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50年代初期使用的进口飞机
晓 东
1949年,随着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国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人民解放军缴获了大量航空器材。中共中央于1月8日提出:“1949年及1950
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并于同年3月组建了军委航空局。
为迅速改变人民解放军单一军种的状况,以适应当时形势和任务的需要,1949
年7月27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赴苏联谈判购买飞机以及请苏联帮助训练空军
人员等事宜。苏方均同意,首批计划进口各型飞机434架。1949年10月15日,
中国购买的第一批20架苏制飞机从满州里进口,至当年底共接收了185架;到
1950年底进口总数达340架。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建
立后,苏制飞机取代了缴获的日、美、英制飞机,成为主要装备。1950年6月
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不到一年,人民空军建军也不到一年。
为适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需要,中国加快了进口苏联武器装备的速度。1950
年8月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提出除1950年已订的飞机外,再增购各型飞机2477
架。1950年10月~1951年,中国有偿接收了来华协助防空的12个苏军航空兵师的飞机,还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2种轻型飞机,由此构成了人民空军在50年
代初期的主要装备。这些飞机有以下25种型号。
雅克-18(Yak-18)初级教练机雅克-11(Yak-11)中级教练机乌雅克-17(Yak-17UTI)喷气式歼击教练机乌特伯-2(UTB-2) 活塞式轰炸教练机PLAAF 01-05
乌拉-7(La-7UTI)活塞式歼击教练机拉-9(La-9)活塞式歼击机乌拉-9(La-9UTI)活塞式歼击教练机拉-11(La-11)活塞式歼击机伊尔-10(Il-10)活塞式强击机PLAAF 06-10
乌伊尔-10(UIl-10)活塞式强击教练机图-2(Tu-2)活塞式轰炸机乌图-2(Tu-2U)活塞式轰炸教练机米格-9(MiG-9)喷气式歼击机米格-15(MiG-15)喷气式歼击机PLAAF 11-15
乌米格-15(MiG-15UTI)喷气式歼击教练机米格-15比斯(MiG-15bis)喷气式歼击机里-2(Li-2)活塞式运输机伊尔-12(Il-12)活塞式运输机雅克-12(Yak-12)活塞式轻型通信机PLAAF 16-20
波-2(Po-2)活塞式初级教练机和轻型多用途飞机伊尔-28(Il-28)喷气式轰炸机乌伊尔-28(Il-28U)喷气式轰炸教练机图-4(Tu-4)活塞式用型轰炸机苏格尔(LET M1D SOKOL)活塞式轻型通信机PLAAF 21-25
爱诺-45(AERO-45)活塞式轻型飞机 拉-9(La-9)活塞式歼击机 是我国从苏进口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歼击机,
曾用代号“5号机”。
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前,苏联拉
沃契金设计局继续对拉-7进行改进,
1944年开始设计最后一代单座活塞式歼击机拉-9。拉-9的原型机(设计局内代号为“拉-130”)于1946年6月
16日首飞,1946年11月投入批生产,1947年开始装备部队。拉-9基本保持了拉-7的气动布局和外形特点,主要改进是采用了全金属结构、层流翼形,武器
装备为4门NR-23型23毫米机炮。拉-9属40年代末期性能较先进的活塞式歼
击机,由于当时喷气歼击机已开始装备部队,所以拉-9仅生产了约1000架,于
1953
年停产。 中国航空博物馆内之拉-9 1950年1月,中国从苏联进口拉-9活塞式歼击机
129架,首先用于歼击机航校的飞行训练。1950年7月19
日,苏联政府同意将拉-9飞机及其
发动机的制造权转让给中国。1950年8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驱逐机
大队装备了13架拉-9歼击机,用于担负北京的防空作战任务。1950年10月1
日。9架拉-9飞机首次参加了国庆阅兵,1959年最后5
架退役。
拉-9的主要性能数据:机长8.63米,翼展9.8米.机翼面积17.72平方米。
空重2638公斤,载油量595公斤,正常起飞重量3676公斤。最大平飞速度659
公里/小时(高度6250米),实用升限10800米,最大航程1735公里,起飞滑
跑距离345米,着陆滑跑距离490米。动力为1台Ash-82FN气冷双排星形14缸
活塞发动机,起飞功率1850马力。
拉-11(La-11)活塞式歼击机 我国从苏进口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歼击机,
曾用代号“7号机”。
苏联拉沃契金设计局在拉-9投
入批生产后,又在
其基础上改型研制
单座活塞式护航歼击机拉-11,主要
用于为轰炸机护航。拉-11的原型机于1947年5月首飞。拉-11与拉-9的外
形和机体结构都基本相同,主要改进是增大了机内燃油储量,武器装备为3门
NR-23型23毫米机炮。拉-11是40年代末期飞行性能较先进的活塞式歼击机,但由于当时喷气歼击机已开始装备部队,所以仅投人小批量生产(包括约50架
乌拉-11双座歼击教练机),部分改作侦察机使用,1953
年停产。 1950年,中国开始从苏联进口拉-11飞机。1950年
10月13日,驻中国上海帮助防空的苏
联空军部队向解放军空军第4混成旅
移交了39架拉-11。1950~1953年间共进口该机163架。1951年10月1日,18
架拉-11首次参加了国庆阅兵。1951年11月2日,志愿军空军4架拉-11对椴
岛、小和岛、大和岛进行了照相侦察。1951年11月6日、29日,志愿军空军的
拉-11两次掩护轰炸机部队轰炸大和岛,并击落了美国空军的F-86喷气战斗机。
