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能源使用状况
在当今,能源是每个人、每个组织乃至国家都必不可少的东西。
它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能量,同时也创造者财富。
能源有多种形式,不同的能源对环境的影响不同。
新能源可以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能源。
这些能源不是最近才发现的,但是在最近,才开始有国家努力去研发这些能源。
新能源具有清洁、无穷无尽、不排放气体等特点。
由于研发时间不长,技术还不够先进,使得成本高于现有的天然气、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而难以独立在市场上生存。
新能源只有在政府的帮助下,才能立于市场中。
风能利用风力,但各个地区的年均风力强度大小不一,政府则依据最佳方案在适合的地点建设风力发电厂。
风能的设备成本低,而且随着规模而扩大,成本还会再降低,这增加了风能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有利于风能的发展。
太阳能利用阳光。
太阳发射的阳光分布非常广泛,但能量密度低,不利于采集,这增加了太阳能设备的成本,降低了其市场竞争能力。
水能分布较广,但建设成本昂贵。
且大坝会影响水生物的回游繁殖等活动,导致一些生物的灭绝,也会使大坝上游处的泥沙堆积。
核能的能量密度极高,燃料的运输和储存都很方便,发电成本较其他能源稳定且低,几乎是最完美的能源。
但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电站事故使人们意识到,核能不容易控制,而且一旦失控,后果将极其严重,会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
这严重阻碍了核能的发展,使得一些国家在可以控制核电站之前,不得不停止核电站的建设。
化石燃料燃烧时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物、氮化物及很多气体有机物和烟尘。
这些气体打破气候原有的微妙平衡,破坏环境,形成如酸雨、光化学污染、温室效应等现象。
酸雨腐蚀分解大理石制品进行,破坏许多建筑与雕像,也腐蚀粮食、蔬菜的茎和根,使其腐烂或枯黄。
光化学污染导致人和动物的眼睛和粘膜受刺激、头痛、呼吸障碍、慢性呼吸道疾病恶化、儿童肺功能异常等疾病。
温室效应则影响更大,会使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许多岛国和沿海低海拔的国家面临被淹的危险,瘟疫流行,许多动物濒临灭绝。
石油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
它太过重要了,以至于它与政治也有着复杂的联系,无法再独立成为商品。
近代化学的进步,拉瓦锡的燃烧和氧化原理;道尔顿的原子论;19世纪中期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为石油化工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内燃机;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的产生和发展;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内燃机交通工具相继问世,石油成为重要的能源。
石油作为现代最重要最普遍使用的能源,对现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没有把石油等重要能源物资列入禁运范围,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气焰,世界面临法西斯侵略和战争威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建立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
为此美国采取了限制和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的措施。
日本为了夺取战略物资,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由于西亚海湾地区石油蕴藏丰富, 成为帝国主义长期
争夺和控制的焦点。
2003年美国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 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1960年西亚国家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佩克),同西方石油垄断资本家斗争。
70年代以后, 西亚产油国逐渐全部或大部分控制了本国的石油资源,一方面提高石油价格, 增加石油收益, 另一方面努力变革单一的经济结构, 发展石油化工和其它工业, 改善农业, 建立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 欧佩克以石油为武器对西方国家实行能源制裁, 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由于石油资源分布不匀, 导致西亚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矛盾不断, 从而引发了地区局势的动荡, 如两伊战争、海湾战争。
这些都体现了石油的重要性。
而石油的生产会有个顶峰,在这个顶峰过后,则会下降。
如今,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生产基本上都过了这个顶峰。
世界也主要靠欧佩克国家供应。
欧佩克是石油拥有量最多的组织,占全世界的77.2%。
