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目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书

项目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书

项目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书1 水土保持综合调查1.1 自然条件项目区地质构造属川中褶带龙女寺半环状构造区。

区内包括有龙凤场向斜、中心镇背斜、钱塘镇向斜和大石桥背斜及合川向斜;它们以龙女寺背斜为核心,呈半环状的构造形迹。

项目区大地构造区域属四川中台坳,亦称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

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和遂宁组。

沙溪庙组面积最大,主要由紫红、棕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紫灰、黄灰、灰棕色中至细粒长石砂岩呈不等厚互层,泥岩中普遍含钙质结核,砂岩中大型斜层理发育。

遂宁组主要分布在峨眉小流域,岩性单一,以棕红色厚泥岩为主,剥蚀风化深,以保水保肥力差的红石骨子为主要成土方式,土壤粘、廋、干旱、缺有机质。

北部地貌为台地、中部地貌为高丘、南部地貌为丘陵。

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项目区水土流失严重,但从未进行过综合治理。

项目区地面坡度组成及耕地坡度组成情况见下表:表1-1项目区地面坡度组成表注:耕地坡度是指耕作面坡度。

项目区的气候,因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降水、日照、风力等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其特点是:冬暖夏热,春早秋短,无霜期长,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风小湿度大。

春有连阴雨,夏常有伏旱,秋多绵雨,冬少寒潮。

表1-4 项目区气象特征表气温: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7.8℃,一年之中1月最低,日均温度为7.2℃,8月最高,多年日平均温度为28.3℃。

历年极端温度,1961年1月17日最低为-3.7℃,1972年8月27日最高为41.4℃。

日照:项目区地处亚热带低纬度、日照资源本应丰富,但是,因受西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交汇影响,造成秋、冬、春三季天空云层多且低厚,雾日持续时间长。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89h。

降水:项目区降水季节性、地区性差异明显、夜间降雨多于白天。

液态水多,固态水(雪、冰雹)少。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28mm,其中1968年最高,为1428mm;1961年最低,为828mm。

6-8月为暴雨最多时期,最早暴雨5月即可出现,由于降雨不均,暴雨多,强度大,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旱洪灾害几乎年年都有。

项目区洪水由暴雨形成,历时一般为一天左右,洪水发生季节与暴雨相应。

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为109mm,3-6h最大降雨量为72mm;2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为135mm,3-6h 最大降雨量为86mm。

项目区属涪江、嘉陵江水系。

涪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253 kg/m3;输沙率为665 kg/s,最大为2930 kg/s;输沙量为2112万t/a,最大为9240万t/a;浸蚀模数为731.1t/km2,最大为3130t/km2。

嘉陵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39 kg/m3,最大为5.24 kg/m3;输沙率为5356kg/s,最大为11800 kg/s;输沙量为16910万t/a,最大为37400万t/a;浸蚀模数为1077.4t/km2,最大为2368t/km2。

1.2 自然资源项目区主要成土类型是灰棕紫色水稻土和灰棕紫泥土,只有峨眉小流域是红棕紫色水稻土和红棕紫泥土。

灰棕色紫色水稻土成土母质为上下沙溪庙组的紫色砂泥岩风化的坡积物或残积物。

土层深厚,矿质养分含量丰富,潜在肥力高,保肥供肥性好,是项目区水稻生产和水旱轮作的主要基地,自然植被为柏树、桉树、竹类、青杠、马尾松、马桑等。

灰棕紫泥土主要分布在各向斜轴部及两翼的丘陵坡地,光热资源丰富,是旱粮作物和多种经营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其成土母质为棕紫、灰棕紫泥岩、砂岩、砂质泥岩夹灰色砂岩,母质风化度不深,矿质养分丰富,先天肥力高,胶体品质好,保水保肥力强,宜种性广。

自然植被有柏树、青杠、桉树、马尾松、泡桐、香樟、竹类等;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苕、胡豆、豌豆和其它各种杂粮;经济作物有辣椒、地瓜、南瓜、白菜等;经济林有广柑、梨、桑树等。

红棕紫色水稻土成土母质系侏罗系遂宁组,主要岩石为红棕色泥岩,砂质泥岩,夹钙质或石英粉砂岩,底部为砖红色石英粉砂岩。

本土属土壤粘重,通透性差,易滞水遭受湿害,且酸碱度较高,磷元素易被土壤固定,锌的有效性低,水稻易缺锌坐蔸,小麦发黄。

红棕紫泥土成土母质为侏罗系遂宁组的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质或石英砂岩风化的残积、坡积物,土壤胶体品质差,土内含有岩石碎屑,风化度浅,土质瘦,背肥,作物长势差。

自然植被稀少,只有零星柏树和杂树以及竹类,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苕、豆类以及一般蔬菜。

1.3 社会经济情况渝南项目区位于合川市西部,嘉陵江与涪江之间,国道212线、遂渝铁路、合武高速路(在建)均从中穿过,有中型水库(白鹤水库)一座,符合“四沿”战略规划。