随后该机在志愿军空军第一个夜航部队用于夜间防空作战。1954年9月~ 1955
年1月,该机在解放浙江沿海岛屿作战中担负照相侦察和掩护轰炸机任务。1966
年最后18
架退役。 中国航空博物馆内之拉-11
拉-11的主要性能数据:机长8.63米,翼展9.8米,机翼面积 17.72平方米。
空重2770公斤,载油量880公斤,正常起飞重量3996公斤。最大平飞速度674
公里/小时(高度6200米),实用升限10250米,爬升到5000米所需时间为5
分,最大航程255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345米,着陆滑跑距离505米。动力装
置为1台Ash-82FN气冷双排星形14缸活塞发动机,配三叶变距螺旋桨,起飞功
率1850马力。
9. 伊尔-10(Il-10)活塞式强击机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双座强击机,1955年10月之前称为冲击机,曾用代号“8号机”。
伊柳申设计局于1939年研制了伊
尔-2活塞式双座
强击机,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共生产了36163架,是
苏军装备使用最多
的作战飞机。该机装有坚固的装用和火力强大的武器,主要用于攻击敌坦克和地面部队。1943年,伊柳申设计局在伊尔-2基础上改型研制了双座强击机伊尔-
10,1944年4月首飞,8月投入批生产。伊尔-10仍保持了伊尔-2的气动外形和几何尺寸上,但改为全金属结构,加强了装甲,换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提高了飞行速度。伊尔-10累计生产了4966
架。 1950年,我国开始进口飞机。1950年10月13日,驻上海帮助中国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向解放军空军第4混成旅的冲击第13团移交了25架。1951年10
月1日,36架伊尔-10首次参加了国庆阅兵,到1952年共进口 274架,1954
年9月至 1955年1月,伊尔-10参加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作战。1972年最后
103架退役。
伊尔-10的主
要技术数据:机长
11.12米,翼展13.4米,机翼面积30平
方米。空重4650公
斤,载油量535公斤,正常起飞重量630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507公里/小时
(海平面),551公里/小时(高度2300米),实用升限7350米,爬升到3000
米所需时为5分钟,最大航程80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475米,着陆滑跑距离460
米。动力装置为1台AM-42液冷V型12缸活塞发动机,起飞功率2000马力。
机翼上固定的射击武器最初为2门23毫米机炮和2挻7.62毫米机枪,后改为2
门37毫米机炮加2挻7.62毫米机枪或4门23毫米机炮。我国进口的飞机为2门
23毫米机炮和2挻7.62毫米机枪。在射击员座位处有1挺12.7毫米活动机枪。载弹量利400~600公斤。60年代末期,因国内不生产AM-42发动机,器材供应
困难。曾试验换装发动机,配四叶变距螺旋桨。改装的飞机上加挂了4个57毫
米火箭发射器。 中国航空博物馆内之伊尔-10
图-2(Tu-2)活塞式轰炸机 是我国从苏联进口的首批飞机中的活塞式双发
俯冲轰炸机,曾用代号“10号机”。
30年代末,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
开始研制新型俯冲
轰炸机。首架原型机代号“58”,又
称103号机,于1941
年1月29日首飞。
第二架原型机代号“59”,又称103U,于1941年11月1日首飞。1942年还试
飞了进一步改进的原型机“60”(103V)和103VS。1942年,第一种批生产型图
-2S(代号“61”)投产。图-2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及战后苏联最好的活塞
式轰炸机之一,兼有前线轰炸机和强击机的功能,可进行俯冲和水平轰炸。机内
弹舱和挂架载荷较大,自卫武器较强,所采用的气冷星形发动机易损性低。图-
2批生产一直延续到1953年,并发展有多种改型。各型果计生产了2527
架。 1949年底,中国从苏联空中转场进口 23架图-2S
飞机,1950年1月
开始在轰炸机航校
用于飞行训练。
1950年7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航空部队第4混成旅的轰炸第12团首先装备了29架图-
2S。同年10月13日,驻上海帮助中国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向解放军空军第4混成旅移交了9架图-2S。1950年7月19日,苏联政府同意将图-2飞机及其发
动机的制造权转让给中国,到1952年共进口311架。1950年10月1月,19架图
-2飞机首次参加了国庆阅兵。1951年11月6日、29日,志愿军空军的图-2
飞机两次轰炸了大和岛,并在空中击落了美军的F-86战斗机。1955年初该机参
加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一江山岛的作战。引进伊尔-28喷气轰炸机后,部分图
-2转用作侦察机,每架飞机上配装AFA-IM相机和NAFA-6/50夜间相机各1部。
图-2飞机还曾加装截击瞄准雷达改型成图-2P,用于夜间低空截击作战。1982
年最后30
架退役。 中国航空博物馆内之图-2
图-2的主要技术数据:机长13.8米,翼展18.86米,机高4.85米,机翼面
积48.8平方米;空重8500公斤,载油量2016公斤,正常起飞重量1136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12680公斤,超载起飞重量13680公斤;最大速在547公里/小时
(高度5700米),巡航速度35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9500米,爬升到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