拥有如此多的石油使美国也不敢触怒它,即使美国知道世界恐怖组织很可能与阿拉伯国家有关。
能源多种多样,各国家对能源的使用情况也是有所不同。
欧洲较早的认识到化石燃料的燃烧对地球环境有很大的坏处,于是在签定《京都议定书》后开始着手开发新能源,发布一系列规定如对新能源设备补贴,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现今以德国的新能源发展最快,甚至已经普及到家庭。
德国人利用风力发电,电力多时可卖给电力公司(德国法律规定电力公司必须买家庭的电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了新能源的发展)或生产氢气,生成的氢气可储存(以备风力不够用时再生产电力),也可卖给生产氢气的公司,风力不足时则可用燃料发电,这也弥补里风力的不稳定性。
用风力生产氢气降低了氢气的生成成本,也有助于燃料电池的发展。
由长尾理论可知:每户生产的氢气虽小,但乘以数量庞大的家庭,总量也就不小了。
美国,初时还是个能源出口国,其境内的石油生产地,每天产出大量的石油,足够国内消费。
多余的石油,则出口国外,援助其它石油进口国。
但随着国内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石油产出的减少,美国也不得不由石油出口国转变成石油进口大国。
1973年的石油禁运使西方国家开始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效能,破坏环境的速度也有所减缓。
然而禁运后,美国却又回到先前的态度:对新能源研究的资助减少,使新能源的研发几近停止,效能红利也被能源需求的增加所抵消。
而且由于美国的市场经济导向,各汽车公司也开始在生产那些效能较低的大型汽车。
即使美国知道越是推迟对新能源的研发,当石油的生产了峰值后,影响就会越大。
就如今这状况看来,当石油生产峰值过后,必将会引发美国的经济剧烈的动荡,继而影响到全球,这将比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混乱许多。
但即使如此,美国也不愿就这样放弃石油。
由石油而产生的石油运输通道、运输船、发电站、内燃机等许多设备,价值几十亿美元。
一旦美国放弃石油,也就意味着这几十亿美元的设备将报废。
而石油被放弃,又使得各汽车公司的原有内燃机及其技术作废,使其不得不花费一大笔财力来研发新的技术。
这是美国尤其是个石油公司、汽车公司所不愿看到的。
布什上任后,毁约《京都议定书》,甚至还暗中帮助能源公司诋毁环境保护组织。
这使得全球的环境保护措施都被延缓了,欧洲也不再等待美国的加入而自行履行《京都议定书》上的规定。
一些老的煤炭发电厂,因为他们建厂已有20年左右,而收回其成本还需10年,
所以想凭他们的“老资格”免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限制。
而结果就是在仅有的几年里,他们加大电力产量,燃烧更多的煤炭,排放更多的污染物。
中国是全世界石油消耗最多的国家(于2010年超过美国),6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
这使得中国很被动,且脆弱。
一旦石油过了峰值,中国的经济将非常的混乱。
中国是世界产煤大国也是用煤大国,60%左右的电力靠煤电支持,而且还依赖大量进口。
但用煤效率十分低下,从开采到使用,90%左右的煤都被浪费,能量的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严重污染了环境。
新能源整体用量非常少。
目前为止,水能发展相对最好,水电站有葛洲坝,小浪底,三峡等等。
但实践告诉了我们,水坝不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的环保了,反而有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的。
中国的水资源很丰富,云贵地区的水系非常多而且适合建造水电站,但政府还是放缓了水电工程的速度了。
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民企投资小水电的政策。
由于小水电站投资小、风险低、效益稳、运营成本比较低,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尤其是近年来,全国性缺电严重,民企投资小水电兴起。
2003年开始,特大水电投资项目也开始向民资开放。
2005年,根据国务院和水利部的“十一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我国将对民资投资小水电以及小水电发展给予更多优惠政策。
中国的风力发电前景很好,中国的西北非常适合建风力发电厂。
不过中国的风能技术非常不成熟,需要依赖进口。
西北地区电网也不发达,无法将电传输至东部。
目前中国人均一次能源的消费量不到美国的1/18,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与世界一次能源构成不同的是,中国以煤为主,煤占一次能源的比例为63.6%。
另一方面中国人均石油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人均煤炭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2。
总之,随着石油的减少,各国也愈来愈关注新能源的发展,为了石油耗尽时能有能源及时代替它,以削弱石油的耗尽对国家的影响。
如今化石燃料对气候的破坏,已注定今后的气温会大幅度增加。
参考文献:
1.《石油恐慌》,[美]Paul Roberts著,吴文忠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2.《石油中国》,钟飞腾林峰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3.《能源焦点与视点》,张位平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