项目区涉及三庙、古楼、太和、隆兴、大石等5个镇,46个行政村,分为白鹤、宝龙、峨眉、南溪河、骑龙河、阜陵、盆古、桐梓沟、望仙等9条小流域。

其中:白鹤、南溪河、骑龙河、阜陵、桐梓沟5条小流域属世界银行贷款水土保持合川项目区。

总人口10.52万人,农业人口9.74万人,农业劳动力5.40万个。

项目区农业人均耕地0.17 hm2,农业人均基本农田0.06 hm2,农业人均经果林地0.007 hm2。

1.农村产业结构。

2004年,项目区农业总产值12903.0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743.7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0%;林业产值608.9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牧业产值4076.6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1.6%;渔业产值473.6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7%。

农业人均产粮663公斤,农业人均纯收入1910元。

2.农业生产。

项目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109.31hm2,粮食总产量64531.26t。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2.68 hm2,总产量90.08t。

经果林面积652.63 hm2,年产量1733.33t。

牧业养殖主要有猪、牛、羊等,最主要的是饲养猪,以农户饲养为主,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专业户集中饲养。

项目区有养殖水面356.56hm2,年产鲜鱼592.12t。

项目区农业生产情况见下表:项目区粮食在满足自给基础上有所剩余,剩余部分用于出售。

用材林地仅85.23 hm2,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大革命时期遭严重破坏;仅有经果林652.32 hm2,基本上是新栽植或对原有果园改造而成,但种植比较分散,无论是大石、古楼的枇杷,还是大石、隆兴、太和现有的蚕桑,尽管局部地区有较大面积的发展,但从整体上讲还是未集中成片,规模较小。

项目区应该充分发挥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做大做强水产产业,形成以“库塘为主,稻田为辅”的生产格局,重点抓特色鱼的发展。

1.4 水土流失特点项目区位于合川市西部,属中强度侵蚀区。

侵蚀类型主要为面蚀,侵蚀面积达111.89km2,占幅员面积的59.3%,其中:轻度侵蚀21.24 km2,中度侵蚀38.44km2,强度侵蚀33.90 km2,极强度侵蚀14.58 km2,剧烈侵蚀3.73km2。

土壤侵蚀模数为2630t/(km2·a),年土壤侵蚀总量达49.64万t。

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坡度越大流失强度越强,另外荒山荒地、疏幼林地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在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主导因子分区方法,项目区划分为北部台地强度侵蚀区、中部高丘极强度侵蚀区和南部丘陵中强度侵蚀区。

北部台地强度侵蚀区包括白鹤、宝龙两条小流域。

土地总面积为4870.69 hm2,水土流失面积为2785.56 hm2,占类型区总面积的57.2%。

其中轻度流失597.80 hm2,占流失面积的21.5%;中度流失852.74hm2,占流失面积的30.6%;强度流失743.29hm2,占流失面积的26.7%;极强度流失469.88hm2,占流失面积的16.9%;剧烈流失121.85hm2,占流失面积的4.4%。

选择宝龙小流域作为典型小流域进行设计。

中部高丘极强度侵蚀区包括峨眉、南溪河、桐梓沟、骑龙河四条小流域。

土地总面积为8106.12 hm2,水土流失面积为5163.91hm2,占类型区总面积的63.7%。

其中轻度流失758.19hm2,占流失面积的14.7%;中度流失1959.51hm2,占流失面积的37.9%;强度流失1615.52hm2,占流失面积的31.3%;极强度流失667.27hm2,占流失面积的12.9%;剧烈流失163.42hm2,占流失面积的3.2%。

选择南溪河小流域作为典型小流域进行设计。

南部丘陵中强度侵蚀区包括阜陵、盆古、望仙三条小流域。

土地总面积为5898.41hm2,水土流失面积为3239.78 hm2,占类型区总面积的54.9%。

其中轻度流失768.20 hm2,占流失面积的23.7%;中度流失1031.81hm2,占流失面积的31.9%;强度流失1030.97hm2,占流失面积的31.8%;极强度流失321.15hm2,占流失面积的9.9%;剧烈流失87.65hm2,占流失面积的2.7%。

选择盆古小流域作为典型小流域进行设计。

1.5 水土保持治理现状等项目区地处合川西部,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59.3%,年土壤侵蚀总量达49.64万t,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地农民群众生活比较贫困的根源。

大量的泥沙输入涪江、嘉陵江,不仅造成下游河床抬高,淤塞水库、塘堰,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使项目区旱灾、洪灾频繁,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差,项目区农业人均纯收入仅有1910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863元,是合川市扶贫重点地区之一。

据我们调查,发生了水土流失的地块,与没有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块相比较,前者要多施肥料40%左右,而产量比后者低25%左右。

1993年,发生特大旱灾,受灾面积达80%,减产1600万kg粮食。

项目区没有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但当地政府组织栽种了一些柏、桑等,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作用。

由于治理规模小,分布零星,治理效果不明显,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合川市经过10多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建立健全了市、镇、村三级水土保持机构,培养造就了一批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才。

其中,合川市级水保机构共有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8人,项目区镇级水土保持技术人员10人。

合川市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已有十多年。

在十多年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中,全市的水土保持工作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科技为先导,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建成了一批以小安溪、灵凤河、海子溪为代表的示范小流域,在全市形成了较大影响,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

在合川市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有管理优势,有人才优势,有技术优势,更有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将达到预期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