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叶菊第一节概述一、甜叶菊的起源和传播(一)甜叶菊的起源甜叶菊属菊科(Compositae)斯台维亚属(Stevia),种名为甜叶菊(Rebaudiana Bertoni)。
甜叶菊又名甜草、甜茶。
早在16世纪中期,西班牙人征服南美,将瓜拉尼族人移入南美时,就将甜叶菊当做糖料使用。
甜叶菊原产地在巴拉圭东北部与巴西国境相接的阿曼拜山脉中,山脉多起伏,气候局部变化显著,地处南纬22°~24°西经55°~56°。
在巴西巴拉那州的伊瓜图附近,以及阿根延、巴西、巴拉圭的国境附近,也发现了野生甜叶菊,但是由于地区的开发,现在已找不到这样的野生种了。
在植物分类学上最初记载甜叶菊者是伯托尼,他于1887年在巴拉圭东部、东北部、北部先后发现该植物,当时描述它属带甜味的植物,可做饮斜;1888年定名为Stevia(斯台维亚),是兰草属的一个新种。
1889年伯托尼根据化学分析发现其含有甜味,又把它定名为Eupatorium rebaudiana Bertoni。
1905年伯托尼根据各方面研究记载,正式定名为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二)甜叶菊的传播甜叶菊作为糖料植物,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曾引起过国际重视。
1941年,英国就讨论过甜叶菊栽培问题,计划在英国南部栽培或利用温室生产,但是没有文献记载,未见试种的生产计划及结果。
1964~1968年,两位美国移民在英国开始栽培,并计划将原叶向美国输入,但是由于管理不当,没有收到种子。
1954~1973年,日本人住田哲也以植物学家身份前往巴西的巴拉州哈林市国立北部农场考察。
他预言该植物在日本也能广泛种植,是有引进价值的植物资源。
他自1970~1975年,先后两次从巴西引入甜叶菊种子,在温室与田间试种,获得成功,并收到种子。
1973年由农林省研究单位主持,在日本全国布点试验。
1974年有45个单位联合成立了协作试验网。
1975年农林省试验场开始了育种工作。
目前,日本对甜叶菊研究工作取得很大成效。
首先明确了它是一种新的糖料资源,在栽培育种、工业提取、食品加工、医药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用甜叶菊提取的甜叶菊糖甙,在食品、饮料、餐桌佐料、酱菜等方面应用产品达100多种。
有关专营和兼营公司达100多家,预计今后几年将有更大发展。
1973年国开始引种,1976年大量引入,1980年创造了公顷产干叶9 000kg的新记录。
为了交流经验,搞好协作,国各地栽培及科研工作者组成了规模庞大的协作组织一“国甜叶菊栽培协会”。
中国于1975年由广交会引入少量种子,因是展品未能发芽。
1977年又从日本引入少量种子试种。
1978年几个科研单位分别从日本引入种子、种苗进行繁殖推广,很快传到全国许多地区,到1992年全国累计种植面积3.3万公顷。
1989年成立了“全国甜叶菊协会”。
此外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几亚、斯里兰卡、罗马尼亚及阿富汗、加拿大、法国、德国、瑞士、保加利亚等国于80年代先后引种、试种成功。
总之,甜叶菊这一新兴糖料作物,目前已引起世界广泛重视,在世界各国逐步扩大传播,甜叶菊的研究与生产事业正方兴未艾,它将以自身的价值被迅速扩大开发利用。
二、甜叶菊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甜叶菊是一种新兴糖料作物,叶中所含糖甙的甜度为蔗糖的300倍,是一种高甜度、低热能、味质好、且安全无毒的天然糖源,可代替糖精或部分蔗糖,应用于各种食品饮料中。
甜叶菊糖甙还有防治糖尿病、肥胖症及小儿龋齿等疾患的作用,是这类患者的理想甜味剂。
所以甜叶菊是一种颇有前途的经济作物,成为继甘蔗、甜菜后的第三种天然糖源作物。
甜叶菊叶渣含有多种有用营养成分,如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及微量元素等,可提取微晶纤维素,并做饲料、肥料及食用菌的培养基等。
