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教材

方剂学教材

第一单元总论细目一:方剂与治法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二、常用治法1.汗法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2.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邪愈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和法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3.下法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软坚散结使体内气、血、痰、水、食、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实结缓消渐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5.吐法极易损伤胃气,所以非实邪壅塞且病势急剧者不宜使用。

体虚、新产和孕妇,即使有实邪壅塞,亦须慎用。

6.清法适用于火热或热毒在里所致的各种病证。

7.温法通过温里、祛寒、回阳等治疗各种寒证的方法。

8.补法补法一般是在气、血、阴、阳不足且无邪实的情况下使用的,以免闭门留寇,但扶正又可祛邪。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一般结构,大体分为君、臣、佐、使四个部分。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注:每一方中必须有君药。

君药的药味较少,其用量相应要大。

2.臣药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病或主证的治疗作用的药物。

(2)针对主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或针对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病重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用的与君药性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用以引领方中诸药至病所或特定部位的药物。

(2)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的药物。

二、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指通过调整方剂的组成药物,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习称“随证加减”。

运用前提:主证不变,君药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中的次要药物(只是臣、佐、使药的适当调整)。

2.药量增减的变化指通过调整方剂中药物的用量,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

运用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药物的用量。

如果药量的增减并不改变原方配伍的主从关系,方剂治疗作用强弱改变;如果药量的增减改变了原方配伍的主从关系,该方的功用和主治改变。

3.剂型更换的变化指通过更换方剂的剂型,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

运用前提:原则上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变化方法:改变方剂的剂型。

细目三:常用剂型及其特点一、汤剂汤剂的特点:吸收快,发挥药效迅速,加减变化灵活,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每一个病人和各种病证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二、散剂散剂的特点:吸收较快,且制作简便,节约药材,不易变质,便于使用和携带。

散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三、丸剂丸剂的特点: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

丸剂大多适用于慢性病证。

此外,某些用于急救的方剂,由于方中含有芳香性药物,不宜加热煎煮,亦可制作丸剂使用,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还有某些方剂,由于方中某些药物不宜加热煎煮,或由于方药峻猛有毒,为了使其较为缓慢地发挥药效,亦可制作丸剂使用,是为峻剂缓制,如舟车丸等。

常用的丸剂有:水丸、蜜丸、糊丸、浓缩丸等。

四、膏剂1.内服膏剂又分煎膏剂、流浸膏剂和浸膏剂。

2.外用膏剂分软膏剂和硬膏剂;外用膏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与外科,有的对皮肤起保护作用,有的起局部治疗作用,有的透过皮肤或黏膜起全身性治疗作用。

五、丹剂丹剂的特点是用量小,疗效确切。

但毒性较强,一般只能外用,不宜内服。

六、酒剂多用于身体虚弱、风湿痹痛、外伤瘀痛等病证,但酒性辛温行散,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酒剂。

第二单元解表剂细目一:概述1.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

2.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药物】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除营分之涩,合而为发汗峻剂,开表逐邪,散风寒而除身疼。

杏仁与麻黄相配,宣降并用,以增强解郁平喘之功为佐。

炙甘草既调麻、杏之宣降,又缓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为使。

【化裁运用】1.麻黄加术汤:素体多湿,又感风寒,症见身体烦疼、恶寒无汗者,加白术,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2.大青龙汤:若风寒束表,里有郁热,症见恶寒发热、身疼痛、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者,倍麻黄,加石膏及生姜、大枣,以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3.三拗汤:若风寒伤肺,鼻塞声重,咳嗽胸闷者,去桂枝,加生姜,以宣散肺中风寒。

4.华盖散:素体痰多者,再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桂枝汤(《伤寒论》)【组成药物】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配伍意义】病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扶营弱,合则调和营卫。

姜、枣同用,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

炙甘草益气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益营,兼调和诸药为使。

服法:温服、温覆。

【化裁运用】1.桂枝加葛根汤:若外感风寒,项背强而不舒,反汗出恶风者,是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于濡养,可酌减桂、芍用量,加葛根,以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或风寒在表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下气平喘。

3.桂枝加桂汤:若表证发汗太过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可加大桂枝用量,以温通心阳,降逆平冲。

4.桂枝加芍药汤:若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症见腹满时痛者,则当倍用芍药,以调和气血,缓急止痛。

九味羌活汤(录白《此事难知》)【组成药物】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舌苔白,脉浮。

【配伍意义】黄芩清气,生地凉血,既除兼证之热,又制诸药之燥,共为佐。

分经论治:羌活—太阳、防风—太阴、白芷—阳明、细辛—少阴、川芎—厥阴、黄芩—少阳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药物】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证候】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敛阴益营。

温化寒饮的固定配伍:姜辛五味法【化裁运用】小青龙加石膏汤:若外邪与内饮相搏,兼有郁热,症见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酌加石膏,以清邪热祈除烦躁。

止嗽散(《医学心悟》)【组成药物】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功用】宣肺利气,疏风止咳。

【主治证候】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外感风寒经服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亦颇适宜。

辛温解表剂证候辨识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脉浮□ 无汗而喘(表实)--- 麻黄汤□ 头痛恶风汗出(表虚)--- 桂枝汤□ 肢体酸痛、口微渴(兼湿、兼里热)---九味羌活汤□ 痰多而稀,或兼水肿(兼水饮)--- 小青龙汤□ 胸脘痞闷(兼气滞)--- 香苏散□ 咳嗽咽痒(风邪为主)--- 止嗽散细目三:辛凉解表银翘散(《温病条辨》)【组成药物】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鲜苇根【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证候】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配伍意义】荆芥穗、淡豆豉辛温发散,以助逐邪解表之功共为臣。

属“去性存用”之法,也称“制性取用”。

本方重在透表。

桑菊饮(《温病条辨》)【组成药物】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桔梗生甘草苇根【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证候】风温初起。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身热汗出,喘咳气急,口渴,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数。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组成药物】柴胡葛根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甘草黄芩石膏【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证候】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升麻葛根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证候】麻疹初起。

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辛凉解表剂证候辨识风热壅肺、风寒化热: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脉浮※但咳,身热不甚--- 桑菊饮※无汗或有汗不畅,咽痛--- 银翘散※发热重,喘咳,苔薄黄,脉滑数--- 麻杏甘石汤※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目疼鼻干,眼眶痛--- 柴葛解肌汤※麻疹初起,疹发不出,目赤流泪---升麻葛根汤细目四:扶正解表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药物】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桔梗茯苓人参甘草(生姜薄荷)【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证候】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重取无力。

【配伍意义】正气素虚.复感风寒湿邪。

人参,既扶正以助祛邪,又使祛邪不伤正。

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人参紫苏叶干葛橘红半夏前胡茯苓桔梗枳壳木香甘草【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证候】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证候】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发热,恶寒甚剧,神疲欲寐,脉沉微。

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药物】生葳蕤生葱白淡豆豉苏薄荷桔梗东白薇炙甘草大枣【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证候】阴虚外感证。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

舌红,脉数。

虚人外感证候辨识虚人外感:恶寒,发热※憎寒壮热,脉浮而重取无力--- 败毒散※咳痰,倦怠无力,舌苔白,脉弱--- 参苏饮※身热,微恶风寒,心烦,舌红,脉数---加减葳蕤汤※恶寒甚,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麻黄细辛附子汤第三单元泻下剂细目一:概述细目二: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药物】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功用】峻下热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