也是维护中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都说越是民族的才越能走向世界,越具地方特色的才越有可能赢得举国青睐。
《诗经》的作者也是周代的普通民众。
相传周王室有着委派专人(称之为“行人”或“遒人”),在各地搜集民间诗歌的“采诗”制度。
民歌得以保存并传留下来是在春秋时期,那时候文人把收集和采录来的诗歌,经过编辑和加工处理,最后通过文字典籍的方式编集而成。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是十分精通音律的,孔子在听到《韶》乐时,曾感叹到“三月不知肉味”。
《史记》上也有记载,孔子是“删定”《诗经》的重要传承编订人之一。
又如,秦汉时期的“乐府”设置,对于当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与保存,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也是很巨大的。
“乐府”本来是古代的音乐官署,专门负责礼仪音乐,这些音乐是在重要政务活动中演出的,它的另一个作用是民间诗歌及其乐曲的采集和保存。
秦时就有了“乐府”之名,在秦朝和西汉惠帝时也都设有“乐府令”,论起规模来还要数汉武帝时的乐府最为庞大,影响至深,以至于通过这种机构的名称演化为文学体裁的称谓。
到后来,一提到“乐府”,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种诗歌的形式——“乐府诗”。
到了清代,像专门负责宫廷娱乐的“升平署”(乾隆时称“南府”,道光七年改称此名)也是在客观上保存了不少戏曲、曲艺和杂技艺术遗产的重要官方机构。
这些机构内保存的大量剧本和演出时用来放服装和道具的戏箱,还有很多用手绘制的戏曲人物扮相图包括脸谱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戏曲文化遗产。
还有在这些机构里藏了大量清代曲艺八角鼓的唱词(岔曲)等。
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无论古代的官府开设“采诗”制度,还是设置“乐府”机构,或者设立“升平署”,它们的主要目的虽然都是为了“观风俗,察民情”,为了“宴飨娱乐,歌舞升平”,但是这些都属政权建设调查研究的范畴,并且还吸收利用作为自身享乐的工具,但从将采来之诗,编订保存,取舍诠释,用来进行“教化”的做法,或者在娱乐享受的同时,积累存留大量艺术文化资料的实际来看,其在客观上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对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扬,无疑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产生着非常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