据分析,甜叶菊叶渣还含有许多有用成分,如蛋白质、鞣酸、淀粉、叶绿素等,如能全面研究综合利用,定会开发出更新产品。
总之,甜叶菊全身是宝,只要深入开发应用,其利用价值将会不断提高,对人类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
我国开发甜叶菊生产利国利民,对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义。
(一)解决食糖不足我国是一个缺糖国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糖生产量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仍赶不上消费增长的需要,因此我国每年需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食糖。
1981~1989年平均年进口食糖为182.47×104t,花去外汇6.08亿美元。
尽管如此,我国人均糖年消费量最高水平也仅为6.66kg,而经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为40~60kg,我国的消费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1/6~1/10。
为补充糖源,许多食品用糖精和甜蜜素代替,由于应用中多超出国家限量,对人体健康十分不利。
糖精在一些国家早被禁用,现在我国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不断降低用量标准,逐步压缩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围。
从扩大糖料作物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来解决食糖不足,短时间还有一定困难。
因此,必须立足国开发新糖源,争取食糖自给,取代合成糖源。
甜叶菊正具备这种优势,它高甜度、低热能、适应性广、较易栽培,到1992年全国已种植3.3万公顷,形成年加工糖甙千吨以上的生产能力,可代替蔗糖20×104t,节省外汇600~800万美元。
因此发展甜叶菊生产,可争取食糖自给,取代糖精等合成甜味剂,减少外汇支出。
(二)理想的低热天然糖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食糖需要量迅速上升。
另一方面,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在饮食结构上,从温饱型逐渐向保健型发展。
现在要求食用低热糖源,甜叶菊正属于天然无毒的低热糖源,故开发甜叶菊糖甙的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三)经济效益好1977年引种甜叶菊成功以来,各地试种结果证明:它的适应性非常广泛,南自,北至,东自,西至都可种植。
公顷产量2250~3 000kg,最高可达7 500kg。
每千克干叶按5元人民币计算,每公顷收入可达11 250~37 500元,比一般作物产值高出3~5倍。
几年来出现了不少种植甜叶菊致富的典型。
工业提取,生产1kg甜叶菊糖甙需120~150元成本,市场销售价为140~200元,故每千克可获利20~50元。
再将甜叶菊糖甙应用于食品、医药工业上,比单用蔗糖又可降低成本。
如省1986~1990年应用74t甜叶菊糖甙,按甜度替代蔗糖1.4万多吨,使企业降低成本2 000多万元,增如了企业经济效益。
甜叶菊的应用使一些企业扭亏为盈。
(四)大量出口创汇据报道,日本每年需要几千吨甜叶菊干叶,其国仅能少量生产,大批原料靠进口。
另外欧洲、美洲许多国家也对甜叶菊糖甙发生兴趣,所以国际市场需要量很大,我国仅1991~1992年间就向日本等国出售干叶4 000多吨,加上出口的甜叶菊糖甙几百吨,换取了大量外汇。
(五)减少粮、糖争地按甜叶菊糖甙甜度换算,种1公顷甜叶菊产2 250~3 000kg干叶,合糖甙以10%计算,1公顷地可产225~300kg糖甙,相当于3~4万千克蔗糖。
