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知识要点世纪下半期,兴起于美国、德国,并很快扩散到西方各国。
特点: 电力的广泛应用并取代蒸汽成为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要能源,人类从“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
标志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2)电力的广泛使用 电、电灯以及其他电器的发明的和使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成为人类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电力的使用使人类进入钢铁时代。
2. 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1)卡尔·本茨 德国最著名的工程师之一。
1885年,成功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被称为“汽车之父”。
影响 汽车的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人类在交通运输领域开始进入“汽车时代”。
(2)莱特兄弟 美国发明家,1903年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架现代意义上的飞机。
影响:飞机的发明给人类插上了非凡的翅膀,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3.爱迪生 (1)爱迪生 美国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发明家,他一生共有2000多项发明,其中包括电灯、留声机等,被称为“发明大王”。
(2)电器的广泛使用 从20世纪开始,电成为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洗衣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相继进入家庭,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答: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面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我国应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注重提高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也应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人类有利有弊,请简要说明。
答:工业革命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也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之父”“自然科学的奠基人”。
他在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系统阐述了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起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牛顿力学。
(2)达尔文及其主要成就 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
1859年,发表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以自然选择的理论解释生物的进化,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完整地确立了生物进化学说。
(3)爱因斯坦及其主要成就 爱因斯坦是是近代科学技术的终结者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创者,被誉为“现代物理学泰斗”。
他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
影响:为原子弹的研制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启蒙运动 ①背景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虽然迅速发展,自然科学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依然受到封建君主专制严重的阻碍。
壮大的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思想武器摧毁封建制度。
②核心 理性主义。
③影响 启蒙运动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开启了民智,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2)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把教士称为“文明恶棍”,骂教皇是“两足禽兽”。
提倡自由平等,开明君主制证的君主立宪制。
答:先进的思想解放引领社会的进步。
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或变革需要有长期而深刻的思想理论准备。
(认识)在改革开放的的新时期,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解放思想,提升综合国力。
新经济政策 年11月7日(俄历10月)。
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起义者攻克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结果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性质 无产阶级革命。
(5)历史意义 1、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世界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 3、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后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苏联国情。
和平建设时期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2)实施 1921年3月列宁从俄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
(3)内容 1.农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
3.商业:实行自由贸易,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特点 社会主义与市场直接联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巩固政权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有益借鉴。
(6)评价 把社会主义建设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这是列宁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斯大林时期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严重弊端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经济上: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严重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所有决策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于斯大林个人手中,民主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作风盛行。
(3)启示:一个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应该从自身国情出发,制定适合自己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
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等。
年经济危机 年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引起资本主义各国政局动荡。
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国、意大利、日本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年(3)核心和基础 实施《国家产业复兴法》。
作用: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
(4)特点 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5)作用 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并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改革推动社会发展,我国应不断改革创新,适时调整政策(2)我国应重视和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年9月1日,德军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
英法于9月3日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德国突袭苏联(扩大) 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然的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3)日本偷袭珍珠港(最大)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等国对日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①时间 :1942年1月1日。
②签署国: 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
③作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并为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雅尔塔会议①背景:为了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
②主要内容: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结束欧战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
③作用: 雅尔塔会议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战时资本积累;b 、政府有效的财政政策以及对外投资增加,跨国公司飞速发展;c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特点(及表现)①经济发展速度处于西方发达国家前列。
②三次科技革命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并成为支柱产业。
③外向型经济,跨国公司飞速发展,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给我国带来哪些启示? 答:(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要科教兴国发展高新产业。
(2)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3)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及时调整经济改革。
的安全,并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大的作用,走向联合。
196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建立欧洲共同体。
(2)欧盟 1993年欧共体12国正式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
欧盟是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也向政治一体化迈进,是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组织。
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
(3)特点1、规模不断扩大;2、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扩展。
(4)作用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事务上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40年代末,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50年代,经济进一步发展。
7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
政治上:80、90年代以来,谋求“政治大国”,寻求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2)原因①美国的扶持。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进③日本大量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结合本国特点进行改造提高。
④坚持“教育先行”战略,重视人才培养。
⑤政府实行“贸易立国”的政策,并在政策上注意保持政策的一惯性和连续性。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答:(1)要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国际间经济合作与交流。
(2)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先进技术,坚持自主创新。
(3)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原因:战后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3)具体表现A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①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了“遏制共产主义”。
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B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在经济方面援助西欧,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
(实质是美国以经济援助达到政治控制西欧的目的)。
C 、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美国牵头成立北大西洋组织,形成西方集团集体防御体系,以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于1955年与东欧各国组成了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交通与交往手段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表现 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
(3)两面性 积极:1、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2、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推广3、有利于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消极: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由发达国家制定,对发展中国家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4)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5)制约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战争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和恐怖主义等。
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答:(1)抓住机遇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