也就是说1公顷甜叶菊产糖量相当于5公顷甘蔗、15公顷甜菜。
全国每年种2万公顷甜叶菊就可省地13~20万公顷。
发展甜叶菊生产在解决食糖不足、开发新糖源、增加收入、换取外汇、富国富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甜叶菊的植物学特征一、根(一)根的形态特征甜叶菊根为四原和五原型。
在一条根中不同部位原生木质部束数也不同,基部较多,尖端较少。
甜叶菊的根有初生根和次生根之分。
初生根由主根、侧根组成,根细小,根毛少,功能弱。
次生根由肉质根和细根组成,肉质根垂直向下,入土深度18~25cm,宽度为28~36cm。
甜叶菊单株的肉质根,一般有60多条,在肉质根上生长出很多细根,甜叶菊整个根系呈须根状(图7-1)。
(二)根的吸收机能根是甜叶菊的主要吸收器官,甜叶菊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绝大部分是由须根从土壤中吸收的。
甜叶菊根的吸收机能,主要靠根尖部分进行,吸收水分主要通过根毛区,而吸收矿物质元素则主要通过根毛区前端呼吸较强的部分。
根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扩大了许多倍,但根毛的寿命很短,一般只经过几天到几个星期便枯死,而由前面的新生根毛来代替。
要使甜叶菊具有强盛的吸收机能,保持根系强壮生长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在栽培管理上,必须创造一个适宜甜叶菊根系生长的土壤条件,在移栽时尽量不伤须根,使甜叶菊根系能够迅速的发展。
甜叶菊根系吸收机能也受着许多环境条件的影响。
甜叶菊根系对土壤通气性非常敏感,如田间土壤长期积水,常常引起甜叶菊茎叶萎蔫,叶片发黄,严重时植株死亡。
其原因是土壤中缺氧,二氧化碳聚积,根的代作用受到破坏,加上土壤中厌氧性微生物的活动加强,产生某些有毒物质,使根系受毒害,因此在雨季田间一定要及时排水。
土壤干旱,也同样影响根系吸收养分,因为一般养分需先溶解于水中,才能被根系吸收,土壤干旱,根系不但不能吸收养分,还很快发生萎蔫或死亡。
土壤温度对甜叶菊根系吸收机能也有很大影响。
甜叶菊是喜温作物,若土温降低到0℃以下,土壤水分适宜,也会引起甜叶菊萎蔫,吸收机能受到严重彩响。
因此,在图7-1 甜叶菊根的形态低温条件下,要及时提高地温,保证甜叶菊健壮生长。
二、茎(一)茎的形态特征甜叶菊茎为直立型。
一年生一般为单杆型,二年生或多年生为多茎丛生型(图7-2)。
幼茎柔嫩,随着茎的伸长和加粗,其组织也逐渐木质化。
茎的中部呈半木质化,基部木质化,但茎的顶部仍是幼嫩的。
茎基部木质化极容易折断,所以甜叶菊属于木质化不发达的草本植物。
甜叶菊茎为绿色,圆形,密生茸毛,中实质脆。
图7-2 甜叶菊茎的形态(二)茎枝的类型甜叶菊各腋芽形成分枝,在适宜的条件下。
一级分枝的叶腋处又可形成二级分枝,分枝的着生与叶的着生相同,一般对生。
分枝出现早晚随节位高低而不同,一般是中部分枝出现早,下部分枝出现晚。
由于分枝数量及分枝长短不同,形成了甜叶菊的不同株形(图7-3),主要有宽纺锤形、纺锤形、倒纺锤形、长圆柱形、不定形等,以纺锤形的植株叶片产量最高。
现将分枝类型分别叙述如下:1、宽纺锤形分枝的伸长与主茎呈锐角,越下位的叶片越大,从地面部位分出来的分枝不发达。
2、纺锤形分枝向上伸长与主茎呈锐角,越下位的分枝越长,整个植株呈纺锤形。
3、倒纺锤形分枝的伸长方向朝上,与主茎呈锐角,分枝有的呈互生状态。
4、长圆柱形分枝方向朝上,与主茎图7-3 甜叶菊株型模式呈锐角,分枝极短,分枝有时互生。
5、不定形分枝伸长方向朝上,与主茎呈锐角,生长点常有枯死现象,整个株型不定。
(三)茎的生理机能甜叶菊茎干的机能之一是输送水分和养料,这主要是通过输导组织进行的。
一般来说,由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主要由木质部的导管上升;由叶片制造的有机养分,则由韧皮部的筛管运送到顶部嫩叶、生长点或花果中,同时也向下运送至根部。
由于导管是中空的死细胞,所以水分和矿物质养分在茎运输速度和方向主要决定于其它部位的吸水力和呼吸强度。